简述场地环境调查的重要性和技术方法
2019-11-29周吉磊
周吉磊
(艾奕康设计与咨询(深圳)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 200433)
1 引言
2 场地环境调查的重要性
2.1 污染场地案例
案例一:某市一地块的原址是农药厂,该地块在2006年被出售给开发商,进行居民住宅区开发。施工阶段,因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六六六和滴滴涕等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的化学成分,导致土方开挖作业的工人接连出现中毒和昏迷现象。因土地被闲置4年后仍不能继续开发,开发商将其退还给市政府,索回了购地款并获得1.2亿元赔偿金。该地块在2011年启动土壤修复工作,耗费3年时间和2.8亿元才通过验收。
案例二:2016年,由于邻近地块的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污染,造成某市外国语学校近500名学生的多项体检指标出现异常。1958~2010年期间,污染场地历史上曾有三家化工厂在各自的厂区内造成了严重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后形成“毒地”,且在后续的土壤和地下水修复阶段产生二次污染。该学校是“毒地”的一个环境敏感点,尽管学校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曾提及周边地块的环境污染问题,但未能引起利益相关方的重视。直到社会媒体和公众对该事件持续关注和该地块的环境污染问题被不断曝光,有关方面才重新审视“毒地”的修复工作。
以上两个案例说明:场地内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具有隐蔽性,应通过专业的环境调查识别和评估潜在的环境责任和风险;调查中所发现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若不能妥善实施修复方案,会在修复过程中形成二次污染,其影响范围不仅限于场地内,也包括邻近社区的环境敏感点。
2.2 环境责任和风险
土地和资产交易前完成场地环境调查的做法,在欧美国家得到了广泛认可,目前也逐步地被更多国内企业所接受。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很多外资企业来华开展业务,涉及购买土地和资产交易,在华外企通常会通过事先开展场地环境调查,识别和评估场地的环境风险和明确交易双方对场地所应承担的环境责任。调查所发现的环境责任和风险,往往会被投资方作为交易中的谈判砝码,要求土地和资产的出让方在交易中进行必要的让步和妥协,承诺继续履行相应的环境责任或承担消除或减小环境风险或规避潜在的环境责任的各项费用。
因此,场地环境调查是通过事前预防的方式,来规避土地或资产交易中的污染场地的环境责任和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
3 场地环境调查的技术方法
3.1 调查程序
根据《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和工作实践,调查程序如下。
工业控制系统应用空间相对封闭,在设计之初很少考虑信息安全问题,随着系统的开放,系统漏洞不断涌现,黑客极有可能通过这些漏洞发起对工业控制系统有针对性的攻击。2016年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工业互联网安全论坛中提到:“2000年至2016年间已发现1 552个工业控制软硬件设备漏洞,涉及123家工控厂商,其中516个没有被修复”。工业控制系统的漏洞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如何解决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工控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2012—2014年统计的漏洞报告和涉及的工控产品见表1所列。
3.1.1 签订合同
与客户签订业务合同约定:项目背景,工作目的和范围,场地的地理位置,所选用的技术方法,项目团队、周期和进度、假设条件和费用,调查成果的交付时间和质量控制,保密协议和免责条款等。
3.1.2 项目准备
为顺利开展调查工作,下列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1)编制调查问卷。预先拟定出需要掌握和收集的场地信息并形成问卷,内容包括:场地环境设置、水文和地质、公用设施、化学品使用、物料储存和操作、环保审批和“三同时”竣工验收的执行情况、“三废”和工业噪声的污染防治措施等。
(2)列出资料清单。例如:场地历史地图、土地所有权记录、环保留置权、环境许可、环境应急预案、工厂位置图和布局图、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往的环境调查报告和环境监测报告等。
3.1.3 初步调查
一阶段初步调查。收集资料和信息,包括:场地内和邻近地块的现有设施和运营活动和土地的历史用途,识别疑似污染区域、污染源和环境合规性问题等,判定是否需要进行二阶段调查。一阶段初步调查不涉及现场采样和检测工作。
二阶段初步调查。基于一阶段初步调查的成果,编制初步的采样和检测方案,通过现场环境监测和采集土壤和地下水样品,分析样品的实验室检测数据,确定或否定场地内存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定义场地内土壤和地下水的基本状况[1]。
简言之,一阶段初步调查是针对场地内的环境责任和风险,特别是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进行“定性的”评估;然而,二阶段初步调查,则必须通过采样检测和分析检测数据来判断场地是否存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和其它环境问题[2]。
3.1.4 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
密集布置检测点位,采集一定数量的疑似污染物样品,来得到更多的实验数据,以“定量的”方式来评估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和影响范围,建立场地概念模型,评估场地的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确定污染场地的特征参数,分析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评估污染物的毒性、受体的暴露途径和暴露量,确定风险表征和场地修复目标值,并为后续的场地修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3]。
通常,环境状况较简单的场地在完成二阶段初步调查后,可以大致了解场地的环境基本状况。考虑到中国不同地区的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的监管要求有所差异,应事先征询当地环境监管部门的意见,再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详细调查,并确定具体的土壤和地下水采样点位、样品数量和采样密度,以及需要检测的污染因子。必要时,详细调查的方案应预先向当地的环保局或环境监察机构报批或备案。
3.1.5 提交报告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客户要求和环境监管部门的意见,确定调查的最终阶段。完成所要求的调查程序和内容后,编制调查报告,向客户提交各个阶段的场调查报告。
当地环境监管部门往往要求对二阶段调查和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专家评审。评审通过的调查报告,须向当地的环境监管部门备案。
3.2 调查准则
中国和当地适用的环境法规和标准和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的一阶段场地环境评价(标准通则E1527-13)因适应于中国的情况而作适当改动的要求,是调查的主要依据。ASTM标准重点在辨别评估场地上可能存在的重大环境违规问题及“可识别的环境状况”(RECs)[4]。某些特定情形,调查还应遵循客户标准、合同约定和与之相关的其它法规和行业标准。
3.3 调查方法
3.3.1 现场踏勘
实地走访和勘察场地内和邻近地块的环境状况,包括从场地边界的可勘察区域沿公共通行路线检查相邻的地块,以识别场地内和周边地块的污染源,并了解场地内的环保措施是否符合环境许可的要求。
3.3.2 人员访谈
联系那些可能掌握场地潜在环境污染相关的重要信息的场地以前的业主、经营者或使用者,通过访问他们,获悉场地的历史信息和现状。必要时,访谈的对象也可以是当地的政府官员和环保公益组织的代表。
3.3.3 资料审阅
逐一核实资料清单所列出的所有文档,并对所获取的场地信息、文件和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包括查阅场地及邻近地块的当前的和历史上的用途和经营活动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3.3.4 现场采样和分析检测数据
按照采样和检测方案,完成样品采集和送样分析。整理实验室出具的样品检测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总的来说,通过单一方式获取的场地信息,未必是充分的和真实有效的,对通过至少两种以上方式获取的信息进行交叉验证,可以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或给出合理的推测。调查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原因包括场地相关的数据缺失或获取数据失败。
4 结语
工业用地的转让、开发和再利用前,开展场地环境调查工作,有助于业主和投资方识别和评估场地内及其周边地块的环境责任和风险,避免决策失误和投资失败。
环境场地调查的主要方法为:现场踏勘、人员访谈、资料审阅、现场采样和检测数据分析。评估人员可以通过以上4种方式收集场地的信息,甄别和判断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评估场地的环境状况,从而客观地完成场地环境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