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语境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刘志丹革命精神的理解

2019-11-28成汉轩

各界·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成汉轩

摘要:刘志丹作为革命家、军事家,陕甘红军、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造人之一,他的性格养成、军事来源和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信念以及留给后世丰厚的精神遗产都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和发展。在新时代语境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刘志丹精神,是作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我们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缅怀和精神品质的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信仰;刘志丹精神

刘志丹革命精神,与1936年延安音乐工作者为刘志丹同志追悼会创作的哀乐,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我国现在通用的典礼哀乐流传在人民中。2009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南梁视察时指出,“陕甘革命根据地是‘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是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为什么会硕果仅存?我们要加强研究。”接着,他又深刻地指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刘志丹等同志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和边区的实际结合起来,没有犯‘左和‘右的错误。”2017年10月18日,也就是在十九大胜利召开的那天晚上,东方卫视开始播出七集纪录片《理想之光》,讴歌刘志丹、恽代英、许包野、方志敏、赵一曼、江竹筠、焦裕禄等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不惜贡献自己一切的崇高精神。这部十九大的献礼片,在预告时推出了一句话: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这句话提醒我们,刘志丹的革命理想、革命信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语境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刘志丹精神的理解的有效途径。

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刘志丹的性格生成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在认真整理刘志丹这个个体生命时,不难发现支撑他的三支文化学理:国学传统、地域文化、黄埔技术。与他性格生成有关的是国学传统和地域文化这两支。现在从四个方面看刘志丹的性格生成。

1.国学传统,也可以说是血脉中的家庭传统。在西方有一句俗语:三代人培育一个绅士。追溯刘志丹的家族系谱,其祖父刘士杰十七岁点为延安府拔贡,父亲刘培基十四岁考取延安府秀才,且两位先祖均举办过学堂。刘志丹就出生在父亲执教的金汤学堂,听着诵经咏文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后得到祖父作导师的发蒙。刘志丹是在国学的浸淫中成长的,因而,像祖父教导说,《资治通鉴》云:“富在民,则国亦蒙其利。”这样的儒学传统养成置于他的骨殖和灵魂。

2.地域文化的浸染。陕北自有信史以来,就是中央政治集团与北方诸民族征伐的战略之地,养育了大夏、西夏、大顺等王朝,赫连勃勃、李继迁、李自成在这里,或者从这里出发完成了自己的霸业。因此,陕北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元素交混与兼容的地域特点,其的民族性格是开放、兼容、涵纳、豪放、征讨的多样态构成。正是这种不安静的文化基因,陕北人往往会在某一方面陷进去后,就像殉道者一样,当然也会有创造性精神。就刘志丹而言,国学学养与地域抗争的双重性格,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现代科学文化的启蒙。通过国学传统、地域文化我们知道了志丹的成长背景,接下来要关注一个时间節点,那就是1919年。当时全国的政治背景是北京爆发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五四运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开始。这时,刘志丹到永宁山高等小学就读,接受了李子才老师的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等现代科学文化的教育启蒙。李子才是孙中山先生的信徒,在这里刘志丹接触到了“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三民主义思想,了解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4.在榆林中学时期,遇到三位革命的启蒙者,也可以说是引导者。1922年,刘志丹开始了他榆林中学三年多的学习生活,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指导。在这里,首先是国文和英语教员魏野畴启蒙了他的革命思想,不久李子洲受中共北方局和李大钊的派遣回到陕北榆林中学从事革命活动,成为他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二位引路人。魏野畴、李子洲的入党介绍人都是李大钊、刘天章。第三个人就是王森然了,这个人不仅影响刘志丹的思想,还引导他参与在具体的工作中,如担任“平民学校”校务总负责。

十九世纪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墓志铭上写道:重要的不是给予思想,而是给予思维。我想以上四点内容对青年刘志丹的思想起到了塑造的源泉。但更加重要的是今后他的思维,他的人生抉择,他对马克思主义以及共产主义坚定的信仰和为中国人民群众奋斗终生的信念也由此展开。

二、刘志丹的革命系及马克思主义养成的源头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使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和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考察。“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这是党史研究学者,根据黄日葵先生看见的一首诗而推演的学术语境,和“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说一样表明李大钊、陈独秀两位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巨大作用。李大钊身居北京,陈独秀在上海。在这里,我就姑且把直接受李大钊影响,或者介绍入党的革命者称为“北方系”。围绕刘志丹,我要梳理“北方系”几个人他们之间的关系:

1.李大钊与毛泽东的关系。1918年8月至1919年3月,李大钊安排毛泽东担任图书馆的助理员。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毛泽东因率领湖南“驱张代表团”,赴京请愿,第二次到达北京大学。这期间,他经李大钊等五人介绍,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关于二人的北大交往,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时,怀着深厚的感情说: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2.毛泽东与李子洲的关系。1918年,北京三眼井吉安所左巷七号院是陕西旅京学生联合会学生的寓居,八号院是湖南新民学会在京成员的寓居。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住在八号院。李子洲,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住在七号院。居所一墙之隔的两个人在李大钊的引导下,参加了李大钊领导创建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也称“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社团组织,两位忧国忧民的学子,在一起谈论国家、民族、天下大事,谈论苏联十月革命,彼此之间便有了深入的了解。

3.李子洲与刘志丹的关系。在前文提到过,魏野畴、李子洲的入党介绍人都是李大钊、刘天章,这可以确定榆林中学——这个陕甘党的产床是属“北方系”的。李子洲、王懋廷在陕北建立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社会主义青年团,刘志丹是首批团员。

4.李大钊与刘志丹的关系。从现有的资料里探寻,这两个人好像没有见过面。但在北京李大钊纪念馆展览解说词中有两条记载:一是李大钊选送到黄埔军校学习的刘志丹、张宗逊、王一飞、李运昌。二是李大钊介绍干部到国民军工作,从黄埔军校抽调的有:刘志丹、阎揆要、唐澍等十二人。

三、刘志丹的革命技术和革命信仰的来源

在讨论“刘志丹的性格生成”时,讨论了支撑他的三支文化学理的国学传统、地域文化,现在专门讨论他的黄埔技术。刘志丹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正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工农”政策是黄埔军校开办的政治基础。黄埔军校《政治教育纲要》:“一方面积极进行三民主义教育,另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这就是共产党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了解党的主义与政策意义”的革命军队骨干力量。

1.军事技术基础。刘志丹在入伍生队的训练、先步兵科,后转炮兵科军事技术学习。他为什么转科,现在已经查不到任何记载了,但在学员花名册中可以看见,转科的人是很少有的。在黄埔,他学习的军事学课目分教授课目、训练课目、演习课目。

2.《增补曾胡治兵语录》。这本书需要介绍一下,这是蒋介石亲自动手将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国藩、胡林翼的一些兵书中有关治军方面的精辟论述,补入蔡锷编的《治兵语录》中,起名《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并亲笔作序。他在《序》中讲道:“曾胡之言,都是从自己丰富的阅历中总结出来的。而且都是我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其意切,其言简,不仅是治兵的至宝,也是治国的人应当遵守的好准则。”刘志丹受此书中兵家谋略之术的影响,培育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

3.思想技术,或者叫革命信仰。刘志丹结识了周恩来、恽代英、陈赓等职业革命家,坚定了他的革命理想和信仰的忠诚,也由此可见他胸怀的博大。

再说在黄埔对刘志丹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应该是“黄埔三杰”(蒋先云、贺衷寒、陈赓)之一的陈赓。大家都知道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军阀陈炯明时,华阳前线陈赓背着蒋介石冲出危阵救主的故事。陈赓在黄埔时是蒋介石的随从参谋,他的共产党员身份暴露后主动离开;1933年被捕后,蒋介石亲自劝降而无果。刘志丹在黄埔时期,有资料记载,与陈赓交往密切。陈赓的坚定革命信仰,在刘志丹的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现在说他对革命理想和信仰的忠诚。党的初幼期负责人频繁更变,导致革命方针反复调整,加上党内“左倾”思想的顽固,在研究刘志丹时会发现很多历史公案,作为后人,我们不能凭一孔评判,因为事件总有成因,但我们把这些公案作为观察刘志丹,以及探究他和诸将领创造的陕甘红军和陕甘根据地倒是另有意味。

就像在“肃反”前后。王勉芝1957年3月24日与“刘景范谈肃反前后”有一份采訪笔记,记述了部署劳山战役会议前,刘志丹与刘景范的一次谈话,刘志丹说:“中央代表团”决定肃反,有反当然要肃,但现在这里会有另外一种情况,发生偏差,给好多人戴右派帽子,是所谓的右派。要知道党有正确的一面。刘景范说:我不会动摇。刘志丹说:历史上有经验,例如在洪湖肃反,好多老干部被杀掉了,造成把好干部能打仗的干部杀了。他估计会搞大,冤枉好人,还会株连,我们要镇静,真理就是真理,党员要有党性,就是错杀了,也不要紧,历史总会证明对还是错。

四、陕甘革命根据地大发展期是用实践认识改造世界

1933年,杜衡与陕西省委书记袁岳栋叛变,陕西省委遭到国民党的破坏,红二十六军和陕甘边特委失去了与上级的联系,这一特定历史情况下发生的不幸事件,但在客观上却减弱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对陕甘边界武装斗争的束缚和影响,使陕甘边党的组织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这是陕甘边武装斗争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历史机缘,也是充分展现刘志丹作为陕甘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创始人才华的黄金时期。进一步考察,也是刘志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理论作为基本观点认识和改造世界——制订了适合陕甘地区情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标志是中共陕北特委和中共陕甘边特委联席会议,史称“周家崄会议”,会上成立了“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军事革命委员会”。这次会议的决定是陕甘党的组织形式、世界观得到了改变。也从此告别了区域政权,新生了统一的阵营。

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发展期,赣南、闽西、赣东北、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根据地已经丢失。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第五次反“围剿”之战中撕开口子,十月十日从瑞金出发,开始实施战略转移,也就是长征了。

陕西党史界有句话“南有瑞金,北有照金”的说法,我不知道其出处。但我要说的是,南北都是在执行党的“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丹心照华夏》里写到1928年春,唐澍、刘志丹、谢子长、吴浩然等同志到“新编第三旅”工作时,有这样的描述:“四年前埋在刘志丹心中的推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平均地权”的那枚种子开始萌芽了。”这里说的四年前,就是1924年他在榆林中学时期。接着写到刘志丹带领着工作组在商洛东北方向,先后成立了农民协会的分会、总会,并分别建立了赤卫队。开展处决了地主豪绅陈东昌、陈荣昌、陈衡胜,将没收来的财产、粮食分给了贫苦农民时,这样叙述:“这时候,我们在历史中把目光从陕西投向南方,毛泽东率领着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整编后,也正在井冈山开展轰轰烈烈的分地运动。”这是要表达,南北的土地革命是同时期开始的。这也是全党都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要求哲学面向现实世界,要求理论深入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单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把握现实进而变革现实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立足于社会实践,要求在揭示现实世界真实性的同时,使革命的理论成为实践与行动的真正指南。

五、中央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甘不是偶然

现在的研究专家几乎认定为: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甘是由一份《大公报》确定的,好像这时候,毛泽东和中央才知道了陕甘有刘志丹和苏区。中央长征以来,选择了十二次落脚地,都没有能落下来,一1935年9月20日在甘肃省岷县哈达铺,毛泽东在《大公报》上看到“陕北刘志丹的红军有五万人,攻开了六座县城”这只是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和孤军打反“围剿”战役的陕甘红军失去了联系,中央不能判定陕甘苏区的情况的一个确认而已。

现在,关于毛泽东和陕甘红军的关系在这里有必要梳理一下:

1.据王世泰早年回忆:陕甘游击队在宜君县转角镇举行了改编授旗典礼,宣读了由毛泽东、朱德总司令签署的红军番号任命书:“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

2.1934年1月2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陕西代表是贾拓夫、王世泰。王世泰以缺席代表被选举为中央执行委员,在一百七十五名委员中排第八十位。

3.1935年5月30日,张国焘署名发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政府成立宣言》中指出:“围绕着红四方面军胜利行动的,有陕南徐海东同志领导的红二十五军,陕北刘志丹同志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川南孟光远同志领导的红九十三军。”随后,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拟定了“迅速北进夏河流域”的《夏洮战役计划》,八月初沙窝会议重申两河口会议创造川陕苏区的决定,九月八日党中央在给张国焘力主北上的电文中都提到红二十六军。

4.红十五军团从劳山战役中缴获的电文中得悉,朱毛红军已经到达甘肃的陕州,有“流窜”陕甘边界的模样。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里记叙了刘志丹派代表携带着他写的一封亲笔信迎接中央去。

六、刘志丹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遗产

刘志丹留下的最大精神遗产当然是创建陕甘红军、陕甘革命根据地,如同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中评价陕甘道:“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陕北已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验区。”陕甘革命根据地、刘志丹的专项研究学者,还会总结出若干。在一个时期,或者长时期影响政治、经济建设的,我个人梳理出了四个重要精神遗产:1934年11月,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颁布了陕甘边根据地土地政策、财政粮食政策、军事政策、统一战线政策、民政劳资政策、文化教育政策、知识分子政策、肃反政策、廉政政策、各项社会政策等“十大政策”。十大政策中最为突出的是“三三”制组建苏维埃政府政策、土地政策、统一战线政策。

1.“三三”制组建苏维埃政府政策。“三三”制,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创举,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制度的源头。这次大会代表以军人、工人、农民、先生等的多元成分构成,1940年在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指导下,马文瑞在陇东分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中完善成了“三三制”政权建设模式的雏形。作为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实践,它后来被纳入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2.土地政策,是在总结陕甘边根据地一九三二年以来土地分配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八项政策。《土地决议案》的第一项:“没收地主及富农出租部分的土地,地主参加劳动的可以分地。”也就是后来“左”倾机会主义者批评刘志丹对地主、富农不进行肉身消灭的一项罪状。其实,1935年12月15日毛泽东主席签发的《关于改变对富农政策的命令》,1936年7月22日公布的《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都是对这一项政策的延续性深化和完善。1941年,毛泽东在《驳第三次“左”倾路线》时写道:“不给地主一份土地去耕种,其结果便是逼着他们去当绿色游击队,手执武器向苏维埃拼命,这有什么好处呢?”

3.统战政策。刘志丹在“红石峡”会议上提出的“三色论”就是陕甘革命根据地最早的统战政策,刘志丹由于和杨虎城早期的交往,后来与西北军之间频繁接触,地下党员在西北军里多人任要职,像张汉民担任了警备第三旅旅长之职。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并落脚以后,中央诸领导认真总结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其中统战工作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1935年10月19日到12月17日,中共中央到达陕北未满两个月,很快就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研究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过去执行的统战政策做了修改和调整,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提出“逼蒋抗日”的新策略。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在中共中央的积极努力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推动了“联蒋抗日”的最终统一战线的发展,并形成全面抗日的政治格局。

4.1934年,国民党军队封锁了陕甘边苏区,南梁政府成立以后,刘志丹采取了设立集市、发行“苏币”,办合作社等一些切实的措施,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促进了苏区的经济发展。这种建政方法论,为改革开放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提供了依据。下边引用邓小平和习仲勋的话作为旁证:习仲勋主政广东,他提出划出一块地方,运用国际惯例单独进行管理,作为华侨港澳同胞和外商的投资场所,按照国际的市场需要组织生产。设想有了,叫什么名字?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召开期间,谷牧向邓小平汇报了这一情况,邓小平说: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1979年2月,习仲勋邀请刘力贞、张光到广东看看,并交谈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历史问题。习仲勋几次会见他俩时,谈到改革开放说:我们在南梁建起根据地时,什么都缺,就是和外局(国统区)的商人联系……那都是按实际需要办事,也就是改革开放。

从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颁发的“十大政策”,不难得出结论:刘志丹和他的战友们创造陕甘红军,陕甘革命根据地,就是辩证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同陕甘地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改造社会中探索、创新、发展。使之,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时候,陕甘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基本政治制度”的“试验区”;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时候,陕甘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习仲勋领导了广东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強起来的今天,在这个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进党章,要求全党坚持道路自信、文化自信。“陕甘革命根据地”辖域的文化是多方面的,陕甘革命根据地诸创始人的精神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坚定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六卷)[M].人民出版社,1993.

[2]成路.刘力贞传[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

[3]王勉芝.刘景范纪念文集[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4]成路.刘志丹画传[M].人民出版社,2017.

[5]毛泽东.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M].人民出版社,1979.

[6]张鲁.张鲁作品音乐演唱会在省会石家庄举行[J].音乐研究,2001(6).

[7]习仲勋.从"落脚点"到"开放圈"[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浅议
再论哲学人学的学术性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弄清楚的三个为什么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