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供应链管理课程国际化教育理念探析
2019-11-28张建东
张建东
摘 要:面向21世纪人才发展的特点,作为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主要方向的高职院校,将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向作为主要发展趋势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国际化人才竞争力,特别是在供应链教育教学的发展对接国际化主流,有助于学生今后在物流领域从事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助力作用。
关键词:高职 供应链 管理 国际化 教学
随着21世纪国际化人才竞争不断加剧,特别是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发展为主要方向的高职院校,在供应链课程的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逐渐面向国际化人才发展方向变得愈发重要,站在国家的视角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是越发重视。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发展方向以国际化的发展为主提前提,这也是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育教学发展上一种主流。但在物流领域专业知识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传统教育过程中对物流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导致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充分融入现代化的国际供应链教育教学为主发展方向,做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仍有一定的不足。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不能更好地融入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来适应供应链管理教学发展的需要。这些本质上的发展特点是对接国际化供应链发展的方向,这是非常明显的,而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以局域或区域为发展方向已不再适合现今物流行业的实际需求。
二是学生在供应链管理教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仍然不具备双语学习的能力或水平。一种因素在于环境对于高职院校在供应链管理教育教学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从学生自身素质的角度看,受到多年高职生学习习惯等方面,以及学校的职业教育教学的方向是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的。因为学生自身仍不具备接受双语学习的素养,在这样的一种环境和自身素养的文化沉淀培养下,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学习的双语教学环境是没有很好地形成的。
三是供应链管理国际化的教育教学的理念仍没有形成。这对于传统教学为主的授课方式,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更好地融入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内容里,学生在学习思想的潜意识深处和思想思维方式上是没有更好的形成习惯,这在国际化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是不可取的。
为了更好地对国际化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起到推动作用,高职高专在开设供应链管理课程上要充分结合其中知识点,并融入真实课堂环境之中,将一体化教学形式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向相融合,对教育形式和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进行统一,对供应链管理的各知识点进行深入发掘。
一、探索互联网技术为主要手段的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国际化,在教育方式上融入互联技术,这主要在于供应链管理的特点所决定,供应链管理课程各知识点较为抽象,以理论课授课内容较多,这在教育教学方式过程中应打破传统教学形式,摒弃枯燥乏味的学习特点,融合互联网媒体技术手段,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具有前沿意识。通过融入互联网多媒体的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可以将供应链很多虚拟化的教学内容加以整合,以虚拟的形式为技术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留下更加生动和形象的印象。特别是涉及国际化教育教学的方式时,对接的过程是很难用概念的形式加以形容的,如果借助于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并以虚拟或动画的形式,这样的学习过程会更加让学生容易理解。
二、充分铸就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环境
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发展过程中讲究工学结合的培养形式,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是近年来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结合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理实一体化和工学结合这样的主流方式,作为高职学生在供应链管理教育教学的学习环境之中,应重点培养双语教育教学的学习氛围能力。使其更好地能够融入国际化教育教学方式的主流方向与培养学生国际化发展意识。当然,这在学生学习供应链管理中,采用雙语教育教学环境作为主要方向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所学习的形式将会直接影响双语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让学生形成系统的国际化竞争理念
学习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意识决定了,培养学生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效果,国际化的竞争理念和思考方式是以培养增强学生融入世界发展大潮流体系,这样的学习方向作为培养学生国际化竞争意识极其重要,无论在教材选取还是在内容选择上,又或者是学习氛围等的不同方向均加以发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深入发掘供应链管理教学国际化,将供应链管理的前沿理念和前沿技术,以及专业知识融合到学生日常学习中,做到与时俱进。
四、教师在供应链课程中保持教学能力提升
高职教师只有不断深入发掘更深层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效果并与国际化专业发展的知识点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更加深邃的知识点。这在实践理念的探索中应能更多地提升专业化技能和专业化发展水平,并通过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作为媒介主渠道来提升学生的前沿发展水平和理论体系,保持供应链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国际化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钟惟钰.关于高职国际物流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29):82.
[2]李继宏.面向东盟的广西高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J].物流技术,2014,33(8):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