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德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沂蒙文化教育探析

2019-11-28王淑玥鲍伟亮管晓倩

戏剧之家 2019年30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大学生教育

王淑玥 鲍伟亮 管晓倩

【摘 要】沂蒙文化是诞生于沂蒙地区的一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等一系列的优秀文化,具有多元性、包融性、区域性、连续性、开放性等特征。新时代高校德育背景下,本文通过探讨沂蒙文化的教育价值功用、分析高校沂蒙文化教育现状、思索高校沂蒙文化教育创新模式,为沂蒙文化如何在当代高校中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德育;大学生;沂蒙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0-0151-02

作为中华民族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影响了一代代中华儿女。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如何挖掘沂蒙文化教育价值功用、分析高校沂蒙文化教育现状、探索高校沂蒙文化教育创新模式成为高校沂蒙精神教育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沂蒙文化基本内涵及体现

沂蒙,又称沂蒙山区,是山东省内沂水流域和蒙山山系所经地区的总称。“沂蒙文化”顾名思义,即沂蒙地区的文化,包括沂蒙历史文化、饮食文化,以及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是沂蒙文化的内核所在,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价值。[1]

临沂市古称琅琊郡、沂州府,其历史可上溯至2500多年前,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生活过,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这块红色的热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創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崇高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道德要求。

沂蒙地区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要根据地之一,孕育并生成了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广泛散布在沂蒙地区的革命遗址遗迹与历史文物,成为沂蒙红色文化的物化形态与主要遗存。[2]除了这些显性存在,沂蒙文化还具体体现在革命文艺、革命歌曲、革命故事、革命手工艺、革命口号、革命礼仪和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上。

在高校德育视域下,沂蒙文化的弘扬与其内涵和体现将有更密切的结合与发展。

二、沂蒙文化教育价值功用

(一)传承优良历史文化,见贤思齐。两千多年以来,沂蒙地区产生了多样而又厚重的历史文化。如,以“孝圣”王祥、“宗圣”曾子等为代表的“孝”文化,以“书圣”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等为代表的“书法”文化,以诸葛亮、王导等为代表的“政治”文化,以蒙恬、羊祜等为代表的“军事”文化等。这些依托于著名人物自身经历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历史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沂蒙文化的内涵。通过高校的沂蒙文化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更为全面、细致而又系统地学习到产生于这片土地下的灿烂文化,在充实知识的同时,引发学生对名人轶事的思考,有利于时代大背景下的“寻根”传承,让学习由理论层面逐渐上升至实践层面,在整个历史文化的熏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古人的高度看齐,知不足、知前行。

(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居安思危。沂蒙地区的红色革命文化形成于战争年代,是“沂蒙精神”的外在体现。沂蒙人民始终敢为人先的群体意识,“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对他们的高度概括。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应该是当代青年应有的品质之一,这种文化并不局限于战争时期,这应是一种精神上的始终不渝的传承,在和平时期更应弘扬,居安思危,为革命文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不断提供新的注解。通过高校的沂蒙文化教育,让当代青年熟知和乐于分享红色革命史,敢于担起时代的重责,勇立潮头,乐于奉献。

(三)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助推经济。沂蒙文化植根于沂蒙大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论是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还是饮食文化、艺术文化,只有在全面了解的情况下,才能有更多方向和层次上的利用和突破。高校沂蒙文化教育在客观上满足了学生多方面了解沂蒙文化的条件,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推陈出新,在他们后续的不断创新下,文化由精神传承转变为实体传播,比如说通过文字出版、影视剧剧本创作、舞台演绎等形式展示沂蒙文化,在展示的过程中也助推了经济的发展,乃至是更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业和整个地区的发展,这种有益的良性循环既实现了传承、传播的目的,又合理利用了文化可变现的经济属性,一举多得,也保证了沂蒙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高校沂蒙文化教育现状

(一)本土特色必修课助力沂蒙文化教育。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具有本土特色的德育课程,构建科学系统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据了解,为深入有效地开展沂蒙精神教育工作,临沂大学面向全校本专科学生开设校本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沂蒙精神与沂蒙红色文化》,课程不是以单纯说教与讲述的方式开展,而是采用理论学习与实地学习相结合、课堂与基地、表演与演讲、观看影像与回忆录、论文撰写与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内容既科学又生动直观,目前该课程已成为备受学生欢迎的通识课程之一。

(二)红色文化场馆观摩深化沂蒙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红色文化载体,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通过影像资料展示、文物收藏展出、讲解员辅助解说等多种方式形象直观地帮助观摩者还原历史形貌,形成视觉与情感冲击,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场馆育人”的作用。据了解,临沂大学红色馆作为临沂大学进行红色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平台,法定工作日向全社会开放,共计展出红色革命文献资料四百余件,在发扬传承沂蒙精神、弘扬临沂大学优秀校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沂蒙文化教育影响力有待拓展。近年来,随着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与影视文艺作品的广泛宣传,包括沂蒙文化在内的红色精神影响力逐渐扩大,但受自然地理、风土人文、传播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高校学生与社会人士仍然对沂蒙精神一知半解或存在刻板印象,关于“沂蒙文化走出去”可行性路径的探索仍然不足。如何促进沂蒙文化教育方式转型,如何为沂蒙文化教育注入现实动力,仍为当前高校德育有待探索和研究的问题。[3]

四、高校沂蒙文化教育创新模式

(一)改革沂蒙文化传播途径。目前,沂蒙文化的传播途径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阅读、网站阅读等方式,学校依托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将文化的历史、创新、发展等信息实时传递,在保证传播范围广泛的同时,也保证了文化熏陶的持久性。此外,高校通过与其他大中小学校合作的方式,在双方交流学习的基础上,传播沂蒙文化,加大了沂蒙文化的影响和传播范围;学校定期开展专题报告会等,吸引校内外人员“走进来”,再通过媒体传播等方式“走出去”,沂蒙文化的教育成果与日俱增;学校与各地联合办红色教育基地等,扩展沂蒙文化的传播途径,让沂蒙文化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扎根;学校师生排演与沂蒙文化有关的歌舞剧、演唱红色沂蒙歌曲等,通过艺术形式,传播沂蒙文化,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进而实现沂蒙文化的广泛传播,文化探究、学习之风长盛不衰。

(二)扩宽沂蒙文化接触渠道。高校学生接触沂蒙文化依旧是以古籍、影视剧为主,但也不限于此。学校每年开展征兵宣传月活动,军队官兵走进校园,将对沂蒙文化的认识与对沂蒙红色文化传承的看法分享给学生,使他们对红色沂蒙文化产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华东烈士陵园、红嫂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让同学切身看到、听到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将学与行结合起来;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观看与沂蒙文化有关的纪录片、影片等,在被历史、故事情节吸引的同时,引发学生们独立思考;学校定期组织、举办有关沂蒙精神和沂蒙文化的讲座,让学生们多角度、多方面去接触、看待、学习和传承沂蒙文化。

(三)引导沂蒙文化贴近生活。学校在注重引导学生与沂蒙文化接触学习的同时,也注重引导沂蒙文化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完成由理论到实践的转换。不论是在日常活动的内核体现上还是在各种纪念活动中,学校始终走在传播和践行沂蒙精神的前沿,通过学校的一言一行让沂蒙精神深入人心,学生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沂蒙文化的存在。随着多途径、多层面接触到沂蒙文化,学生们对此由陌生到熟悉,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向沂蒙精神靠拢,在不知不觉间,沂蒙文化已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们也自觉担起了传播、传承的使命。

综上所述,如何以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并颂扬沂蒙精神、以多角度多形式的立体平台深化并践行沂蒙精神,是新时代高校德育背景下红色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而这一任务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德育工作者、沂蒙文化研究专家与学者、媒体影视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努力。在沂蒙文化等红色文化哺育滋养下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会拥有更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以更昂扬积极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新鲜的血液与力量。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编.沂蒙文化研究(第一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405.

[2]魏本权,汲广运.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79.

[3]叶霞.沂蒙精神在齐鲁文化“走出去”中的对外传播研究[J].出版广角,2018,83-85.

[4]楊勇民.沂蒙文化形态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41-46.

[5]苏鑫.地方文化对外译介和传播研究[J].文化月刊,2019,(3):60-63.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