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江苏昆曲表演艺术家沈月泉先生年谱简编
2019-11-28崔玖琪
崔玖琪
【摘 要】关于清末民初的昆曲家沈月泉先生的生平轨迹,散见于相应时期内的历史资料及后人回忆所作中。《中国昆剧大辞典》《苏州戏曲志》等丛书中可见沈月泉先生的生平简传,以及對先生一生所经历事件所做的有重点的列举。本谱立足史实,以年龄为脉,着力对沈月泉先生的生平进行再现。
【关键词】沈月泉;昆剧;昆剧传习所
中图分类号:J8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0-0018-02
沈月泉(1865-1936),本名全福,一作泉福。原籍浙江吴兴,父亲沈寿林落籍于江苏无锡,月泉为次子,生于无锡洛社而随父到苏州学艺。他初入小堂名班,后师承昆剧著名翎子生吕双全,工冠生和翎子生,兼能巾生;鞋皮生则得自家传,更为精到,有“小生全才”之称。其嗓音宽亮圆润,吐字讲究声韵,喷口有力,又擅擫笛,为苏州全福班后期台柱之一。清末,又受业于苏州名曲师殷溎深,改业拍先(拍曲先生的简称),为曲友拍曲、踏戏,苏州曲社中受其教益者甚多。名曲家张紫东、贝晋眉、俞振飞、王茀民等的身段、台布曾得其亲授。他在教学中还竭力倡导学生兼习乐器,因此,在造就的一批“传”字辈演员中,大多熟谙工尺谱,又善于擫笛、打鼓,或使用其他乐器,成为“六场通透”的全才。
关于沈月泉先生的生平,学界暂时还未有完整的年谱呈现。对沈月泉先生三十岁之前的个人行迹研究较少在资料中被提及,沈月泉先生进入昆剧传习所之后的活动资料则较容易查找且较为丰富,尤其是其收徒情况与所在昆剧传习所的演艺活动,都有较为准确的记录。尤其感谢桑毓喜先生《幽兰雅韵赖传承—昆剧传字辈评传》一书中对沈月泉先生及“传字辈”艺术家的个人活动、集体活动的详尽记载。本谱依据《中国昆剧大辞典》《苏州昆曲志》《江苏戏曲志·锡剧卷》等资料记载,通过对各渠道信息的汇集、整理、排序,试图较为清晰地展示沈月泉先生的生平风貌。
一、年谱
1865年(同治四年),出生
沈月泉先生于公元1865年,即清同治四年出生于无锡洛社。当时已有姑苏四大名班,分别为大章、大雅、鸿福、全福。其中“全福班”成立于清道光中叶,当时以演文戏著称,故又称“文全福”,分为坐城班与江湖班。沈月泉长兄沈海山先入全福班,为白面角,后沈月泉先生以小生角成名,为该班后期台柱。
1867年(同治六年),两岁
三弟沈斌泉出生。
1875年(光绪元年),十岁
全福班为生计所迫,开始频繁赴沪演出于三雅园、满庭芳、一桂轩和聚美轩,成为沪上昆剧的主力军。后来,随着昆剧的衰落,该班亦逐渐打破了坐城班的界限而下乡跑码头。
1876年(光绪二年),十一岁
1月起,全福班在上海三雅园演出昆剧,除上演传统折子戏外,还编演全本《描金凤》《财星照》《文武香球》《南楼传》以及灯彩戏《洛阳桥》《抢和尚》等剧。
1880年(光绪六年),十五岁
5月,沈月泉父沈寿林等随大雅班赴上海三雅园演出。
1887年(光绪十三年),二十二岁
上海三雅园特聘苏州大章、大雅和鸿福班名角开演昆剧。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三十三岁
沈月泉长兄、沈寿林长子沈海山随全福班赴上海张氏味莼园献艺。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三十八岁
全福班与绍兴昆戈鸿秀武班合并,改组成文武全福班。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四十一岁
次子沈传芷出生。取名葆荪,字仲茂。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四十三岁
光绪帝与慈禧相继病逝。全福班于“国丧”时散班。
1909年(宣统元年),四十四岁
恢复文全福昆班(或称“后全福班”),由沈月泉先生三弟、名副沈斌泉领班。此时的全福班汇集了原全福、聚福两班的主力,阵容整齐,实力雄厚,沈月泉先生亦在其列。重聚后,到各地乡镇流动演出的路线有两条,分别为“北班”和“南班”。尔后,该班时聚时散,几经组合。
三子沈传锐出生,本名南生。
1910年(宣统二年),四十五岁
1月3日起,全福班应邀赴上海新舞台献演十六场,效果平平。经多方奔走、筹划、充实内容,集中了南昆当时各行名角,并假借与历史上著名的姑苏大章、大雅班联合演出名义,进行下一步规划。
6月26日起,假座上海天蟾舞台日夜公演,历时五十八天,共九十场,轰动一时。
1911年(宣统三年),四十六岁
9月,武昌起义。全福班、文武全福班、鸿福昆弋武班相继散班。此后,全福班部分艺人临时组班,仍以“全福”为名,演出时断时续。
三弟沈斌泉之子沈传锟出生,后由沈月泉先生开蒙。
1913年(民国二年),四十八岁
汪双全再次组成文武全福班。
1915年(民国四年),五十岁
文武全福班散班。
1917年(民国六年),五十二岁
姑苏文武全福班再次组班,由冠生陈砚香领班。
1921年(民国十年),五十六岁
全福班解散。
8月,苏州知名曲家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等在苏州创办“昆剧传习所”,孙咏雩任所长。沈月泉返苏后,应聘为昆剧传习所首席教师,负责招生及开拍第一只桌台,被尊称为“大先生”,主教小生行,先后向顾传玠、周传瑛等传授了许多小生本工戏。沈月泉先生对其他行当亦精通,如施传镇《别母》《乱箭》中的周遇吉(老生)、朱传茗《乔醋》中的井文鸾(五旦)、沈传锟《火判》中的火部判官(大面)、邵传镛《山门》中的鲁智深(白面)、华传浩《问探》中的探子(丑),以及其侄沈盘生的小生戏,子沈传芷的小生、正旦戏,亦均由其亲授。同月,其三子沈传锐入昆剧传习所,成为该所第一批学员。
曾赴杭州灵隐山“韬庐”,分别向穆藕初、俞振飞传授了《折柳》《阳关》《拜施》《辞阁》与《惊梦》《断桥》《跪池》《小宴》中小生角色。
收徒赵传珺。
1922年(民国十一年),五十七岁
穆藕初接办昆剧传习所。
2月10日至12日,穆藕初为昆剧传习所筹集经费,邀沪、苏、浙昆曲名家,以“昆剧保存社”名义,在上海夏令配克戏院彩串义演三场。
当年春,次子沈传芷入昆剧传习所,师承沈月泉,初习小生,取艺名传璞;尔后,沈月泉考虑到传习所缺乏正旦人才,要其改应正旦,遂将其改名为传芷。
经贝晋眉推荐,沈月泉先生收顾传琳为徒,工冠生。
当年夏,幼子沈传锐在张紫东嗣母60寿诞堂会上试演《麒麟阁·三挡》秦琼,因唱作俱佳受到行家的一致赞誉。
1923年(民国十二年),五十八岁
收徒沈传芹,工小生,初得艺名传琪。出科后转入新乐府昆班,后改正旦,用“传芹”艺名。
1924年(民国十三年),五十九岁
5月,昆剧传习所在上海笑舞臺进行首次公演。
6月,上海曲家王慕诘为昆剧传习所学生题“传”字艺名。
当年夏,幼子沈传锐病逝于苏州,年仅16岁。沈月泉先生痛失颇有培养前途的爱子后,将家传昆剧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沈传芷身上,曾多次动情地对他说:“我没有什么家当可传,只有把我身上的戏全部教给你,今后你在社会上可有个立足之地。”除侧重传授正旦、小生戏之外,其他各行主戏亦一一相授。沈传芷尽得其父衣钵,成为沈氏第三代传人中的后起之秀。
当年下半年,收徒史传瑜。
1925年(民国十四年),六十岁
11月26日起,苏州昆剧传习所学员假上海笑舞台、徐园、新世界等处实习演出。沈月泉先生亦随往,继续为学员们“踏戏”。
1926年(民国十五年),六十一岁
沈月泉先生同三弟沈斌泉等向昆剧传习所学生传授“十五贯”剧目,于2月和5月在上海徐园演出《商赠》《杀尤》《皋桥》《审问》《朝审》《男监》《女监》《判斩》《见都》《踏勘》《访鼠》《测字》《审豁》等,号称《全本十五贯》。
沈月泉先生同其弟沈斌泉等向昆剧传习所学生传授《风筝误》剧目,昆剧传习所学生于上海新游乐场演出《惊丑》《前亲》《逼婚》《后亲》《茶圆》等五出,称全本《风筝误》。
5月,昆剧传习所在上海新世界演出为期近一年。演出期间,沈月泉先生等又传授了一批剧目,演艺益进,声誉日增。
沈月泉先生及其父沈寿林极其擅长《惊鸿记·吟诗、脱靴》中的醉戏,昆剧传习所成立之初并未传授此戏,直至“传字辈”学生有数年舞台实践经验后才由沈月泉先生亲授,10月31日首演于上海新世界游乐场。
二十年代,沈月泉先生向昆剧传习所学生传授《狮吼记·梳妆、游春、梦怕、三怕》五折戏,12月26日于上海新世界游乐场演出,称《全本狮吼记》。
1927年(民国十六年),六十二岁
昆剧传习所由于穆藕初财力不济,遂由严惠宇、陶希泉接办,改组成“新乐府”昆班。
沈月泉先生同吴义生等向昆剧传习所学生传授《永团圆·击鼓、堂配》剧目。
12月,“新乐府”昆班在笑舞台演出,标志着“传”字辈学员出科。
1929年(民国十八年),六十四岁
自4月起,“新乐府昆班”两年内共演出一千四百余场,颇具影响。
1931年(民国二十年),六十六岁
6月,由于班内在包银与其他待遇上差距较大导致戏班内矛盾激化, 6月2日在苏州中央大戏院演完最后一场戏后,被收回衣箱,“新乐府”昆班解散。
6月1日和2日,沈月泉先生为修葺苏州梨园公所(即老郎庙)筹款义演,与学生邵传镛、倪传钺等同台献演《击鼓》《堂配》(沈主演蔡文英),是他毕生最后一次登台表演。
同年6月12日,昆曲梨园公会在苏州成立时,沈氏与参加成立大会的赵传珺、张传芳、施传镇、王传淞、华传浩等24名“传”字辈学生于苏州老郎庙摄影留念,乃是其留下的最后一张师生合影照。两年后,沈氏年近古稀,犹在苏州道和曲社咏唱《长生殿·迎像、哭像》,嗓音不减当年。
10月,原“新乐府”昆班解散后,由部分“传”字辈演员(倪传钺、周传瑛等)另组“仙霓社”,于10月1日起在上海大世界演出。
30年代初,沈月泉先生参考《审音鉴古录》所记之身段,将《荆钗记·开眼、上路》二折为张紫东重排,近代演出《荆钗记》皆依此。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六十七岁
日本帝国主义武装进犯上海,受“一·二八”战事影响所及,“传字辈”在沪演出被迫中断。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七十岁
10月9日起,仙霓社的“传字辈”演员二十五人到南京,在南京大戏院连续演出二十多天,剧目近二百出,上座仅二三成。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七十一岁
5月,身患中风后半身不遂。
12月突发脑溢血在苏州病逝。
参考文献:
[1]吴新雷.中国昆剧大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桑毓喜.幽兰雅韵赖传承——昆剧传字辈评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王业,陈雪庵等.苏州戏曲志[M].古吴轩出版社,1998.
[4]王永敬.中国“昆曲学”研究课题系列·昆剧志(下)[M]. 2015.
[5]刘俊鸿等.江苏戏曲志·锡剧志[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
[6]刘俊鸿等.江苏戏曲志·无锡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