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视角下农业中小企业人才环境建设研究:以温州市为例

2019-11-28陈贺戴佩慧

商业经济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人才建设社会工作

陈贺 戴佩慧

[摘 要] 农业中小企业是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联系的纽带,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创新就业岗位、推动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农业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的可行性,帮助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幸福感,实现新时期企业人才建设科学管理,以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本进入农业企业领域。

[关键词] 农业中小企业;社会工作;人才建设

[中图分类号] F7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10-0089-02

一、引言

近年来,农业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能力与水平取得了明显提升,但和国有企业、大型民企等相比,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普遍存在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弱、人才匮乏等问题,其中最大、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才流失。员工的高流动率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困扰企业的一个难题(邵春玲,2006),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农业中小企业更是陷入求才若渴但人才又不断流失的困境(郑蕾,2013)。企业人才的流失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薪酬、职业晋升、年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等(Griffeth,1995;Deery,1997;Hiltrop,1999;张建琦和汪凡,2003;等),如何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壮大农业中小企业人才队伍成为了人才振兴工作最迫切的问题,我们从社会工作视角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提出参考性建议。

二、温州市农业中小企业人才环境现状

通过对温州市包括温州市区、永嘉、瑞安、文成、平阳、龙湾、苍南等70多家农业中小企业管理者,以访谈的形式进行的抽样调查,本文综合测评了农业中小企业人才环境现状,发现多数农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几点人才建设问题。

(一)劳动力综合素质低,管理层管理理念落后

截至2017年,温州市全市共有农业从业人员41.10万人,农业劳动力年龄50岁以上超过一半,小学文化以下占88.0%,大都是农民且普遍是短期工。农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管理知识培训,不懂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虽然部分管理层懂得人才引进的重要性,但却未制定规范的人力资源制度,缺乏科学的薪酬体系,使得员工对农业企业缺少认同感和忠诚度。

(二)人才培养投资不足,复合型人才招聘困难

农业中小企业出于资金和利益等方面考虑,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资金少,缺少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及职业规划,部分有安排员工培训的企业也多是形式主义。调查显示,温州市有一半以上的农业企业配备人力资源部门,但大部分流于形式。人力相关部门地位不突出,无专职人员,存在管理人员一人多职的现象。农业中小企业大都有招聘既懂得农业专业技术知识又拥有现代管理理念及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有专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大都选择在大城市中找工作,不愿到农业企业就职。即使成功招聘到岗的高校大学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也因为工资待遇低、工作位置偏僻、员工福利差等企业的人才培养和福利等因素纷纷选择跳槽,导致农业企业人力资源匮乏,发展不尽人意。

(三)企业文化缺失,忽视员工身心健康

农业小中小企业大都是家族式管理,管理者对营造企业文化的意识比较淡薄,忽略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实行以企业利益为主导的管理模式,该类模式往往存在一些非人性化的规定,导致过度使用劳动资源。部分企业的管理层对待员工态度恶劣,缺少對员工身心健康的关怀,忽视了员工因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角色冲突等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使员工在企业找不到可以释放或舒缓情绪的渠道,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容易引发员工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业中小企业人才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018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印发,规划提出要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在农业中小企业发展是符合我国实际要求和迫切需要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倡导以人为本理念的全新发展时期,社会工作的介入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王笑寒,2017),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陈健,2007),更是完善中小企业员工福利的新途径(王成,2012)。近几年,在农业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薪资待遇低、拖欠员工工资等问题。与此同时,员工还可能因个人家庭问题间接影响劳动者情绪,导致工作效率低等心理问题,而多数企业管理者没有相应的专业能力从中调节。而企业社会工作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通过“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给予员工心理上的帮助,平衡他们的生活与工作是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不仅可以帮助解决企业内部问题,建构企业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和谐工作关系和方式,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也能够激发出员工最大的潜能造福企业。

社会工作服务介入企业的人才环境建设有多种方式,企业可以根据人才建设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社会服务介入方式。例如通过介入职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职工职业生涯发展;介入职工情绪管理,疏导不良情绪;介入职工素质提升,从多角度发展培训员工综合能力;介入职工安全与健康,提供专业咨询,培训职工的健康意识、权益意识、自我保护方法;介入职工的工作生活平衡,重视职工角色冲突,预防问题产生;介入劳动关系协调,建立和谐的职工关系调解机制;介入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组织的凝聚力,激发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介入困难群体关怀,帮助困难职工改善生活境况,增强发展能力。如何提升员工在工作中的幸福指数,很难通过单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得到解决,将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合理运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才能够创建人力资源管理优势,更好地去实现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

四、社会工作介入农业中小企业人才建设的对策建议

农业中小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员工人数也不多,所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实际应变性空间大,运用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和科学的知识、方法,可以弥补人力资源体系中的不足和缺陷。

(一)驻入专业的社会工作队伍

建议外包一支专业的企业社会工作队伍驻入到农业中小企业,配合人力部门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管理、服务。可以选择与本土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虽然大多数社工队伍不常驻在企业内部,但是个别员工需要服务时,企业社工会介入,及时与服务对象沟通,并会在企业开展不定期的小组活动等。还可以考虑与地方院校建立校企合作,成为社会工作专业院校的实习基地或合作单位,由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通过个案辅导、小组活动等方式介入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员工提供心理疏导、角色关系调节等。这不仅能够践行农业中小企业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同时还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去解决农业中小企业员工服务不足的问题。

(二)加强专业的社会工作培训

由于管理方式落后,企业应大力投资管理人员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人力管理知识的培训,提升管理层的实践管理能力。首先要加强传统的人力资源培训,针对绩效考核、员工福利等展开辅导;其次加入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学习,让管理者挖掘出员工个人层面忽视的隐性问题,引导企业管理者与员工进行沟通,设计弹性的薪资待遇,鼓励员工开发创新,同时缓和紧张的劳资关系,提升职工的归属感。通过培训提升人力部门管理层的专业水平,也为企业引进现代管理综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应倡导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改善员工服务,建立适合农业中小企业的现代企业文化,凸显企业特色。一方面,针对员工与员工之间,企业要注重和谐的内部人际关系建设,强化团队精神,培养员工之间的合作意识。企业可开展各类团队活动,如联谊会、团建等,利用小组互动的方式增进员工关系,提升员工的归属感,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企业应从员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理解、关怀员工,如分发节日农产品、提升餐饮质量、文化旅游服务、特困群体援助、调整工作环境等,充分体现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通过以上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吸引、挽留人才,同时也能正向影响农业中小企业的总体绩效。

[参考文献]

[1]前程无忧人力资源调研中心网.2016流失与调薪调研报告[EB/OL].http://research.51job.com/ins

[2]邵春玲.中小企业人才流动的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06(336).

[3]陈国胜.农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现状及政策取向-基于温州市的问卷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2011(14).

[4]赵建成.农业龙头企业问题与对策[J].合作經济与科技,2009(19).

[5]王笑寒.社会工作介入视角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9).

[6]韩雪.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可行性与难点分析以山东某机械公司为例[J].价值工程,2010(19):43-45.

[7]杜晓雪.关于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企业劳动关系分析及其改进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8(15).

[8]王成.基于SA8000完善中小企业员工福利的新途径——论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J].社会工作实务研究,2012.

[9]马锦佐.试论企业文化建设[N].白银日报,2019-09-07(3).

[10]陈晓敏.企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社会工作[J].企业研究,2009(7).

[责任编辑:潘洪志]

猜你喜欢

人才建设社会工作
基层群文队伍人才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煤炭企业人才建设问题探讨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国防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展望
浅论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后的人才建设
浅析企业网络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