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照
2019-11-28薛丽霞
薛丽霞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而吴文化又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文化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地方特性与中华文明融为一体。国家发展到现在,民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也是广泛的,民俗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并且演变流传至今,它对民族的团结和强大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作用。然而,就是这优秀的民族文化却在渐渐地走向缺失,走向消弭,作为与其他民族与国家最重要的区别标志,民族文化的未来应该由谁来传承和发扬呢?作为新一代的国家栋梁,中学语文课堂必须在传承民俗文化中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本文分析了民俗文化的现状、民俗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语文课堂运用民俗文化后的好处。
【关键词】吴文化;民俗文化;语文课堂;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吴文化的概述
吴文化是氏族文化,也称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等。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历战国、魏晋、秦汉的生长以及隋、唐、宋、元各代的发展,到明清时代形成高峰期。清代以后,随着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开始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吴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主要是指吴地古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吴文化经历600个春秋,从荒芜到美丽富饶的江南,在不断地耕织,发展了制陶、冶炼、丝织、砖瓦等产业,经济也迅猛发展。吴地区的人民是相当重视科技、教育、艺术、文化,注重各类人才的培养,倡导求真务实的学风,吴地文化教育发达具有更深远的影响。民间的文化教育也在推动教育事业的兴盛。“书中自有黄金屋”“唯有读书高”,在这些强烈的意识作用下,一步一步形成了文化氏族、书香门第,形成了一个密集的文化群体。吴文化已然成为精英文化的代表。
二、民俗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立世之魂、生存之本、传承之本。民俗文化是指民间的人民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民众所创造的民俗生活习惯,也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全部物质文化。它具有普遍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人民的生活,而且还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它来自于人民,规范了人民,传承于人民,是人民的行为、心理和语言的基本力量。它传承着民族的血脉,提升了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了民族心理认同的价值和民族文化记忆,维系着民族的团结、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激发和释放了情感,同时协调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是其他任何文化都不可替代的。
三、将民俗文化引入语文课堂的原因
中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语文课堂的目标,关心文化生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智慧,所以语文课堂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传承民俗文化。很多人认为民俗文化是粗俗的,拿不出台面,这是人民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存在了较大的误区。这种偏见忽视了民俗文化的美,身在其中而不知其味。可悲可叹!由此可见,民俗文化在语文课堂的研究中一直是很重要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中学生最容易对民俗产生兴趣,如果从民俗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以及科学精神,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轻松的,也容易让学生理解,这样就达到了愉快教学的原则。
四、民俗文化为中学生语文课堂带来的好处
(一)民俗文化为语文课堂增加兴趣
很多时候,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都被一带而过,达不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课堂上可以把民俗文化用特殊的方式引入,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深意,身临其境般去学习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用讨论组的形式去研讨,这样语文课堂就不会枯燥乏味了,一下子就可以将学生学习的负面心理赶走,为语文课堂增加趣味。
(二)民俗文化可以让语文课堂变得简单易懂
语文课堂中,由于时代差异,生活方式不同,难免存在困难。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风俗文化知识,就可以破解这些困难,化难而易,为语文课堂带来惊喜。
例如,《兰亭集序》中有句“修锲事也”“流觞曲水”等民俗,学生对此十分陌生,可能会觉得文本枯燥无味。如果转换一下,讲解一下民俗活动,古人三月初三在水边借采兰、聚会、祭祀等形式来驱除不祥,驱灭避难。再深讲生动地描述“流觞曲水”的浪漫色彩这些画面,那么语文中的难点,也就无形中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了,学生也就会有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了。这种方式真的可以更好地帮助中学生来学习语文。
(三)运用民俗文化来拓展知识,增加课堂韵味。
民俗文化是人民生活的一种反映,民俗文化带到语文课堂上可以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
例如,古代都以“折柳”相赠来表示留念,在《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就是分别的意思,“柳”蕴含的就是“柳者,留也”的别情。这样解释,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文化的传承,品尝到文化隽永的味道。
民俗文化剖析文化现象为语文课堂增加韵味。民族是大众文化,语文课堂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对人类本身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的审视过程。对于不同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不接受,不赞同,不理解,但是都必须尊重它的存在。在解读陌生文化的同时,如果能够教会学生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切入,结合时代背景、風土人情,很多不可理喻的现象,就会有个合理的解释。同时,语文课堂中的民俗文化涉及的民间故事、民歌、风俗习惯、传说、口语、服饰等民俗风物,这些都是渗透中学教育生动而有趣的好材料。从民俗的门口走入语文课堂,看似是深奥乏味的课堂,这样就会变得韵味十足了。
五、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初探
教学中积极开展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或者自己的社会实践中收集资料,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应用知识。
通过对吴文化之民俗文化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现在已经潜移默化地树立了学生的民俗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国的情操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基本上也已经确立了学生保护和传承吴文化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因此激发了学生学习和亲近民俗文化的兴趣,从而充实了学生的课堂生活和课余生活。
对语文课堂来说,学生从语文课程中吸取了别样的民俗文化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双赢的,开展了各种活动,学生亲自感受了祖国和家乡身后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样“爱祖国,爱家乡”也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通过熟悉吴文化的方方面面,学生在史、地、政、语等学科知识上融会贯通,思想意识也得到了精进,同时也对自己的社会环境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种特色活动,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和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在做中学习,这样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民俗文化有很多精髓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它既是我们整个人类的瑰宝,又是铸就我们强大民族的脊梁。为了这优秀的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们应该从中学语文课堂做起,将民俗文化作为我们整个民族为之自豪的“精神食粮”。我国著名的语文教学研究者刘国正曾经提出,我国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胶似漆”,密不可分的。由此语文课堂必须挑起传承民俗文化的重担。
参考文献
[1]葛月琴.吴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以苏州地区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2.
[2]杨大鹏.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创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
[3]李海燕.开启语文教育的窄门——巧用民俗文化,构建趣味语文课堂[J].才智, 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