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有文采”的魅力
2019-11-28唐惠忠
唐惠忠
【名师指导】
“有文采”,这是对文章语言的要求。文采不是什么神秘之物,是凭直觉就可以感知的。例如我们读名家的文章,常有词清、句丽、出语如连珠之感,这就是“有文采”的表现。需要指出的是,记叙文词句漂亮,行文华丽,固然是“有文采”,但更多的情况下,文采指内含的一种韵味,一种气派,一种光泽,它以自然流露为上。如作家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一文结尾处写道: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十七日,一夜未眠。
十八日,终日喘着。
十九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工作完了,他休息了”写得多么“平常”和“随意”,却又渗透着作者对鲁迅的几多真情:先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飘然逝去,作者多么希望他真的是在静静地休息啊!先生赢得后人对他的无限仰慕和崇敬,他的逝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巨大的空白,损失惨痛,人们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弥补!他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启迪我们去追求和奋斗,又能超越时空,在未来的岁月中给后来者以鞭策与鼓舞,他的精神怎么可能止步……像这类辞约而旨丰的语句,就很有表现力。
叙事性作文要在“有文采”上求突破,应注意以下六点:
一、“用词贴切”增文采
“用词贴切”,要求有丰富的词语做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就很难写出富有文采的佳作。一般说来,“用词贴切”主要是用好动词、形容词以增强形象性,也表现在近义词的选用、成语等的恰当运用上。
(一)精心选用动词、形容词。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手稿上有一个修改实例: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闷(→淹→埋)得不能呼吸……
这一句从初稿到改稿,炼词两次。先用“闷”,圈掉;改用“淹”,又涂去;最后定为“埋”——从中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用“闷”,感情色彩较浓,然而与上文的“血”配合并不紧密;用“淹”,同“血”相配,但跟“层层淤积”不那么贴配。最后选定“埋”,跟“层层淤积”的“血”配合得天衣无缝;同时,用“埋”還点出了革命青年之死给作者的沉重打击。
(二)合理地选用近义词。恰当使用近义词或近义词连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千差万别的事物、抒发多种多样的感情。如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中写道:
一到晚上,最轻佻的灯光,最轻松的心灵,最轻率的盟誓,最轻快的歌剧,都在这里荟萃。
连用四个近义词“轻佻、轻松、轻率、轻快”,形容四种不同事物,全都那么贴切,又使语言活泼明快,显示出驾驭语言的高超本领。
二、借“灵活”的句式胜人一筹
根据抒发感情、体现思想或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率真地、有变化地、丰富地使用不同“句式”,以变换节奏,可以使语言抑扬有致。
(一)综合运用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比如下面二例:
①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冯骥才《珍珠鸟》)
先感叹,再叙事,既生悬念,又突出喜悦、赞美之情。几个句子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好、鸟、草、巢”押韵,富有音乐感。
②在姨婆一口健壮整齐的牙齿能干净利落地咬断草茎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她能每天早上四点半利落地爬起,与村庄里的女人们叽叽喳喳、热热闹闹地去收草籽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我每年都换上的新草籽枕头散发出草木与大地干净而辛辣的气息时,我想它是青春的;在村庄还鸡鸣狗吠、热闹非凡时,我想它是青春的……(考场佳作《青春逝去,青春不朽》)
用词贴切生动,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多样而又统一,不乏诗的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说这完全是作者从心底流淌出的文字。
(二)灵活运用常式句与变式句。如孙犁《荷花淀》中有这样一笔:“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写水生嫂的问话,不用常式句,而用主谓倒装的变式句,就更能突出她对丈夫的关切,情感表现力大大增强。
三、彰显“修辞手法”的魅力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怎样运用修辞手法才算“善于”?回答是:恰到好处、灵活多样、富有创意。“恰到好处”指在应该用的时候用,“灵活多样”指手法多变、运用自如,“富有创意”则指新颖别致、不落窠臼。比如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中描写阴山: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用“一座青铜的屏风”来形容阴山的屏障作用,非常恰当,既有厚实巍然的感觉,又有古老庄重的意味。同时,连用“拖”“躺”“沐”等拟人化的动词,化静为动,静中有动,就把阴山刻画得恬美而有生气,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如下面一段文字:
说到底,这便是数码时代人与信息的困局。人生也有涯,而信息也无涯,我们不断地加快脚步,想要接住扑面而来的更多信息,比如照片。殊不知,这会应了庄生两千年前的谶语:“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已经无法停住自己的脚步,回望生活的点滴。生活的美好记忆,便如道旁串串遗落的珍珠,被弃掷迤逦。为什么不停下来,看一看,再出发呢?(考场佳作《数码时代,珍存点滴》)
此文书写“数码时代,我们更应该珍存生活的点滴,让这点滴的记忆相伴一生”,节选的文段连用化用、引用、比喻与反问修辞,尤其是将“生活的美好记忆”比作“道旁串串遗落的珍珠”, 表达准确形象、耐人寻味,显示出作者具有较好的语言素养。
四、合理地使用口语入文
在记叙文中恰当地运用一些口语,可以彰显生动、活泼之美。如下面两段文字:
地不大,每逢秋收,奶奶便会背个竹篓下地。我呢,则光着脚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翻翻这个,动动那个。“呀!奶奶,这是什么呀?”奶奶便会俯过身来,摸着我的头说道:“哦,这是土地公公的孩子,不可伤害它啊!”现在的我当然知道那不过是蚯蚓,可那时的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回地里。想来都好笑。
奶奶每次对着那口大灶做饭我都会在旁边看,把小脑袋搁在饭桌上问这问那。有一次,我接过奶奶端过来的饭碗时突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叫起来:“奶奶你的手怎么这么硬啊?”奶奶笑呵呵道:“这手硬好干活啊!”其实那不过是岁月留给您的老茧,而我在那时也想要有一双和您一样粗糙的大手,好帮您干活。于是我不假思索地说:“奶奶,等我手硬了我来帮您干活。”您愣在那,半晌没说话。(考场佳作《好奇心》)
“光着脚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这是土地公公的孩子”“这手硬好干活啊”等都是口语。通过這些平淡中见“浓郁”的口语,作者唱出了一曲粗朴而醉人的生活的短歌,一曲时时荡漾在你我心间的赤子之歌、祖母之歌。读着这样生活气息浓郁的文字,怎不令人倍感亲切?
五、力求风趣活泼
语句风趣,能使文章不觉呆滞,具备特有的情调。例如:
小学时,桌上的“三八线”总是一厘米、一毫米量得丝毫不差,常常由于同桌不慎侵入自己的“领土”,爆发了“自卫反击战”……“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初中,同桌间就有了两种关系:一种是民族融合式,一种是和平演变式。
上例将“三八线”“自卫反击战”等军事、政治术语运用于同桌之间,诙谐风趣,绽露出全新的格调。再请看下面两个例句:
①“克隆绵羊,没爹没娘。名人出书,一塌糊涂……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某某居然也克隆家长签字哎!”“小广播”大声宣布着。
②真的猛士,敢于直面凄惨的分数,敢于正视严厉的批评。
以上文句,于机智幽默中蕴含一丝“叛逆”,却又洋溢着校园生活的青春气息,“庄谐之间,个性尽显”。
六、摒弃浅薄,追求“意蕴”
凡蕴涵哲理、有文化底蕴、“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的文句,就是“有意蕴”的。比如艾尔玛·邦贝克《父亲的爱》中写道:“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语意双关,弦外有余音,读来格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