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作证 文明有源
2019-11-28
数千年前,它們被虔诚地、仔细地刻在龟甲、兽骨上;今天,我们从这一笔一画中,品读祖先经历的悲欢。
它们是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10月22日,“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首次大规模展示国博的馆藏甲骨。近190件甲骨、青铜、玉石、书籍等实物构成庞大悠久的叙事链条,系统讲述甲骨文发现与发掘的惊世过往,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
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绵延发展,以“六书”(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为特征的文字结构保留至今,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国家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自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以来,一代代专家学者努力考释文字、研究历史、探讨文化,为甲骨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历史一页页翻过,最初的村落成了国,最早的符号化作诗,最远的呼唤谱为歌。甲骨文,深埋黄土之下数千年后,仍然拥有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伟大力量。战争、灾祸、疾病、信仰、繁衍……透过这些文字,祖先们的生活细节生动展现在我们眼前。
甲骨文的发现,不仅为已经消失的商代占卜制度提供了确切的物证,更重要的是使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溯到3000多年前。
甲骨文不仅影响着我们今日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亦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代表了中华文化之根的古文字,蕴藏了无数民族文化的密码。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并不多见。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是世界公认的最古老的文字系统,代表着古代人类文明最辉煌的成就。如今,仅有甲骨文一脉相承,传承不辍。上承原始刻画符号,下启青铜铭文,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在甲骨文发展道路上遇到释读文字的障碍时,“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等一批研究项目及时开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坚持传统与现代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破解文字释读瓶颈,这标志着甲骨文研究进入了政府推动下的全面发展与弘扬新阶段。深藏在博物馆的甲骨正从紧锁的清冷库房中走出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体现其时代价值。
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我们须在今天重拾古老的记忆,继承和弘扬文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以迎接明日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