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引导研究

2019-11-28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21期
关键词:垃圾桶垃圾分类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 武汉 432200)

一、我国城市垃圾分类热潮

(一)上海强制垃圾分类引发讨论热潮

要说今年夏天有哪些最火的热点,引发全国人民讨论,那一定就是垃圾分类。自发布上海7月1日正式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强制实行垃圾分类后,这一话题便持续占领各大网络热搜榜。如今年6月头百度显示,“垃圾分类”的搜索指数为5552,到月底,搜索指数涨到65130,7月1日更是上涨至1478230。有关垃圾分类,微信上发布了超过5万的公众号文章。微博上,更是持续不断地垃圾分类相关热门话题,阅读量以亿为数量单位不断增长。如“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话题已超过6.3亿阅读量,“垃圾分类挑战”更是超过11亿的阅读量。垃圾分类已然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在各大电商平台,如天猫上“分类垃圾桶”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3000%以上。分类垃圾桶、厨房专用垃圾袋等产品十分畅销,销售额同比增长500%以上。甚至有热门的垃圾桶产品已经开启了7月下旬发货的预售。

我国一直高度关注垃圾分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近日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二)垃圾分类步入新时代

自上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开始,预示着垃圾分类步入“强制分类”新时代。目前源头上,居民对垃圾分类知晓率高,但参与率低,针对这个问题,城市相关规则中的 “强制性”“罚款”“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等,让更多人看到了破解难题的期望。但罚款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能见到成效。目前公民们对垃圾分类必要性有足够认识和认可,处于意识到行为的过渡阶段,差的就是把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经过积累,最后习惯成自然。

二、发达国家成熟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一)发达国家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

发达国家垃圾分类意识的养成都是通过几十年的宣传教育乃至一代人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关键总结:一是较完善的立法体系,垃圾回收利用管理制度。严格执法垃圾分类管理,商品的生产和消费环节两手抓,定点定时回收垃圾,提高了垃圾分类的效率。二是政府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环保新能源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反之,垃圾排放量大的企业会要求依法交纳环境治理费。垃圾处理计量收费,控制生活垃圾产出总量。三是国民接受的宣传教育,坚持垃圾分类与其所接受的教育及素质密不可分,坚持孩子们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接受垃圾分类的教育,去培养垃圾分类意识。

德国自1904年开始实施垃圾分类,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垃圾分类的国家,也是实施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德国有着成熟的分类体系,垃圾分类多采用“五分法”,具体分类流程(如图一所示)。同时各级政府在法律、政策和经济方面采取了各种手段促进了垃圾分类的发展。主要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合理的垃圾计量收费政策,可回收垃圾不收费,剩余垃圾按量收费。二是押金制度,在购买瓶装饮料时,根据瓶子的大小支付不同的押金,喝完后将空瓶投入超市的空瓶回收机器中,即可退还押金;三是企业化的垃圾回收,德国众多企业自发组织成立了非盈利的回收处理废弃包装物公司——绿点公司,(包装上印有绿色圆形箭头)。保障了包装废物的回收利用效率,也降低包装上的投入。四是惩罚制度。在德国,垃圾分类是公民的义务,如果不进行垃圾分类,不仅会收到高额罚款,也会影响到个人的社会信誉。

图一 德国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流程图

日本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在日本实行的是地方自治制度,每个地方的制度都不相同,差异非常大。一般来说,宽松的地区大概7,8类,严格的地区超过20多类,最夸张的是德岛县上胜町地区分类高达45 类之多。日本街道上不放置垃圾桶的,而是以人口居住情况划分区块,设立投放点。要求居民按规定时间投放相应垃圾(如图二分类流程),因此日本许多家庭按照地区垃圾划分种类(如图三表格),在家中准备相应数量的小垃圾桶,在日常中完成垃圾分类,到收集日时便可轻松扔掉。日本垃圾处理方面的法律十分注重细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惩罚措施也十分严格,是将违反规定入刑的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扶持垃圾分类事业和环保科技产业,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图二 日本生活垃圾分类流程

垃圾类别分类内容可燃垃圾厨房垃圾(菜叶子、剩菜剩饭、蛋壳等“生垃圾”),不能再生的纸类(餐巾 纸,面积大于明信片的纸张属于“资源垃圾”),木屑及其他(小木棍、草草、烟头、湿毛巾、尿不湿、宠物粪便、宠物用灰沙、干燥剂、抗氧化 剂等)塑料瓶类饮料、酒类、酱油等塑料瓶(装饮料、果汁、茶、咖啡、水等的塑料 瓶),酒类(日本酒、烧酒、料酒等塑料瓶),酱油食用油、沙司、洗洁精 的塑料瓶属于“可回收塑料”可回收塑料商品的容器或包装袋、蛋糕、蔬菜的口袋、方便面的口袋、洗头香波洗洁 精的瓶子,蛋黄酱塑料瓶、牙膏管 洋葱或橘子等的网眼口袋,超市购物袋其他塑料容器、包装以外的塑料、录像带、cd 及其盒子、洗衣店的口袋、牙刷、圆 珠笔、塑料玩具、海绵、拖鞋、鞋类、布制玩具等不可燃垃圾陶瓷类(碗、陶瓷、砂锅等)、小型电器(熨斗、吹风)其他(耐热玻璃、化妆品的玻璃瓶、保温瓶、溜冰鞋、雨伞、热水瓶、电 灯泡、一次性取暖炉、一次性和非一次性打火机、铝制品、金属瓶盖)资源垃圾纸类(报纸、宣传单、杂志、蛋糕包装盒、信纸、硬纸箱等)布类(旧衣服、窗帘等)金属类(锅、平底锅、金属制罐子、空罐子(喷雾器的管子必须用尽),玻璃类(酒类、醋、酱油瓶、威士忌酒瓶、玻璃杯、啤酒瓶、玻璃渣等)有害垃圾荧光棒、干电池、体温计(用水银的体温计)有害垃圾必须与资源垃圾装入不同的垃圾袋充电电池尽量回收到商铺的回收箱大型垃圾家电回收法规定范围内的电器(空调、电视、冰箱、洗衣机、冰柜)家具、家用电器(柜子、被褥、电磁炉、炉子等)其他(自行车、音箱、行李箱等)处理大型垃圾需要打电话预约,并支付一定“处理费”。

主要为八类,垃圾的种类和丢垃圾的地点时间均以当地的规定为主。

瑞典是世界上在垃圾处理方面具有最先进水平的国家之一,为实行垃圾分类已经努力了30多年。在瑞典,垃圾分类是一个整体工程,基础设施发达。各个环节都有配套的系统工程,瑞典政府系统设计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如:垃圾桶、垃圾袋、垃圾车、区域分类回收站等,保证分类体系和标识保持一致。地方政府、生产商和公民,各方主体责任明确。市政府承担垃圾管理及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企业生产商应在产品包装上注明产品的回收方式,并自行回收处理。公民承担垃圾处理费及垃圾分类责任义务,具体分类流程(如图四所示)。因为故意或者过失在公众场所乱扔垃圾将可能面临罚款并处以不超过1年的监禁。

图四 瑞典生活垃圾分类流程

三、中国城市垃圾分类行为引导探讨

(一)引导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对策分析

1.特色文化引导方面

从家庭层面切入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一方面,中国有着历史悠久、影响持续地“家”文化,“家”文化将中国的政治、传统宗教、礼俗与文化生活融为一体。古代利用天下一家建立国家的管理制度,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信仰、思想、行为上提供合理的思想理论,“家”文化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今依旧延续着家庭生活的习惯,三代同堂情况比比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直到今天,“家”依旧是维系所有中国人的地方,是精神源泉和连接纽带。因此从家庭层面着手,切入教育通过学校对孩子开始深入培养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方法,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家中学习垃圾分类,建立亲情紧密的纽带关系,实现认知与行为教育的融入,进而实现居民在家庭生活中分类行为的养成。

另一方面,宣传时灌输“共同家园”的理念,唤醒中国居民家国一体,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应对环境污染,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的公民责任,特别是环境公民责任。人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社会公民,而且也是自然世界的自然公民。通过反向宣传内容设计,如垃圾浪费带来的危害等增强居民的危险意识和认知,不进行垃圾分类行动就是破坏我们的家园。人们作为社会环境的主体不仅有享受环境的权利,更应该有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义务,进而促进居民的进行垃圾分类行为活动。

2.环境引导方面

从意识层面宣传改为行为操作宣传:中国现有的引导方式大多为意识层面的宣传,宣传语过多地是抽象的传播口号如:“垃圾分类,举手之劳”,“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缺乏可操作化行为理念的灌输,如:“废纸塑料,可以回收。电池光盘,一定有害。是干是湿,让猪试吃。果皮剩菜,厨余垃圾。废土尿布,其他垃圾。”因此政府应广泛、持续地运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向公众传播具体可操作的垃圾分类知识,比如,垃圾分类的标准、行为操作指南。

完善垃圾分类法规:政府应从居民利益出发,制定更易于理解执行的国家及地方垃圾回收管理实施法律法规,并通过各种宣传手法普及各项具体条例和引导政策给居民,法律制约督促公民垃圾分类投放行为。推广垃圾计量收费制度,减少过度消费及资源消耗,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特别是垃圾源头减量化。经济扶持刺激,要求企业承担产品废弃物回收的责任,在包装上注明回收方式和可采用类似德国已有的“押金制”回收利用产品包装,激励企业在垃圾分类技术与产品上的创新。扶持鼓励垃圾分类事业和绿色环保科技产业,鼓励其他主体参与垃圾收集、运输系统,促进垃圾收运产业化和资源化促进垃圾回收市场成熟化和规范化。

居委会在社区内统一管理:建立统一垃圾回收房,可扫码称重垃圾桶,物业统一收取缴纳垃圾处理费。各户主在物业处交纳固定垃圾处理费,领取代表住户二维码,扫描二维码才能开启垃圾桶进行称重。如果超重缴纳附加费,并对没有按时缴纳垃圾处理费、分错垃圾的居民实施罚款制度。并在垃圾房旁与资源回收公司合作设立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点快速可将可回收垃圾换钱,既为居民提供方便又诱导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面对老人拾荒现象,可雇佣社区闲暇老人为环保卫生指导垃圾分类。组织社区居民一起学习、举办分类知识竞赛、文明家庭选举、发放垃圾分类知识海报等榜样学习法,加强居民自身分类素养。

3.强化感知行为设计方面

确定统一垃圾分类标识设计:建议政府统一设计规定垃圾分类标准标识及颜色,如知名度较高的四分法,明确各类垃圾。而目前各地差异较大的湿垃圾(厨余垃圾)(易腐垃圾),根据各地区饮食习俗因地制宜,进行名称等区域特色的改动但标识及颜色不变。

优化垃圾分类基础设施设计:为使居民熟知学习垃圾分类的方法,在设计垃圾桶时要完善垃圾桶引导层次的设计,提高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便利性,让用户最短时间熟知分类标准,并且正确投放垃圾,进而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从以下三个方面:色彩引导,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垃圾种类:图形文字引导,垃圾桶上需要用图形和文字进行具体的解释;行为限制引导,通过垃圾桶投放口的形状,进一步提醒正确的垃圾投放标准。

垃圾分类信息化设计:推出一些“垃圾分类”助手APP,让分类简易化、可操作化,根据市民意见持续丰富生活垃圾种类。快速识别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种类,并指引市民正确投放到指定的分类垃圾桶内。同时追踪垃圾收运后期回收利用踪迹,让居民感知体验的良性循环,分类有成就感,鼓励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本文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与发达国家垃圾分类成功案例对引导城市社区垃圾分类行为进行的初步理论探索,对分类行为的养成的具有一定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实际实施还有待完善。垃圾分类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垃圾桶垃圾分类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垃圾桶等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飞进垃圾桶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