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019-11-28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21期
关键词:国际化竞争经营

(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20世纪70年代起,学术界就掀起了关于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热潮,试图解释跨国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并为其国际化经营提出建议。随着全球经济的加速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内容和形式日益多样化,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研究考察企业国际化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国际化问题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剖析,企业国际化理论也因此日趋丰富和成熟。

一、企业国际化概念界定

现阶段学术界对于企业国际化的概念尚未统一。Wiedersheim-Paul等(1975)和Johanson、Vahlne(1977)通过归纳总结众多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阶段,提出企业国际化的实质就是企业的经营活动从最初的国内市场慢慢延展至国际市场的动态演化过程,而这个过程体现在企业对国际市场的承诺逐步增加。在《企业国际化导论》中,Richard D.Robinson(1989)最先明确提出“企业国际化”的概念,他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历经一定的发展阶段对国际市场做出的主动反应和调整,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流动性逐渐增强,且不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国际市场。Welch、Luostarinen等(1993)则将企业国际化定义为不断涉及国际经营的过程,并且企业国际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Hilt、Huskisson和Kim(1997)以生产经营活动为切入点、以战略管理视角为基础,认为若企业经营的必要环节扩展到国外,企业则加入了国际化的浪潮中,这也是企业整体运营国际化的体现。Stephen.Young、鲁桐(1998)主张企业进行国际化的第一步就是当企业经营活动与国际经济接轨之时。Johanson、Mattsson(2015)在产业内企业跨国经营行为的研究中引入网络理论,并指出企业国际化的本质是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网络中建立、形成和发展企业网络关系的过程。Giulio和Moro(2016)认为如果企业存在国际市场扩张的倾向之时便开启了国际化进程,企业国际化实则是企业战略上的一种倾向。

二、企业国际化阶段的相关研究

(一)渐进式国际化路径

Johanson和Vahlne(1977)在对四个极具代表性的瑞典制造企业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Uppsala模型。其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有序的、渐进的动态过程,并遵循无规律的出口活动(直接出口)→通过代理中介的出口活动(间接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建立海外生产制造分支的道路。同时,企业会根据“心理距离”的远近顺序来确定海外目标市场。

Bamberger、Evers(1994)主张企业的国际化呈现出五个阶段:国内经营阶段,即企业经营重点在国内市场;出口阶段,即开拓海外市场的意图开始显露,期间存在零星出口活动;试探性的国际化经营阶段,即开始尝试开展国际营销活动,且只向少数特定的国家进行小规模出口;积极主动的国际化阶段,即积极主动拓展海外市场;国际战略阶段,即企业重视海外目标市场的整体经营状况,并以此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决策。

日本学者小林规威(1998)以日本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对其考察调研的结果,从企业组织结构的角度提出了海外经营五阶段说:第一阶段,以出口为主的方式进行的企业国际化;第二阶段,企业采取战略性营销手段以达到进一步获取海外市场份额的目的;第三阶段,企业开始到海外建厂开展国际生产活动;第四阶段,企业依据制定的国际化战略开展相关跨国经营活动;第五阶段则是企业基于国际化战略进一步落实和深化跨国经营。

Richard D.Robinson(1989)主要以组织结构和决策权限两方面对企业国际化进行研究,提出企业国际化成长按照国内企业阶段→出口企业阶段→国际化企业阶段→多国经营企业阶段→跨国经营阶段→超国界企业阶段的路径逐步发展。

(二)快速增长式国际化路径

1994年Oviatt和McDougall第一次明确提出“国际新创企业”的概念,成为国际新创企业理论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并于2000年把其定义进一步精炼为:以寻求价值创新或价值增长为目的进行跨国创新行为的创业企业。Knight和Cavusgil(1996)在国际新创企业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规模、时间跨度值、出口比率、所在行业等方面的考察,提出了天生国际化企业理论。他们指出天生国际化企业通常是技术导向型中小企业,他们在最初成立之时就开始了国际化经营。天生国际化企业理论认为很多企业成立之初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就具有其他对手无法企及、特有的竞争优势,并且包含这些核心竞争优势的产品能够帮助企业在短时期内迅速打开市场并提升市场份额;同时,其强调企业内部因素在其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任声策和宣国良(2006)、陆亚东(2007)等学者提出了基于“跳板”视角来解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后发企业的国际扩张行为。其认为新兴市场的跨国企业作为国际市场竞争的后发者,跨越了“经典传统”的阶段实现了国际化发展,并更偏向于采用高风险、高控制的扩张路径,如兼并、收购等方式。跳板理论为新兴市场的后发企业国际化扩张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框架,包括国际化动机、行为和战略、触发与推进、风险与挑战等。

刘建丽(2018)在对中国国有企业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中国国有企业国际化一直都被强制性制度和诱发性制度的变迁所相互影响着。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大容量的内需市场的特殊制度环境,中国国有企业的国际化符合传统的渐进演化规律,但在推进速度上又表现出超乎常规、非线性的特征。

(三)能力升级式国际化路径

陈威如、丁远等(2017)在所著的《全球化之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与整合》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中国企业的能力升级路径,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热议。其提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区别于西方跨国企业在本国拥有竞争优势后进行海外拓展的“传统路径”,是一种三段式的创新全球化进程。首先,企业从本国市场出发,通过国际化获取海外资源和先进技术,升级企业的经营弱势环节;其次,将海外资源和先进技术应用于国内市场,进一步提升国内地位,巩固、扩大国内市场份额;最后,当企业完全消化、整合海外资源和先进技术,并在本国市场上呈现出绝对领先的竞争实力时,再通过国际化进军国际市场,与国外知名跨国企业进行较量,抢占市场份额。能力升级路径理论凸显了本国市场的重要性,强调了中国市场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支撑和根源所在。

三、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相关研究

(一)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类型

企业国际化战略体现了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包含企业层面和业务层面。

企业层面的国际化战略即为国际化经营战略,是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本身的战略属性所制定的。Peng(2006)认为国际化经营战略限定了公司竞争活动的范围,其实跨国公司对其在多个市场上的活动进行布局和协调以创造价值的方式。Hofer和Schendel(2010)提出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是指企业以自身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所处的竞争环境以及企业发展现状为依据,来制定国际市场的拓展计划,并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以达到国际化经营目标的战略。

业务层面的国际化战略即为国际化竞争战略,其核心是选择以不同于竞争对手的方式,针对特定产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获取国际竞争优势。Porter(1980)在著作《竞争战略》中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详尽介绍了竞争战略的选择、制定思路和对手的分析框架。武常歧(2014)认为国际竞争战略是企业在单个东道国市场建立竞争优势的方式,是关于企业在一个行业内或市场上进行竞争的决策。

(二)企业国际化竞争战略的类型

Porter(1980)将竞争战略划分为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专一化战略(Market Focus)三种类型。

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是指企业成为产品或服务低成本生产者的战略。企业力求在生产、营销等经营活动中提高效率并将人工、制造等成本维持在一个尽可能低的水平上。成本领先战略适用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面临市场需求较大的情形。

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是指企业提供独特的、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同的产品或服务而制定的战略。差异化来源广泛,关键在于产品或服务的属性必须与其他竞争对手不同,且足以产生能超过差异化所带来的成本的价格溢价。差异化战略适用于拥有技术创新等特定竞争优势的企业。

专一化战略(Market Focus)是企业选择特定的消费群体或特定、狭窄的市场区域上寻求成本或差异化优势的战略。专一化战略常适用于那些不具有规模经济或足够的内部资源来实现国际成本领先战略和国际差异化战略的企业。

根据以上文献的整理,总结出国际化竞争战略不同类型的优缺点,如表1所示。

表1 国际化竞争战略类型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所得

(三)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类型

1.国际战略(International strategy)

Baden-Fuller和Stopford(1991)认为国际战略是指企业在一个区位生产具有国际品牌的产品,并将产品供给给多个国家市场。Bartlett等(1989)指出跨国企业采取国际战略旨在全球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将创新向海外市场扩散,使得通过创造和利用这些创新能力获取相应的竞争优势。

2.多国战略(Multi-domestic strategy)

Levitt(1983)认为实施多国战略的公司在许多国家的市场上运营,并且根据当地的消费者偏好和其他因素灵活调整自己的产品或相关经营活动,同时这可能导致在各东道国市场上的成本相对较高。Bartlett等(1989)认为实施多国战略主要通过关注国家之间的差异来获得竞争优势,跨国公司通过提供具有较大差异的产品或服务对当地消费者偏好、政府政策等主动做出反应,从而提高效率、增加收入。Yip(2002)提出多国战略就是让公司在各国建立子公司,从而设计、生产和销售的适应当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3.全球战略(Global strategy)

Levitt(1983)指出,全球战略是指生产单一标准化产品并通过标准化营销方法在全球范围内销售产品。同时,他认为全球战略的优势是建立在两个假定基础上:一是消费者偏好的全球一体化;二是规模经济效应。Hout等人(1982)认为有效的全球战略包括通过全球市场实现规模经济,以快速和大规模的投资占据优先地位,并通过对不同行动的互动式管理实现协同作用,不是单一过程的成功运作,而是注重多方面并举。Hamel和Prahalad(1985)则认为实施全球化战略的跨国公司应当有更为宽泛多样的产品组合,这样就可以共享分配在品牌和营销渠道上的投资。Yip和Makino(2002)认为全球战略不应等同于任何单一的元素,例如标准化的产品、全球生产网络;相反,全球战略应该是元素的灵活组合。同时,他指出一个企业在全球运作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它拥有全球战略,全球化企业不一定要到各处经营。Zou(1995)将全球战略定义为企业在全球市场进行竞争的方式,这种竞争方式对决定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绩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多国市场来说,适合于全球市场的全球战略不仅包含更宽泛的战略方向,同时明确规定企业的经营活动,如外包、研发、制造和营销,必须是在世界范围内相互协调。武常歧(2014)认为全球战略中的“全球”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全球”,更重要的含义是全球一体化。企业需要采取更加全面的全球战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协调企业的全球产业,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4.跨国战略(Transnational strategy)

Bartlett等人(1989)认为实施跨国战略的公司需要建立全球基础设施和分散但职责明确的运营基地,从而形成全球一体化的协调体系,这样既能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又同时满足当地消费者的偏好。

根据以上文献的整理,总结出国际化经营战略不同类型的优缺点,如表2所示。

表2 国际化经营战略类型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所得

四、文献简评

综合上述整理发现,企业国际化战略不仅仅受某个单一因素的制约,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后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的决策成果。关于企业国际化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以下问题:首先,现有的企业国际化相关研究主要以发达国家企业的国际化行为为起点,且重点以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制造行业和资源型行业为研究背景,现阶段还无法对所有企业国际化做出全面的解释。其次,由于企业国际化战略是企业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现有研究成果也不能够很好地解释企业未来的跨国经营活动。因此,企业国际化的相关理论还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我们去探讨,而未来的发展成果也会不断地完善和深入。

对于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最早起步于国外学者,研究内容也比较全面,且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系架构,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可以进行借鉴和参考。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新趋势下,受中国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环境的影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和国际化战略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些年,中国学者对企业国际化的相关问题逐渐重视起来,但研究大多基于西方研究结论,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理论进行分析补充,研究成果较为零散,还未形成一个适合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科学又全面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政府出台大量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全球化浪潮中的主力军,势必会涌现出更多的研究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国际化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国际化竞争经营
聚焦港口国际化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感谢竞争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