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中国和美国的双边贸易为例
2019-11-28晚常青
晚常青,刘 杨
(天水师范学院 商学院,甘肃 天水741001)
国际贸易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笔者对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发现,当前研究者们在对贸易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时,发现研究者更多关注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带来的影响。然而,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文化和制度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国际贸易的往来。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两国之间较小的文化差异有利于彼此产生对产品需求共同的偏好,促进企业之间的往来,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反之,较大的文化距离增加了贸易往来成本,阻碍了贸易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在全球消费者偏好多样化的今天,文化差异性带来的贸易产品多样性又从另一面促进了贸易的增长。近年来,异质性文化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国家所创造出的效益也非常的明显。那么,文化因素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对贸易流量产生影响?文化距离如何测量?本文旨在通过对美国和中国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探究,在结合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两国间的贸易活动进行分析,以此来探究国别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带来的贸易影响。
一、文献综述
研究文化距离和贸易之间相关作用的理论研究成果丰富。Hofstede(1980)从多维度入手,对不同国家间开展的贸易活动进行了全面的测量;Larimo(2003)在结合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发现,国家间的文化差异越大,企业在开展管理活动时所采取的具体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在目标市场选择过程中,企业会发现在文化距离较大的国家从事投资与生产不仅会加大企业营运成本,耗费大量的资源,且其经济效益也不理想;Tadesse和White(2007)指出,文化距离与贸易往来之间成负向关系;Guiso等学者(2005)在对调查结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基础,对1970~1996年OECD国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文化距离和贸易之间存在正向联系;Linders等学者(2005)的研究表明,企业出于扩大海外市场份额的考虑,会加大对文化差异大的国家市场的出口行为;Boisso和Ferrantino(1997)利用语言距离作为文化距离的代理指标,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文化距离与贸易之间的内生关系,发现两者之间成负向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语言差异性越大,则贸易流越小。通过对上述研究结论的整理和分析发现,目前对于文化距离与贸易之间的内生关系并无定论,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技术方法出发,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二、文化距离的度量
在经济学研究中,文化被视为一国或地区信仰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的综合体,文化距离(culture distance)则反映了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文化差异性的大小。[1]
(一)文化维度测度的指标
Hofstede最早系统化地提出了文化距离的测度方式,即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收集数据,从多个维度入手进行详细的衡量,对不同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进行了解。Hofstede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对推动文化领域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也为日后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借鉴。根据Hofstede的研究发现,文化可以采取规避风险、权利距离等维度来进行衡量,从而对不同国家在价值观上的差异进行了解。不同国家在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个人集体主义感等方面体现出的特征差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文化距离进行测度。因此,笔者沿用Hofstede的思路,从以下四个维度对文化距离进行测度:[2]
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即对确定性的偏好程度。具体是指处于一个文化背景内的成员对未知情况的感知程度和威胁程度,对不确定性事件的掌控程度。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即个体或集体取向的程度,是指人出生以后其实就已经被纳入到了社会当中。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masculinity versus femininity):即男性与女性的相对影响力程度。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有:社会对待家庭的重视程度、对女性歧视的改善情况,对于传统的男性价值观包括社会竞争力、工作职位升迁、挣钱能力等等的强调程度。
(二)文化距离指数的合成
在对不同国家文化进行衡量时,应采取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确定指标权重。我们用毕达哥拉斯理论来合成国家间的欧几里德空间,对不同国家的文化维度指数进行结算,完成对文化距离的确定。在计算时采用的具体公式为:
(i指贸易伙伴i国),利用该公式能够确定文化距离。为下文的分析奠定数据基础。
(三)美国、中国与贸易伙伴间的文化距离
笔者首先以美国主要贸易伙伴为研究对象,出于对贸易额大小和数据获取难易的考虑,笔者选取了31个美国主要贸易伙伴进行研究,以加拿大与美国文化距离的测度为例,说明文化维度和制度维度指数测评与合成的过程。加拿大作为美国邻国,又是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在文化层面与美国也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其文化维度的四个指标的分值为()=(39 80 52 48),美国各个文化指标的分值为()=(40 91 62 46)。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出于对美国的文化距离测度指标作零值考虑,将合成公式简化为
从而计算出加拿大与美国文化距离指数为15.03.进而,笔者合成出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文化距离的指数(见表1)。
表1 美国与其贸易伙伴文化距离的指数
同理,我们根据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文化现状,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采取上文中所列示的具体公式进行计算,从而确定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文化距离指数(见表2)。
三、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是国际贸易研究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理论模型,有着很强的适用性和解释的便利性。本文以引力模型为基础,将引入文化距离作为关键解释变量,对文化距离影响国际贸易的作用大小进行实证分析。
(一)理论模型
Anderson(1979)得出的理论结果,为引力模型的使用奠定了基础。该模型假设两个国家分别是i和j,在某t年的贸易量随着国家之间“联系”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笔者以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乘积作为两国经济总量的体现,经济总量越大,贸易往来越为密切;同时,我们用地理距离来衡量两国之间的运输成本,地理距离的增大无疑会增加贸易成本,对贸易产生负向影响。据此,我们有:
可见,文化距离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产生了负向影响,当文化距离不断增大时,这种影响越强烈。为更好的验证这一结果,笔者就文化距离对贸易流量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实证探讨。
(二)实证模型
在理论分析模型框架的基础上,刘杨等学者建立了文化距离影响贸易的引力模型,该模型采用双对数的形式。[3]以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为因变量,以GDP、地理距离等要素作为解释变量对模型进行构建,具体如下:
四、文化距离对美国和中国贸易流量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文化距离对美国双边贸易流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美国主要的31个贸易伙伴作为考察对象,采用1996~2012年美国双边贸易数据和各国经济地理数据,各具体变量的数据来源情况如下所示:
因变量:美国与31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数据全部来源于美国经济分析局(BEA)数据库和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ited Nations Comtrade database)。
自变量:GDP,参考世界银行每年公布的数据来了解各个国家的GDP数值,采用美元为单位进行衡量。
自变量:地理距离,对参考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确定,采取最短距离来确定具体的数值。
自变量:文化距离,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维度数据的衡量,采用专业的计算方法对文化距离进行确定,所得出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计量结果分析
在整理美国与31个贸易伙伴在1996~2012年双边贸易数据和各国经济地理数据的基础上,分别将贸易额、出口额、进口额作为因变量的模型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文化距离对美国双边贸易流量影响的回归结果
由表3可看出,模型的整体回归效果较好,均通过了F检验,而且各自变量的t统计量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不具有多重共线性和序列相关性。三个模型的回归结果中GDP的系数为正,说明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越大,对贸易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的系数均为负数,说明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对贸易流量的影响是负向的。文化越是相近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要大于文化距离较远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该结论与地理距离的影响相似,两个国家若地理距离越远,则要担负更多的运输成本,因而贸易流量越小,同样,文化距离相近的国家在开展贸易活动时所需要负担的额外交易成本更少。从消费者偏好的角度来看,文化距离相近的国家间,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较为相似,这无疑会促进两国之间贸易品的往来。[4]从回归系数来看,文化距离每扩大1个百分点将导致贸易总额下降约0.26个百分点,出口总额下降大约0.22个百分点,进口总额大概下降0.35个百分点,这不仅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意义,而且也符合经济理论和经验分析。比较三个模型中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这两个变量的系数笔者还发现,文化距离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要大于地理距离的影响,但是,文化对于贸易的影响长期以来却是被忽略的。以文化距离的出口为因变量的模型系数绝对值小于其进口为因变量的模型系数绝对值,说明文化距离对美国进口流量的影响要大于对出口的影响,人们偏好于进口与自身的文化认同度更相近的商品。
(二)文化距离对中国双边贸易流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笔者为了对文化在对外贸易中扮演的角色进行对比分析,同样按照前文的步骤对中国双边贸易做了进一步的实证分析,笔者选取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为研究对象,利用前文文化距离的测度,建立中国文化距离引力模型。选取1992~2008年的经济贸易数据,以双边贸易总额为因变量,以GDP、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贸易总额数据来源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等,各国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地理距离数据来源于World Atlas,结果见表4。
表4 文化距离对中国双边贸易流量影响的回归结果
对三个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在自变量当中,GDP、地理距离等与文化距离有着一定的显著性,且GDP水平的高低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贸易流量的水平。一般来说,GDP数值越高,则贸易流量也就越高;而从地理距离和贸易量之间的关系来看,两者之间为负向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地理距离越远,则贸易额越小。从文化距离这一指标进行分析,文化距离每加大约1%就会引起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减少大致0.79%、0.84%和0.84%.
中国双边贸易回归结果与美国双边贸易回归结果有着较大差异的原因在于,文化距离对于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要明显强于对美国贸易流量的影响,中国的双边贸易对文化距离的依赖程度更高。这与两个国家的文化组成和历史背景是息息相关的,美国是多种语言和文化共存的大熔炉国家,而中国是传承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具有其独特的中华文化,因此美国对各种文化的接纳程度比中国要高,文化距离对贸易流量的影响也就相对较小。[5]
五、结 语
笔者通过对当前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结中国家中国的双边贸易与文化距离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其一,文化距离与国际贸易存在着重要的联系,文化距离不论是对于进口贸易还是出口贸易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二,文化距离对进出口贸易流量有着负向的影响,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越大,意味着两国的贸易流量越小;文化距离对美国进口的影响要大于对出口的影响,文化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影响力要强于对美国双边贸易的影响。[6]贸易是当前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在对国际贸易水平进行衡量时,我们对文化要素的关注度并不够。我国当前正处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重视文化在引导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借助文化的力量实现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从而推动贸易活动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