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系统心理护理模式的价值分析
2019-11-28张海旭
张海旭
(辽宁省锦州市康宁医院精神科,辽宁 锦州 121000)
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间,笔者选择10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探讨观察了系统心理护理模式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价值,现在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间,共选择1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有50例。所有病例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均处于康复期,能够正常交流,排除合并有脑器质性病变及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对照组:31例男性、19例女性,最小23岁,最大56岁,平均年龄(41.5±5.87)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6.1±1.07)年。研究组:28例男性、22例女性,最小21岁,最大59岁,平均年龄(42.9±5.93)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5.9±1.35)年。客观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分组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按照常规护理流程开展护理工作,研究组采用系统心理护理模式,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护理干预:①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一般情况下,精神分裂症患者意识清楚,智能良好,戒备心强,不愿暴露自己的思维内容,对此,护士应重视心理干预,护理时,面带微笑,热情主动,保持诚恳的态度,详细介绍病房环境及相关制度,采用合适的表达手段,关心患者日常生活,充分尊重患者,包容病态行为,做到从内心真正接纳患者,对工作负责认真,尽量满足患者合理需求,获取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掌握沟通技巧。心理护理中,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沟通技巧,耐心倾听患者诉说,鼓励患者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谈谈自己的思想感悟,切勿做冲动行为,通过行为约定等方式,与患者达成共识,有助于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同时,倾听过程中,不得打断患者,并适当回应,切勿指责、说教或者是否定。③帮助患者重建生活信心。恢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慢慢恢复,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如焦虑、不安、自卑等,渐渐丧失生活的信心,此时,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叮嘱患者坚持用药,预防复发,引导患者思考社会问题,解决心理问题,包括工作、学习、家庭及婚姻等多方面,向患者介绍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说明发作行为是疾病症状,并非本人所为,给予患者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重建生活信心,保持最佳身心状态,回归社会。
1.3 观察指标:①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1]评价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包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病理,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②以患者及家属为对象,调查护理满意度,实行百分制,60~100分表示满意,0~59分表明不满意。③经1年随访,统计患者复发情况。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20.00软件处理研究数据,t值和χ2值分别检验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检验值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ANSS评分:两组患者PANSS评分比较,护理前差异不大 (P>0.05),护理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PANSS评分(±s,分)
表1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PANSS评分(±s,分)
2.2 护理满意度及复发情况: 调查统计显示,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复发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复发情况[n(%)]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指一组病因尚不明确的重性精神病,大部分患者在青壮年缓慢或者亚急性起病,病程迁延,容易反复发作。康复期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最后阶段,此阶段患者开始恢复自知力,意识到自己的疾病,然而,即将出院重新面对社会,心中难免有所顾虑,部分患者不敢迎接以后的人生,心理脆弱,甚至伴有自杀倾向[2]。对此,精神分裂症康复阶段,需加强心理疏导。系统心理护理模式,护理工作中,护士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采取一系列可行的途径及技术,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达到治疗目的的心理干预方案[3]。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系统心理护理模式,根据疾病特点与个体差异,加强心理疏导,建立与患者间的良好护患关系,熟练掌握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调整患者认知及情绪状况,改善负面情绪,解决患者的困扰,协调人际关系,增强患者心理适应性,重新建立回归社会的信心,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总之,系统心理护理模式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价值高,可推广至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