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9-11-28王钰慧
王钰慧
山东恒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烟台 2 6 1 4 0 0
1 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设立专业导引和思政导引内容。由于缺乏专业背景和对专业的总体认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各门课程知识,却不知为何学、如何用。因此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在《环境化学》课程中主要讲述当前环境质量、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专业背景”,以学生主动建立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同时通过现实的环保人物、事件,积极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2 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2.1 培养模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性
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训练较少,导致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原创能力不足,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境新问题的能力较弱,更无法独立开展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性研究工作。
2.2 培养目标区分度有待加强
目前,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型跟学术型两种类型实际培养模式大同小异[1]。大部分高校在师资配备、课程内容的设置、考核模式等方面区分不够明确,造成不同类型的学生培养模式界限模糊,工作之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2.3 培养方案设置传统化
目前,传统的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和工程经济仍是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在人才培训中的主要课程。在新的形势下,教师没能跟上发展的步伐,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环境保护和治理面临的新挑战及时更新培养方案。此外,由于课程学分要求的限制、对学时及教学资源的要求,大部分大学难以在短期内调整课程体系和培训课程。
3 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自主性。鼓励学生通过组建课程小组、课后查阅资料、课堂上进行汇报的模式进行理论课的学习。
3.2 积极推进和践行研究型教学
研究型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其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社会生活中总结、提出、解决科学问题。其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环境科学是以环境问题为驱导而形成的学科,因此在《环境化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授课中应多围绕环境问题展开教学,使其授课内容、方法等与研究型教学相契合。
3.3 加强教学和科研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高校学生的教学与科研训练是为了实现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人才创新能力最终需要加以运用并服务于社会。在高校学生培养阶段的课程教学、论文选题、课题调研等过程中都要密切关注环境热点问题,让教学和科研都能与时俱进,并引导学生探寻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还应主动对接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与沿线国家合作开展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的留学生项目。
3.4 积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生活的改变,科技也方便了教育工作者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大部分学生已有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环境科学教学时使用“蓝墨云班课”等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科学性教学,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随时处于一种互动状态[2]。互动性的提高可以减小知识死角,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等能力提高。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增加新异性知识和趣味性知识,以激发学生关注时事的兴趣,以时事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养成。此外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学生学习全过程考核
3.5 积极从事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改革是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提高的过程,其主要包括:学生的思考能力、再创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环境科学专业主要以实验课来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因此在开始实验课时,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和基本操作的培训,以导师制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3]。
3.6 积极利用实习推进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
环境科学涉及化学专业、土壤专业、大气专业、水利专业等多个学科,其综合性、交叉性较其他专业较高,因此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具有较多的要求。但是从目前存在的环境专业培养模型看,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限于学生人数、教学资金等问题,当前的专业实习大多数时走马观花形式的,因此需要开展短期生态环境野外见习、短期企业见习和较长期企业跟班运行实习、社团活动等为主的专业实习,从源头上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4 结语
环境科学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均由综合性、复杂性及多学科融合的特点,核心任务是以解决“人类—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在确定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以导师制为基础,以导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结合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验及实习等综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时代需求、地方发展需要及学生的意愿和兴趣,适当调整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以突出本专业的办学特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