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应用PPP模式相关问题探讨
2019-11-28武汉市黄陂区财政局
武汉市黄陂区财政局
自2016年1月末至2017年6月末,ppp项目月均增长386个,投资额达4842亿元。至2017年7月,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总入库数13599个,投资总额16.54万亿元。其中,已签约落地的项目2134个,投资额3.52万亿元,项目落地率为34.4%。然而,随着大量PPP模式的推广运用和实施,各种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推广应用ppp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地方推广ppp项目没有针对性,部分项目超出ppp模式推广应用范围。PPP模式是社会资本建设、运营应由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方式,体现的是利用社会资本方资本实力和高效率,平滑地方财政支出,降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根据全国综合信息平台入库项目情况和地区选择项目情况看,公益性道路、桥梁、市政设施居多,项目无收益,大部分为政府付费,少部分为政府付费加少量的运营(项目养护)绩效付费。如在某地湿地公园项目评审中,《实施方案》就明确表示,PPP项目中不包含有收入部分,将优质的PPP项目剔除在外,专家评审难以通过。实际中部分PPP项目招的是工程施工方,并不懂项目运营,是一种融资行为,就是拉长版的BT,这样有违中央推广运用PPP模式的初心。由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融资受限。部分地方政府观念错位,认为PPP是一种融资方式,不论什么项目,通过委托咨询公司包装,硬是拉郎配,套用可用性付费和绩效评价,成为了PPP项目,政府要资金,企业要项目,两好合一好,PPP提高建设和运营效率的初心反而无人关注,导致一批重大交通、市政项目蜂拥而上。
(二)部分ppp项目融资难,项目难以运行。截至2017年2月28日,某省PPP项目库处于执行阶段(即已签约)项目90个,总投资额655.74亿元。已签订融资协议的项目42个,总投资458.28亿元,完成融资金额256.00亿元,按融资70%计算拟融资额,已签约项目占应融资额的31.0%。就全国PPP项目而言,按照某省完成融资PPP项目比例,融资到位率仅6.26%,远远低于签约比例20.2%。就地区而言,项目虽然招标,由于融资难,导致项目搁置,PPP项目流产。比如,刚成立的公司资产不足,如注册资本金仅为项目部分的30%,又没有经营业绩和经营利润,项目公司发展状况未知,加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这样的公司难以获得金融部门融资支持。PPP项目初衷是吸引社会资本,因此,项目承接公司自身应有充足的资本实力和融资能力。项目资本金应由社会资本方自有资金解决。如有资金缺口应向金融部门融资,而不能够寄希望政府增信,政府也不能为项目公司增信,假若如此将会违背相关政策,与原平台公司融资建设无异,而与ppp模式推广应用相去甚远。
(三)ppp项目两评流于形式,项目支出风险加大。所谓“两评”即是项目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物有所值评价方面缺乏专业性。目前部分PPP项目中没有考虑行业差异和项目特性进行具体细致的设计,照搬套用;专家组专家素质各异,打分环节缺失或不专业,仅是咨询公司编制评价报告,得出评价结论;评价的方式仅停留在定性方面,定量方法简单,如一些地方PPP项目在定量方面,几乎没有完整的测算过程,相关定量结论缺少数据支撑,专家也是无从复核,部分存在人为操纵相关数据问题,缺乏可靠的定量依据。二是在开展财政承受能力方面不严格。目前部分项目突破10%的上限,却无视这一红线警戒,随意使用政府性基金平衡;部分财政支出责任未识别、部分数据未测算,未对本级全部已实施和拟实施PPP项目的财政支出责任进行汇总;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行简单搬用,错误使用本级财政收入、财政总支出,测算时折现率、增长率也不切实际等。导致在实践中出现的“两评”流于形式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部分地方政府推广应用PPP项目的动机不当,将PPP作为单纯的融资手段,片面追求上项目,忽视了项目风险存在,导致“两评”走过场。二是专业性的专家少。每个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都要求组成专家组进行打分,但真正能够对于PPP物有所值的指标体系有深刻理解的专家很少,制约着物有所值评价的开展。三是评价所需的数据来源有限。但目前PPP咨询市场良莠不齐,一些咨询机构缺乏专业性。在定量评价方面因其技术复杂性,需要充分的数据支撑,而较多地选择了定性评价,导致产生的“两评”结果不严,给项目运行带来潜在风险。
二、推广应用ppp模式的相关改进措施
(一)明确ppp模式项目范围,做好推广应用ppp模式项目库建设与管理。推行PPP建设模式是为了更好的进行供给侧改革,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政府要准确领会政策精神,把握政策界限,严格ppp项目推广应用范围,做好推广应用ppp模式项目库建设与管理,逐步实行项目库共享。为此,要严格政府支出责任,守住10%政策红线。由于中央提出有近五年时间,相关操作规范并不具体,地方政府及参与PPP项目各方对PPP模式政策及运行情况并没有深入认识,因此,必须做好ppp模式运行的相关业务培训,认真领会PPP模式的政策内容。一是对政府部门相关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提高项目运行的规范性。通过进行专题培训,做好政策解读、操作流程与体系、数据积累与测算方法等多维度进行,转变PPP从业人员错误认知,掌握科学规范的方法,不断积累数据和经验,进而提高PPP项目的规范性。一方面表现在对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培训上,增强地方政府领导推行PPP项目中的防控风险观念,培训风险防范意识。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地方政府PPP管理人员培训上,侧重于政策与PPP实务操作方面。二是组织咨询机构从事ppp项目运行政策培训,加强对咨询市场的引导,强化市场监管,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规范中介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二)做好项目优化设计方案,破解ppp模式项目融资难题。一个PPP项目的推出应反复论证,项目投资估算要有一定深度,前期工作尽量完备,与潜在社会资本方进行充分沟通基础上,借鉴成功案例,进行优化设计,编制切实可行实施方案,特别是政府方在遴选社会资本方的过程中,应全面评价社会资本方的实力和后续融资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全程跟踪,定期评价项目实施不适应的地方、资金保障能力,确保PPP项目顺利实施。
(三)加强项目评审,防范ppp项目风险。首先是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应对项目认真调研,相关取数逻辑正确。其次是“两评一方案”编写单位,即PPP项目咨询服务单位认真研究项目特点、当地政府实际情况编制高水平报告,不能照搬、复制、人人亦云,看不出项目价值和可行。该搜集的资料一项也不能马虎,数据测算要有理有据、假设要充分并建立相应模型,说明各项估计原因,便于评审专家复核、相关方案要符合国家政策。最后是评审专家,需在各人精通领域对报告认真评判,不能一评即过,对报告提出建设性建议,防范项目风险发生,从而为ppp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三、结论
PPP项目投资额较大,时间长、执行过程中变数较多,相关环节较为复杂,健康有序推进意义重大,而规范发展PPP是落实中央关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一系列决策部署的重要内容,只有各方履行起应有责任,才能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完善、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