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桩基检测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9-11-28刘韬
刘 韬
(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五队,江西 九江 332000)
随着对桩基工程检测工作重视,建议采用更准确有效的桩基检测技术对建设工程基础施工提供科学、准确、有效的实验数据,进而为基础工程设计、施工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1 桩基检测的主要内容
1.1 承载能力检测
高层建筑工程中对桩基承载能力的检测工作,现阶段主要择取的方式有: 静荷载试验法、静动法以及高应法。其中又以静荷载试验法是当下国内外建筑工程对桩基承载力检测中所使用范围最广,认可度最高的方法,可以说是“金标准”。建筑工作中的桩基承载能力和加荷速率有着十分密切的相互关系,往往加荷速率愈慢,说明愈接近建筑工程中桩基桩施工阶段实际的承载能力。
1.2 成孔检测
在高层建筑工作施工阶段,桩基成孔的质量优劣水平将会直接影响筑后成型后桩的质量的好坏,而桩孔又极易受到诸多层面的影响,例如: 地形、人为操作等,导致偏斜、缩径以及沉渣过厚问题。桩基成孔的质量检测范围重点涵盖了对其深度、位置以及沉渣水平的指标检测。
1.3 完整性检测
现阶段在对桩基完整性的检测方法中,以低应变动力试桩法最为适用,低应变动力试桩法拥有快速、实效、可操作性强以及经济性等优势,可以确保检测工作顺利进行。其检测原理在于,利用对桩基的桩顶附加一定的激振,从而导致桩基的周边范围土地出现振动,最终检测桩基的整体质量。
2 建筑工程桩基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2.1 检测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综合来说,高层建筑工程开展桩基施工,其环境无疑更加复杂。无论承袭沿用哪一种检测手段,都无可避免的会对检测结果造成一定误差,为了最大化地降低误差程度,检测人员的技术能力就必须得到相对地加强。但以当前桩基施工检测人员来看,大部分的检测人员往往没有经历过专业化检测技能训练,许多检察人员往往是利用施工方的关系“打过场”而已,其职业素养很差,在检测阶段通常敷衍了事。
2.2 检测报告不规范
根据有关的检测,倘若在建筑工作的检测报告中在应该涉及到的使用材料准备不全、检测结果泛泛而谈并不确切,该份检测报告基本上便可以判定为不拥有检测单位的约束力。而有一些检测部门因为并未制订有关的方案,桩基工程的实际状态无法利用检测报告得以真实显示。在检测报告中呈现出来的施工数据残缺,签字模糊,致使检测报告失去法律效力,检测结果存疑,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施工的进程。
3 提高建筑工程桩基检测的对策
3.1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精神及具体要求, 完善建筑工程检测的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对桩基检测单位和桩基检测工作的管理。完善符合地区工程质量检测的法规制度。
3.2 加强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无论是对桩基检测到的数据进行记录,还是对其结果展开分析,都必须要由专业的人员完成。可以说,检测人员的技术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好坏将会直接关系到桩基工程的检测结果,为了能够确保桩基工程检测结果的精准度,提升其检测水平,就必须要贯彻执行对检测人员综合素质的管理。并且,对长时间开展桩基检测的人员展开职能测评与岗位培训,进一步系统性地规范检察人员的工作原则,健全管理体制,开展强化教育。检测部门可周期性地进行相关检测专业的技术研讨会议,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检测环境、工程以及地质等给检测人员实施针对性地专业培训,以此提升检测人员综合素质。
3.3 合理地展开检测流程提交检测报告
在明确检测手段之后,检测人员就需要在实施阶段,根据具体的检测流程实施检测工作,且要提交规范的检测报告。规范的检测内容所涵括的内容主要有: 建筑工程概况、抽样选择、检测周期及所需的健全桩基工程检测制度的人工数量,健全检测质量系统。检测阶段,应当有专门人员在现场展开即时监督,提高检测控制机制,根据检测流程规范化展开。例如,在检测桩基的承载水平之时,则需首先展开对桩顶的科学预防,设置相应的沉降观测点千等。之后再对所涉及的数据实施准确记录,按照沉降数据展开绘制。
3.4 择取合理的工具展开检测
为了能够提升桩基工程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测部门需要在常规的检测手段的背景下,择取合适的桩基工具进行辅助。在检测阶段,检测人员应当灵活地使用检测工具,力图将检测结果的误差值降到最低。例如: 在对灌注桩进行检测时,为了保证桩基完整性,检测人员可通过钻机工具展开取样,在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时,则可以使用例如锯切机配合钻机共同应用。
3.5 加强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桩基检测工作手册》既是桩基检测单位开展业务工作和现场测量情况的起初记录,又反映桩基检测单位的工作实绩, 也是对桩基检测单位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过程中的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要求各桩基检测单位像执行“桩基检测报告统一格式”一样,重视“手册”的填写,确保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综上,桩基的质量都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所以,桩基检测单位、检测人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 达到技术能力和水平, 规范管理、科学管理才有约束力和公平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