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海洋经济高质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9-11-28于海梅
文 / 于海梅
海洋是世界贸易的主要通道,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战略空间。21世纪以来,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各沿海国家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2012年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后,对发展海洋经济做出了总体部署,大连、青岛、日照、宁波、台州、汕头、厦门、湛江等众多沿海城市已纷纷提出海洋强市或海洋经济强市战略,并相继出台了具体措施。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连云港海洋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如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发展,走出一条契合时代潮流、富有自身特色的海洋强市发展之路,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
一、连云港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条件
连云港处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交汇点,拥有“港、渔、景、岛、涂、腹”等海洋资源,区位条件优越,政策优势明显,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一带一路”交汇点是连云港最重要的区位特征。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东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是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连云港处于东陇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交汇处,淮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的叠加区,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东部沿海地带唯一的近海腹地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的黄金地区。
二是政策优势。按照传统区位和资源理论解释,连云港处于经济区划和市场配置的边缘区,容易被政策忽视。但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将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连云港面临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开放格局中,连云港因其独特区位优势,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把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来规划发展、重点支持。
三是资源优势。连云港海岸线长204.85公里,岛屿陆域面积6.22平方公里,全市滩涂160万亩,领海基线以内海域面积7000平方公里。岛、海、滩、岸类型齐全,涵盖了渔业用海、工业用海、交通运输用海、旅游休闲用海等几乎所有的用海类型,资源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全省前列,是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核心资源。港航资源得天独厚,港口发展外部环境基础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优越,青山、碧海、蓝天、岛屿、沙滩一应俱全,是发展现代海滨旅游的理想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近海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各种蟹虾类、贝类、藻类等资源蕴藏丰富,有各种鱼类资源59科100种以上。海水化学资源良好,海洋能源优良。
四是后发优势。近年来,连云港海洋产业初步形成了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特色临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海洋交通设施网络逐步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不断优化,海洋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海洋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为海洋经济加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建设海洋强市的时机条件基本成熟。
二、连云港发展海洋经济的薄弱环节
连云港发展海洋经济有诸多优势,但同时也有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发展中的短板和突出矛盾亟待解决。
(一)海洋利用规划滞后,开发科技含量不高
长期以来,没有一个全市性的包括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协调发展方面的总体规划,对全市沿海开发利用活动缺乏宏观指导和科学依据。浅海域(10米等深线以内)开发不够,目前90%没有总体开发利用计划,沿海滩涂还有30%未开发。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政策措施不到位,海洋科研与产业未能形成有效合作机制,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偏低,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海洋科技对海洋发展的贡献率较低。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大多自发进行。渔业现代化程度低,高新技术推广应用不够,海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基本空白。
(二)资源开发效益偏低,海洋经济总量不大
连云港市海洋资源丰富,有港口、渔业、盐业、矿产、土地、旅游、能源等资源,但目前的开发利用多局限于渔业、盐业、港口和旅游等产业。传统产业占比重偏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产业升级较慢。有些资源还局限于低水平、低层次的开发利用,资源的综合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沿海养殖粗放,效益不高,育苗业小、散、乱的现状没有根本改观,精养塘和工厂化高效养殖有待进一步推广。连云港2017年海洋生产总值为728.7亿元,相当于盐城70.1%、南通37.4%,在总量上存在较大差距,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海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不相称。
(三)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轻型化特征明显
2018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79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29%,海洋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9∶36∶55。从表面看,与海洋产业“三二一”高端化结构正相吻合,但连云港市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中滨海旅游业产值占比相当大,目前这种产业结构正反映了海洋经济尤其是二产发展不充分。从整体情况看,海洋产业仍处于传统、粗放型开发为主的初级阶段,开发深度不够,产业发展不协调,质量和水平较低,缺乏有规模的海洋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部分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弱、起点低、规模小,海洋文化创意产业欠缺,涉海中介及会展服务业发展缓慢。
(四)海洋经济人才匮乏,管理协调问题突出
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人才制约日益显现,海洋人才队伍现状难以满足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高层次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海洋教育与培训薄弱等方面。同时,涉海管理部门多,使海洋综合管理工作难度加大,难以形成统一协调和综合管理,无形中增加了用海矛盾,影响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五)海区环境问题较多,生态保护任务艰巨
随着工农业发展加快,由于对海洋生态保护认识不足,环保措施跟不上,使部分未经处理的工业生产污染物超标排放,大量生活污染物通过河流排放入海,使海洋生物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据测算,近几年来我市入海工业污水量每年都在5000万吨左右,每年生活污水COD排放量20000吨也多半入海。海区内营养盐部分超标,重金属含量过高,海区污染严重。海水养殖中一定程度上形成的海域自身污染,也致使养殖区局部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提高。海洋污染问题,直接威胁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动海洋经济高质发展的对策建议
海洋是连云港发展的一大优势,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连云港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中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必须高举海洋强市大旗,高起点谋划蓝色经济发展,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强化海洋意识,加快实施海洋强市战略
牢牢把握“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机遇,以“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江苏海洋大学申建为契机,大力开展海洋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不断强化全社会的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弥补资源短缺、优化产业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切实把发展海洋经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快实施海洋强市战略,调动各方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的积极性,为海洋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优化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国家和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为引领,按照海洋功能区划所划定的主导功能,注重统筹海域、海岸带及腹地开发建设,整合生产要素资源,实现海陆优势资源互补、布局互联、产业互动,因地制宜地做出“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海洋经济建设总体安排。研究出台《连云港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战略规划》《连云港海域开发利用与保护总体规划》等,用科学规划引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连云港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度转变。
(二)强化陆海统筹,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要求,立足比较优势,以陆域经济、技术为依托,提高海洋经济吸引和吸附能力,谋划连云港市海洋产业新格局。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建设高效渔业、生态渔业、品牌渔业为核心,探索建设“海州湾海洋牧场”,构建养殖、捕捞、加工、休闲渔业结构合理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全力发展临港工业,把沿海临港产业带作为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工业转型升级的主平台,加快产业集聚集约,做大做强冶金、石化、化工等一批主导产业。努力突破港口物流业,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为目标,强化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努力实现港口物流业的跨越发展。着力开发滨海旅游业,突出山海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山海神话文化旅游精品,在海陆联线、互补互利中壮大发展滨海旅游业。坚持以区域统筹导向,加强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各地区海洋产业间的协调与分工,打造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特色与竞争力。
(三)强化对外合作,打造双向开放发展品牌
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以创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对内加强东中西区域合作,对外进一步扩大交流合作的力度和范围,提高连云港的国际影响力和经济集聚能力。加强与上合组织秘书处的联络沟通,放大中哈物流基地、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的平台示范效应,探索和创新开放合作机制,在促进跨区域生产要素共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加强产业合作等方面大胆尝试,打造“一带一路”开放发展国际品牌。深化与日韩海洋经济合作,扩大对港贸易和转口贸易。加强与国外著名港口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扩大海洋产业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范围,促进与国际、地区间经济、技术、资源优势互补,探索在航运、产业、教育、贸易等领域的合作新模式,努力在合作中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在开放中加快海洋经济发展。
(四)强化人才培养,大力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紧紧抓住江苏海洋大学建设机遇,实施人才强海战略,围绕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结合支持海洋经济发展需要,支持我市涉海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完善涉海类专业设置,加强海洋经济相关专业布局,创建海洋类专业研究机构,促进海洋创新人才和高技术人才培养。搭建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桥梁,支持连云港市高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利用中央、省相关科创机构的海洋科技优势,吸引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海洋学科带头人,创办一流海洋学科,加快建设海洋科研教育和政策创新高地。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航运航海、海洋生物、海洋工程等领域相关专业,推动涉海类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建设。依托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和海洋工程开发项目,培养、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培养海洋新兴产业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实用技术人才。建立有利于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科技人才从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领办创办海洋科技企业。
(五)强化政策支撑,集聚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动能
紧紧抓住江苏“1+3”功能区战略,将海洋经济作为连云港建设“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内容,积极寻求政治资源,推动政策聚焦与升级,注重各级政策的叠加效应。加快推进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申报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力争获得国家层面的更多政策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示范区建设将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引领先行先试、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为基本原则,拟到2020年设立10-20个示范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的海洋经济开发格局,示范区海洋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成为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连云港市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政策机遇,加快落实海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海洋产业集聚、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示范任务,尽快补足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短板,力争获得更多省级政策支持。
(六)强化监督管理,全面维护海域生态环境
根据全市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和沿海海洋功能区划、重点海域及海岛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功能区划、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和产业特点,合理配置环境容量指标,加强污染物总量指标的控制。加强海洋(海岸)工程和入海排污口的监管,开展近岸海域环境实时监测站点建设,完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体系,开展重点海湾、河口综合整治,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抓好沿海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源治理,加快完善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面治理海漂垃圾、海滩垃圾。实施海洋污染海陆综合防治,探索跨区域海洋环境联合治理。严格落实海洋功能区划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管理,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建设,科学开展人工鱼礁、增殖放流、浅海贝藻栽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等生态修复工作。加强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严格控制海洋渔业捕捞强度,优先发展远洋渔业和开拓外海渔场,严格推行禁渔区、禁渔期和保护区法规,为海洋资源永续利用提供保障。创新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整合现有海洋应急力量,健全上下联动、多部门联合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