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绩效工资问题探析
2019-11-28
1.引言
实施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以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通过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的实践,单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单位各项工作的发展。但在实施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并逐步推进的实践过程中,如何确保绩效工资在实际的工作中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单位的发展创造更大的效益,这是我们必须不断完善的关键问题。
2.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构成分析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由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构成。基础性绩效工资包含岗位津贴、生活补贴,是员工收入相对固定的部分;奖励性绩效工资是根据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业绩贡献而分配,属于浮动部分。奖励性绩效工资在事业单位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通过岗位绩效考核实现。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绩效考核体系,实行按劳分配,体现员工有所付出就能有所得,可以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大程度挖掘员工自身的工作潜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单位带来更大更长远的发展。
3.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绩效工资方案缺乏时效性
工资收入事关员工切身利益,工资分配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以来,部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方案实施后一直沿用至今,并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单位内各项工作、生产实际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既影响员工合理的工资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消极影响,工作量大、成效显著的员工未能体现应得的价值,工作的积极性必然受到打击,工作热情难以持续提高,对其它的员工也起不到榜样的作用。
(二)绩效评价制度尚有欠缺
事业单位由于行业、性质各有不同,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岗位职责和工作量更是各有不同,千差万别。一直以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成为事业单位的难题。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估相对复杂,很多岗位的职责内容是通过工作流程来体现,要开展全面、合理、有效的评估困难不少。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目前很多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仍然采用年度考核方法,实施过程中容易受主观意识和外部因素的影响,造成工作业绩与考核结果相分离,导致职工出现情绪不稳、懈怠工作等负面情绪。
(三)激励作用发挥不明显
我国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为的就是激励员工,由此来解决员工工作不够积极的问题。但是,目前事业单位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部分事业单位为了便于内部管理,减少不必要的矛盾,绩效工资分配呈现“平均主义”现象较为突出,大家干多干少一个样,能干事,会干事的员工未能实现劳有所得,终将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必然造成工作业绩低下的状况。
4.应对绩效工资分配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首先,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工资考核方案,是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考核方案能真正落实绩效工资公正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激励作用,鼓励想干事,会干事的员工,调动职工工作热情。社会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工作任务也会有所变化,因此,在制定岗位绩效考核内容时,就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单位内各项工作、生产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完善,切不可长时间不变;在实施绩效工资考核方案过程中,要密切跟踪绩效考核的过程和结果,及时了解、发现和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修正,确保具有科学性、及时性,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单位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中,绩效评价是绩效工资分配的依据。绩效评价制度要明确每个岗位的绩效考评标准,应结合实际岗位技术含量、工作环境、工作时长、工作难度等特点,区分不同岗位考评内容和侧重点,确保绩效考评的合理性。同时,还要依靠相关人员组成一个考评组,可以较好地避免绩效评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观、片面因素。通过对绩效评价制度的不断优化,增加员工对绩效考评的认可度,从而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最后,绩效工资是现阶段事业单位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也是员工自我价值的体现。事业单位必须打破“一碗水”端平的做法,通过制定适当差异化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实现合理化、公平化,想干事、能干事、有成效的员工可以得到充分的肯定,劳有所得,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不想干事、不愿干事的员工起到促进的作用,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挖掘员工的最大潜能,为单位的长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实现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形成单位目标和个人目标相一致的“共赢”局面。
5.结束语
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要确保公正、合理,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地纠偏、不断地完善。因此,在实施绩效工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改正不足,建立完善的绩效工资管理制度,使绩效工资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推动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持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