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学生想说的 说学生想听的
——浅谈“班主任如何讲故事”
2019-11-28胡艳玲
□ 胡艳玲
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如果你很会讲故事,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用生动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就会让沟通变得轻松顺畅。
学生为什么喜欢听故事?
学生为什么喜欢听故事呢?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相比成年人,小学生的思维更偏重形象化,他们拥有更加饱满而柔软的想象,以及对未知世界无穷无尽的向往。听故事是他们丰富经历、获得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听故事中追随情节的发展,理解和感悟,并依托故事接收信息和观点。
其次,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在聆听一段演讲或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如果捕捉到“举个例子……”我们的大脑就会突然被激活,变得聚精会神。人们在生活中可以获得大量信息,但是一段时间后,大部分信息都会被忘掉,只有一些故事记忆犹新。
再次,学生有3个心理需求:安全感、认同感、刺激感,这3方面的需求通过理论说教很难获取和满足。但是,一个好故事却能同时满足这3个心理需求。
最后,科学研究表明,在听故事或读书的时候,人类大脑的活动状况与实际经历时的活动状态十分相似。很多孩子在听故事时会问一些与故事里的人物、事物相关的问题,这说明听故事时他们的大脑和故事建立了“连接”,孩子会顺着“连接”融入故事中,与故事真正要阐述的主题产生联系。于是,故事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情感判断。
好故事从哪里来?
好的故事必须有直击人心的力量。真、善、美是永远的主题,人性、激情、梦想也是必不可少的情感元素,它们往往是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做一位会讲故事的班主任,我们的脑子里必须装满好故事。即兴附会固然值得羡慕,但更多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个“时刻准备者”。细细探想故事的来源,大约有4个途径,即书上寻找、听别人讲、自己的经历、自己创作。
班主任要是故事的主动搜集者,更要是日常生活的有心人。放下标签意识,用心去感知世界,接纳生活,好的故事就会源源不断。
小杨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女生,但是学习成绩很差,班上同学都瞧不起她。有一次,我和她的妈妈交流,得知孩子有一段悲惨的童年经历:
小杨出生在农村。有一天,同村一个精神障碍者趁她父母不注意,偷偷抱走了她,那时的她只有两岁。小杨的父母发现后,焦急万分,发动所有亲朋好友到处寻找。就在大家准备放弃时,山坡乱石中突然传出孩子细弱的哭声。原来,精神障碍者发现大家都在疯狂地寻找孩子,害怕了,慌乱间将孩子扔下了山。所幸小杨命大,虽然全身多处骨折,但捡回了一条命。死里逃生的小杨受到惊吓,常常半夜从梦中惊醒,直到现在,依然留下神经性腹痛的毛病,只要一紧张,肚子就疼痛难耐。
人与人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会造成误会和歧视。小杨的经历是一个很好的故事素材。第二天,我征得小杨父母和她自己同意后,在班上讲述了这个故事,小朋友的表情震惊而凝重。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孩子欺负她,小杨成了我们班的“小公主”。
怎样用故事打开学生的心扉?
一天,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在电视节目中访问一名小男孩:“你长大后想要做什么呀?”小男孩十分肯定地回答:“我要当一名飞行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突然燃料不足了,你会怎么办?”小男孩转动眼珠,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然后我带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现场观众哈哈大笑。
观众的笑声代表着对孩子“天真的自私”的包容。如果你是老师,或是孩子的父母,听到这里,你会怎么做呢?
不妨,让我们继续读下去——
现场,小男孩竟然流下了眼泪。林克莱特问他:“你为什么哭呢?”小男孩真诚地说:“我跳伞是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的!”现场,所有人都沉默了。
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曾说过:如何把话说得让对方心悦诚服?只有两点:第一,听对方说他想说的;第二,站在对方的立场说他想听的。
无论是个别谈话中的故事引导,还是集体谈话中的故事论证,了解学生的需求,寻找情感共通点,用开放性的故事赢得学生的信任,站在学生的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故事才能深入人心,使学生受到触动、启发,获得感悟。
1.了解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故事讲在点子上
我们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当作事实,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说教。比如上文中的故事,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是否会在第一阶段就开始实施所谓先人后己的教育?
因此,在讲故事前,教师可以与学生充分对话,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找准学生的心理需求点、情感共通点,故事才能讲到学生心里。
2.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故事立在“开放”上
有“开放”,就有“局限”。局限性的故事一般是这样的:大家一听就知道结局,不能引发思考,无法产生互动……反之,开放性的故事,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与听者有关。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堵墙。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说过:“不论是谁,在被说服的开始阶段都会怀有戒心,不希望因被说服而有所损失。因此,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对外来的说服保持戒心,处于封闭状态。”要想让故事动听,首先就要消除对方的戒心。
站在学生的角度讲故事,尽可能让主角向听者靠拢,或立场一致,或经历相似,或需求共通,或情感相融,当学生感受到“被重视”,他才会放下自己的戒心,专心听你讲故事。
班主任在讲故事前,可以加上一些牵引的语句,比如,我今天要讲的故事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讲述的内容和策略。瑞士教育家亚美路曾说过:教育最伟大的技巧在于启发,启发是为了让孩子听而有发。教师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孩子在心里意会,也可以让他们在班里言传。讨论和交流,可以让体会和感悟更加深刻。
美国小女孩凯瑟琳向非洲小朋友捐赠蚊帐的故事富有教育意义,故事丰富的细节与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发生勾连。有的孩子从凯瑟琳省下吃点心的钱,把旧物品拿到跳蚤市场上去卖等方式筹款购买蚊帐捐赠给非洲小朋友的行为,明白了人要懂得付出;有的孩子从凯瑟琳设计捐赠奖状,写信给比尔·盖茨等行为,感受到做事要富有创意;有的孩子从凯瑟琳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帮助非洲超过一百万个孩子这件事,读懂了只要坚持,就能拥有强大的力量。
这个开放性的故事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拉近了情感距离,稳稳地落在了他们的心里。
3.运用适当的叙述技巧,故事赢在“走心”上
故事的育人效果不仅取决于故事本身的魅力,也取决于讲故事人的技巧。故事是否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让故事变得有吸引力,是否能够打动人心,使学生产生共鸣。
一个好的故事,必须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五要素”可以让故事更精彩:
给学生讲故事要简单。一个故事只有一个主题,避免烦冗;给讲述的故事增加一点“意外”的元素,打破常规,制造神秘,使学生始终保有浓厚的兴趣;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还应该对细节有所掌控,因为细节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更能够打动人心;千万不要在讲故事时随意夸大事实,合理性和真实性是赢得信任的基础;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产生代入感,让学生在想象中不知不觉走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用讲故事的方式与他人沟通,人类的这种行为已经延续了四万年。让真、善、美走进孩子心里,用真诚叩启孩子的心扉,老师,让我们一起来讲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