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融让梨不是常态,吵吵闹闹才是

2019-11-28汪培珽编辑秀婷设计小杰

妈妈宝宝 2019年7期
关键词:公平姐姐事情

文/汪培珽 编辑/秀婷 设计/小杰

上一秒钟,对着老大疾言厉色;下一秒钟,对着小的轻声细语。连上帝都看不下去的事情,父母却可以毫无感觉。

我常常怀疑着一件事:现在这个时代,有没有哪家的孩子,是天生的相亲相爱?不用父母怎样教,就大的礼让小的,小的尊敬大的,和乐融融直到永远。

我可能在做梦。古代,或许有,反正孩子生得多,打得你死我活也没有关系,父母不会管,也无力管。现代,我猜没有。

由于环境不同,现代家庭小,孩子少,一出生就是全家人注意和呵护的焦点。这样长大的孩子,而后等弟妹出生,要第一次学习人生的“分享”这一课时,当然更不容易。再加上父母如果用现代的方式宠小孩,却用古代的观念在教小孩,往后兄弟相争的戏码就有的瞧了。

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我们家的孩子,其实也常常发生弟弟让姐姐的感人情节。但是,没有人会提醒您,孔融让完梨之后的事情。嘿嘿嘿!可能是弟弟马上拿根木棍敲哥哥的头:“为什么我让你梨,你却不让我糖果?”

所以,不论谁告诉你他们家的手足有多么相亲;也不论您亲眼看到别人的孩子为什么总是如此相爱,我一定得提醒您——

您看到的不是全部,您也看不到全部,所以,千万不要为了孩子的相争不让而沮丧。父母必须视兄弟姐妹之间的吵架为常态,打打闹闹也是生活情趣。千万别往牛角尖里钻:“我是不是育儿无方?他们是不是八字不合?我怀孕时是不是心情不好?”

停——停,这些想法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越帮越忙。当做父母的您,一心认定手足间不相亲不友爱时,那么事情一定就如您所愿,再也难回头;当做父母的您,认为这只是过渡现象,它就真的只会是过渡现象,过了就好。

父母最不可以做的一件事

这件事,现代父母,没人不懂;简单明了,不需要解释。只要有“同理心”的人都应该知道,万万不可以做。可是,有多少父母明了,不做这件事对手足感情的重要性?

“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姐姐都自己上厕所。”3岁时……

“不要这么胆小,你看弟弟都自己睡觉。”7岁时……

“你的字怎么像鬼画符,你哥哥参加书法比赛得奖耶!”8岁时……

“你为什么不好好读书?看姐姐成绩多好!”10岁时……

还需要我继续说下去吗?这些其实都只是基本句型,每句后面如果再加上“羞羞脸”“爱哭鬼”“长不大”“真丢脸”“没出息”……是不是听来也很耳熟呢?

这些拿手足之间做比较的话,我们可能从小听到大,虽然厌恶却又无可奈何。但更可怕的是,自己可能又摆脱不了宿命的纠缠,不自觉地再从嘴巴里冒出这样的话,一代传一代……

如果您说:“用手足做榜样,有何不可?”

可是我说:榜样,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向往。父母开口的重点不是榜样,只是批评、贬低、毁损,甚至只是出气。

如果只是单纯的批评,应该是对事不对人。如果我们只保留这种句型的前半段,将后面比较性的字眼拿掉,虽然我也不是很赞成,但至少破坏手足感情的杀伤力就不见了。这种拿手足作比较的批评,真的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潜在凶手。

说到这里,如果您还是无法体会不要这样对孩子说话的重要性,试试将心比心看看啰:

“爸爸,你每个月赚多少钱?你看王小明的爸爸都开宾士车。”

“妈妈,学校营养午餐真好吃,比你做的便当好吃多了。”

“老公,早点下班回家,谁谁谁不用上班也赚得比你多。”

“老婆,少吃一点,你看隔壁太太的身材多妖娇。”

其实,这里将比较性的字眼拿掉,就是最正常不过的对话,也并无不妥。然而一旦加入了比较,对事情不但没有帮助,还有你看不到也摸不着的严重反效果出现。

大的让小的,是父母的懒惰之言

“你是哥哥,你要让弟弟啊!”

“你是姐姐,为什么让妹妹哭呢?”

每次听到类似的话,心里就觉得很不对劲。事情只分对错,怎么会用年纪的大小来分呢?

“姐姐要让弟弟哦!”不管是劝解、威胁、利诱、压迫,用任何语气说都一样。这样的话,从来不曾从我的嘴里吐出。从前不会,以后不会。因为,在我心里,一点也不认为大的要让小的。

当手足起了争执时,父母通常想的可能是:“小的孩子还不懂事嘛!”

请问,多小叫做“还不懂事”?3个月,手足根本还不可能有交集。8个月呢?如果8个月的婴儿爬过去捣乱姐姐的玩具,当场也要“训斥”小婴儿一番——至少要对着小婴儿说“不可以,不可以捣乱姐姐”。这也是心理战,这样老大才会服气。因为在孩子心中,规矩和道理是不分年龄的。

请想想我们自己,有多少时候,根本是不知道要如何解决手足之间的吵架或争执,或是根本不想花心思处理,于是——“大的要让小的”,就变成父母的万灵丹。

常常见到手足同时“看上”一件玩具,父母总是爱说这一句:“先让妹妹玩一下,她比较小。”“先让弟弟玩一下,他比较不懂事。”

这不只是不公平,而且三两下,小的孩子也马上学会一件事∶这是欺负哥哥或姐姐的好招。于是,手足之争就没完没了。

“玩具谁先拿到谁先玩,玩完了才轮到下一个人。”这么简单的道理,跟年纪大小有什么关系呢?规矩定得清楚明白,以后才能高枕无忧。

不患寡而患不均

你们家的老大会欺负小的么?趁人不注意时捏他一下、推他一把么?父母又常常苦无证据,因此更加火冒三丈。“手足不友爱”就像是父母眼中的沙子,一粒也无法见容。

这种时候,父母是否想过,大的为什么会怨恨小的?自己是不是错得更多,需要负更大的责任呢?至于您哪里做错了,我无法帮您一一细数,您必须时时用心体会。

上一秒钟,对着老大疾言厉色;下一秒钟,对着小的轻声细语。

连上帝都看不下去的事情,父母却可以毫无感觉。

父母的态度决定手足感情的深度。

手足不和,有时争的,只是“公平”二字。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

少,没有关系;但是不公平,就万万不可。

这是人性。一人只分一粒糖,只要公平,没有人会抱怨。一人变成三颗,理应高兴才是;但若发觉有人是四颗,您过得了这一关么?

大人都未必过得了,更何况是孩子。

您是公平的父母么?

我觉得我是。我的两个孩子,除了性别之外,各方面差距不大,所以父母要做到公平不难。可是如果他们是一个美,一个丑;一个个性随和,一个固执难搞;一个学业优异,一个成绩单满江红,我还能心平气和地公平对待么?我不知道。对父母来说,这肯定是更严格的考验。

上一代的父母,用不公平的态度对待孩子,常常视为理所当然,不必隐藏、也不怕伤了孩子的心,这实在很令人匪夷所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就是经典证据。

一位好友年迈的母亲卖了名下的一栋房子,她将所得一份为四,准备分给都已男婚女嫁的四个孩子,而我的朋友是唯一的女儿。

这时,母亲身旁的亲友说话了:“为什么女儿也要分?出嫁了就跟别人姓!”

“为什么女儿不能分?都是我的孩子啊!你希望儿子过得更宽裕、舒适,女儿也一样啊。何况这跟姓什么有什么关系,只要是我的孩子,不管男女,就是要公平。”

这一段话,为中国女人吐了五千年来的怨气。

我的朋友,她的生活,根本就不差那一份母亲要留给她的金钱。

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父母的公平,就是孩子一辈子心平气和走完人生路的最大支持力量。

汪培珽 台湾亲子作家

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MBA学历,在银行职场工作九年,后决定成为全职妈妈,陪伴一对儿女成长。著有《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十年》。

猜你喜欢

公平姐姐事情
公平对抗
Cлово месяца
笨柴兄弟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必须公平
把事情写具体
认识“黑”字
一级浪漫
巧手姐姐
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