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路径

2019-11-28山东大学

教书育人 2019年21期
关键词:文明意识生态

杨 柳 (山东大学)

一 基本理论概述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语“oikos”,这个词可以译为“屋舍”“家庭”。德国学者海克尔将“生态”理解为动物的生长生活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随着生态一词的演变和发展,其内涵日益丰富,其运用也扩展至各个领域。现今,生态一词表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作用发生之后对双方发展的轨迹和态势产生的影响。

在不同的语言中,“文明”一词出现的时间与具体内涵有所不同。汉语中,“文明”源于《周易》中的语句“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到了现在,文明指一种先进的社会发展状态,其反义词是“野蛮”。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语虽有不同,但是却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为文明的发展奠基,而文明则是文化进步的成果。在英文中,“文明”的含义是人们在城市中生存所需要的能力,之后也表示社会的进步状态和过程。

自生态文明提出以来,理论界进行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深入细致的研究。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对于生态文明的具体内涵也有着不同的诠释和阐述。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现在已经进入到第四种文明发展形态,即生态文明。从原始文明的采集渔猎到农业文明的耕耘播种,再到工业文明的机器生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一开始对自然的敬畏崇拜到顺应利用,到工业社会演变为对自然的掠夺和征服。渐渐地,在生产出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已经到达不可调和的地步。因此,生态文明就是人们在深刻反省自身后为了重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建立的新文明。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标志着人类文明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以及社会文明并列而存在。但是生态文明并不是独立于其他文明之外的,而是与其他文明相融合渗透,以处理好各种文明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为核心,以建立长久可持续的体制机制为主线,以突破发展瓶颈为目标,以期实现持续发展。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意识”最初来源于“生态意识”,生态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苏联学者基鲁索夫对生态文明意识做出定义。他在《生态意识是社会和自然最优相互作用的条件》一文中指出:“生态文明意识是在人类重新审视和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反映的思想、情感、意志、直觉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对客观生态环境的主观能动反映。”意识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演变历程中产生的,是以人脑为生理基础形成的主观上对客观世界的映象。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次重要转变,从所有物质均具有的反应特性发展到低等生物对刺激的反应性,之后是高等动物特有的感觉和心理,逐渐演变为人类意识。意识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因此,生态文明意识可以说是人类意识与生态文明综合发展的结果,属于一种社会意识。拥有了生态文明意识,人们就可以运用更加绿色科学的方式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应对复杂多样的环境问题。唯物史观强调,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反映社会存在。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不仅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于环境的发展要求也日益提高。因而,生态文明意识就反映了人们迫切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强烈愿望。同时,社会意识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态文明意识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加强其培养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助推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大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只有广招天下贤士,才可以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而大学生要想成为英才,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现如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更加丰富,除了要有扎实深厚的科学文化素养,更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作为保障,否则失去了栖身之地,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目前,一些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生态文明观念淡漠,存在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在升入大学前,主要接受的是知识文化方面的教育,接收生态方面的教育较少,而大学时期的教育仍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稳定和成熟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所以只有这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扣得正确,后面的扣子才能扣得正确。通过不断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平等对待自然,主动保护环境,转变为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生态人”。

2 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尚未完全形成,而大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关系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前途命运,所以高校德育工作在大学生的成长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顺应时代进步的要求和国家发展的需要。高校德育工作一直注重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等,但关于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如何兼顾自身发展和构建人与自然互惠互利、互促互进的生态共同体方面的教育不够到位和充分。为了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要扩展德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和手段,不局限于传统道德教育的框架,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之中,引导大学生以友好和善的态度与自然相处,在行使自身的资源和环境利用的权利的同时,也考虑到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绝不以牺牲未来的发展方式换取短暂的繁荣。这是高校德育工作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创新发展,也是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将极大地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更能够发挥大学生群体和高校的积极影响,以利于全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

3 有利于“美丽中国”建设的贯彻落实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因此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自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以来,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断完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的战略高度,更是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习主席再次阐释“两座山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中,“美丽中国”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报告中还具体地列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步骤和阶段。“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价值观念,是未来环境保护事业的主导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继任者。因此大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设计发展蓝图时能否将自身发展与自然的演进和谐地融为一体,涉及整个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因此,高校必须努力使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存在不足

我国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但同时,环境破坏、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等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障碍,而“美丽中国”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剂良方。近些年来,国家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号召下,高校也不断提高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但是,仍有部分高校领导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高校应该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技能型人才,高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升学率和就业率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短期内难有立竿见影的明显收效,因此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足够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态教育教学机制。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一些生态专业开设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外,其他专业较少开设有关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通识课程,而是主要在思政课上有所涉及。当前,高校思政课有四本教材,而有关生态文明的内容比较少而且还存在重复。教师在讲课时,可能偏重于一些环境保护知识的简单普及,而未深入到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升华学生生态道德情感的层面。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进行单一的理论灌输,较少综合运用点拨启发式、情感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因而不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高校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考核是对教育效果的检验,是改进教育内容和方式的依据,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所采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而高校目前的考核测评体系还不够完善。第一,在考核内容上,应该从多个方面制定考核标准,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而在现实中,主要是以分数作为主要的标准,这就导致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考核方式上,应当注重多种考核方法的综合使用。现实中多采用书面测验的方法,这样不仅不能全面检测学生所学内容,更不利于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第三,在考核性质上,应采取动态与静态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而现实中往往静态考核居多,这样只能反映学生在某一阶段的生态文明意识状况,而不能体现学生长时期的生态文明素质。

(二)师资队伍生态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自身的生态文明教学水平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当前一些教师自身尚未完全具备合格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较高的生态文明教学水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方式较单一。对于一个教师的评价,多是看其在专业上的科研教学成果,生态教学水平并未被列为考察内容。并且,高校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时,比较少举办有关生态教学方面的培训,而多是举行科研学术活动。其二,教师的学科背景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某一研究领域。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均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很高的学术研究能力,但并不从事专业的生态教学,也较少接受生态教学的系统培训,所以对当前生态环境现状的认识深度不足,不能恰当而准确地把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在生态文明教学的方式方法上鲜有创新,尚未完全形成生态文明教育的新理念。有的教师只专注于自己专业的钻研,对其他领域的新发现、新进展关注较少,所以生态教学素养有所欠缺。其三,有些教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只是出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心理,而并未渗透到自己的意识当中。常言说“身教大于言传”,教师需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亲身实践。假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大谈特谈当前环境形势的紧迫性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在课下自己却做着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事情,那这样的教育对于学生将失去说服力。

(三)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实践活动效果有待优化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大学生要想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必须要落实到行动上,开展有效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当前,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生态环保意识,但仍停留于观念层面,在转化为行动时有滞后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使用的教学手段单一,缺乏与之相配合的课程实践活动,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而抽象单调的理论则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失去实践的动力。其次,高校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效果不佳,持续性不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主要是依托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的,因而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这就导致活动的频次不定,只是借助于一些环保节日,例如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和植树节等节日作为活动开展的节点。而活动的开展只注重实施,而鲜少关注效果。

三 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有效措施

(一)发挥思政课的引导作用,强化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效果

大学生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不仅之于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更是关系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就是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通过理论的指导和点拨,使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养成自觉投入环保事业的行为习惯,从而既能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能恰当地处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了取得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最佳效果,应该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机制。其中,高校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更应该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相关体制机制的建设与完善,行之有效地落实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工作。

1 转变教育理念,调整发展规划

行动需要有正确理念的指导,因此高校如果想有效地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必须要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习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所以高校必须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大意义,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纳入高校办学思路,树立“生态人”的培养理念,根据国家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把生态文明教育明确列入学校长远发展规划,把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列为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教育体系与时俱进,使绿色发展理念真正渗透到高校育人理念中,实现绿色办学。同时,高校领导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急迫性和必要性,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均加强重视,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入开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培养方案、任务目标和评价体系,引导全校师生强化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2 强化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完善课程设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内容,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又为生态文明意识寻找到良好的培育媒介。强化思政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观念培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其教学内容和体系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是高校思政理论课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必修课,无论是课时还是学分绩点均在大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在高校尚未普遍设置生态文明教育公共课的情况下就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应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在教学内容上,高校思政理论课可将生态文明的有关章节进行拓展、挖掘和丰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可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讲授以培养学生的生态理念。要培育生态文明意识,就先要从认知层面上,让学生们形成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马克思曾论述过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发展演变的结果,所以人不能自恃为最智慧的物种而去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肆意破坏自然,这样做的后果也终将为人类带来厄运。人必须摸索和顺应自然规律,树立生态理念,内化为生态文明意识,才能谋得长远发展。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课堂上,则可以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归纳整合为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学习,以使学生系统地、完整地了解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理解当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意义。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可以重点讲述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牺牲环境促进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使我国的发展绝不走西方国家曾走过的弯路。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以通过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以及现今有关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的讲授来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和生态情感。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互动、重灌输轻启发等不足,从而影响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因此,必须要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多加运用情景体验式、引导启发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生态责任感。情景体验法可以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相符合的场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获得亲身体验和切身体会。引导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必要性,而不是通过教师一味地灌输来强化学生的认知。最后,在教学评价上,应将生态环保表现列为评价要素。评价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关乎之后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实施。评价的内容应多元化,不仅要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全面的生态文明知识,还要检测学生是否具备保护环境的实际能力。评价的方法也应对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而不应该只是单一地运用纸质测验的方式。比如综合运用理论学习评价与实践能力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等方法。还应采取动态性评价方法,因为动态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长期发展和变化情况,是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所以更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除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还应设置有关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2011年,国家设置了生态学这一一级学科,但此学科的专业性较强,其受众并不是所有专业的大学生,而生态文明意识是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所以开设有关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课程十分必要。目前这类课程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尚未占有重要的地位,非生态学相关专业的学生缺乏生态文明知识,尚未完全具备生态文明意识。在新时期,对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将其列为必修课,而且设置学分和课时的硬性要求,是生态文明教育高效进行的有力手段。开设一到两门公共课后,还可以为一些学有余力且兴趣浓厚的学生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以作为必修课程的有益补充。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从而更加深入全面地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素质。

(二)提升教师队伍生态文明素养

1 组织提高教师生态文明教学水平的培训活动

教师的培训可以分为多个层次。首先,应开展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培训。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涉及多个学科专业,而能够同时精通多个专业的教师较少,所以教师在精通自己专业的同时,为了使生态文明教育获得最佳的效果,还要多加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了大量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才能准确无误地为学生进行讲解。其次,可以开展生态教学方法创新以及科研水平提升的培训。教师只具备生态文明理论知识还不足够,必须对生态文明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不断拓展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的理论深度,才能形成新见解、新看法。另外,生态文明课程在具备理论性的同时还要增强趣味性,这样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用心思考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人员,可以是有关的专家学者,因为他们在生态文明上已经有很高的造诣,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可以是从事环保事业的工作者或是热衷于环保事业的志愿者,他们是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线人员。他们参与环保事业的实践经历能够使他们积累丰富独特的经验和知识,因而他们的讲解会更加生动具体富有吸引力。在校内举办培训活动的同时,高校还应支持教师到校外多多开展经验交流。比如参加省级、国家级的生态教学学术活动,或是到生态文明教育取得较大成效的学校参观学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教师到国外进行考察交流,并把考察记录带回,为其他没有出国的教师进行二次培训。

2 培育教师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

教师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注重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传递生态文明知识,更应在课下以自身的切实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这样可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可以对校园良好氛围的形成、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为了增强教师的生态文明意识,高校应改变教师的考核测评标准,增加生态文明素养的考核内容,督促教师在搞好专业研究的同时,也加强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高校还可以定期组织生态文明理论的研讨交流会,这样教师们可以将自己近期的学习体会进行分享。还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拉近师生距离、为师生间的沟通创造条件,还能够使师生获得亲身体验,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3 鼓励教师开展生态文明理论的科研和实践

一般来说,高校教师同时肩负着两个工作任务,一是走进课堂为学生传授知识,二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开展学术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所以教师在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教学水平时,还要注重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的研究。不同专业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角度对生态文明理论进行研究,与不同专业的优势相结合,得到不同层面的研究成果。这样可以大大扩展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广度,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个人素质,让教师有更强的参与感,同时也推进了校园和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鼓励教师带头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会产生良好的带动效应,让更多的学生也产生兴趣,在实践中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反过来也为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奠定实践基础。

(三)有效开展多种多样的生态实践活动

1 参观考察生态教育基地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除了利用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园环境资源外,还应开发和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校外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包括科技馆、博物馆,还有教育资源更为丰富和专业的生态教育基地。2014年,我国有十二家单位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能够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学生可以通过自主观察,提出问题,在自己思考的同时咨询专业人员,最终解决问题,解除疑惑,从而在这个过程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获得真实生动的情感体验。考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在出发前就应做好参观计划,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出发。考察结束回到学校后,还应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考察心得进行整理与总结,形成书面性的报告,然后同学之间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享和交流。参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可以增强学生的生态参与意识,获得与课堂上不同的学习感受,以提高生态行为能力。

2 依托社团开展实践活动

高校社团是一种大学生以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为主旨组建起来的组织,目的是将志趣相投的同学聚集在一起开展实践活动。社团开展的自发性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学生们更愿意参加,更易于产生良好的活动效果。而当今,有些社团举办的活动容易流于形式,更多的是理论宣传和口号呐喊,而缺乏真正的生态实践活动,因此要真正发挥社团在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中的作用,就要将重点放在活动的实施上。社团在做好人身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可以组织生态旅游和野外考察等活动。生态旅游是指到一些自然保护区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进行游览,通过亲临自然、深入自然来感受自然之美,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生发出尊重自然、珍爱自然的意识。野外考察是指到一些存在污染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因为有些时候无论怎样讲述环境污染的危害,只要不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就不会产生强烈的感受。进行野外考察,可以让学生去亲自体验环境污染所带来的触目惊心的可怕后果。学生还可以在污染地区周边进行走访调查,了解污染的形成过程,并运用平时所学环保知识对污染原因进行分析和判断,为污染治理提供良方良策。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于行动中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3 开展生态化的生活实践活动

课堂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以及课余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最终目的都是促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落实生态文明观念,将之转化为生态化的生活实践行为。学生不是从事环保事业的专职人员,不一定要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贡献,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就足矣了。在消费上,一定要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在购物时不要存在攀比心理,“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同时在自己消费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是否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进行物质消费时,也要注重提高精神消费的比重。高校可以举办“随手拍”活动,让学生将破坏花草树木、在公物上乱刻乱画、随意丢弃废弃物等场景用相机拍摄下来,再把清洁整理后的样子记录下来,使同学们在强烈的对比之下认识到生态保护绝非难事,也许只需要多走几步路、管住自己的手、养成文明的习惯就可以做到。高校还可以利用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节日,通过“熄灯一小时”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资源节约教育。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与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开展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工作。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更应意识到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有着重大意义,既关系学生个人发展,又涉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因此高校必须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从课堂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氛围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做好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工作,以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落实。

猜你喜欢

文明意识生态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对不文明说“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