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微评
2019-11-28
莫让休闲游变成受累游
——假期结束,携娃出游的家庭回归,但旅游过程中遭遇的种种窘境却依然让他们记忆犹新。学生放假带动家庭出行,致使部分热点景区纷纷“爆棚”,酒店涨价入住难,飞机高铁一票难求,扎堆休假让“休闲游”变“受累游”。
明知景区“人山人海”,为何依旧“偏向虎山行”?万千拥挤和所有疲惫,都是因为孩子。有媒体记者在几个热点景区观察后发现,携孩子出游的家庭和高校学生,是寒暑假期出行的主体。孩子平时要上课,家长能够带着孩子出游的时间少之又少。
假期本来是工作和学习之余,对身心健康的一种有效调节,并不是一场“冲锋陷阵”的苦战。有专家建议,家长可以根据学生放假时间来选择自己带薪休假的时间,这样既能为景区减负,也能使家庭游成为一种真正的享受。
有儿童字样就是儿童食品?
——在购物节,不少家长都在采购儿童用品,从儿童书包到儿童牛奶、儿童水饺,等等。调研发现,很多家长在给孩子购买食品时更青睐冠以“儿童”字样的食品,而这类食品往往价格较高。受此影响,一些企业更是把“儿童食品”当成了宣传噱头,宣称产品“营养价值高”“孩子更爱吃”,这背后其实与商家的营销手段密切相关。一些产品为了迎合儿童口味,可能加入更多食品添加剂,如色素、调味料等。
针对这类情况,有专家建议,必须在“儿童食品”管理上下功夫,建立儿童食品标准或儿童食品指南,加强儿童食品的源头监管。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家长,在选择儿童食品时,不要被卡通包装和宣传口号所迷惑,要注意看配料表进行选择。
学生乱要生活费折射价值观扭曲
——近日,一名大一女生的求助帖走红网络,她希望母亲给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但却遭到母亲拒绝。她觉得自己很委屈,认为一个月2000 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花。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每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呢?研究显示,多数大学生的生活费都在1500—2000 元之间,少部分学生在1000—1500 元之间,还有个别学生的生活费在3000 元以上。毕竟,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已成年,2000元的生活费,就平均标准来看,已经不算低了。在这种背景下,还理直气壮在网络发帖表达自己的“委屈”甚至向外界求助,未免有点过于“任性”了。
必须承认,一些“过来人”拿过去自己三五百元的大学生活费标准来与当下的大学生活标准直接对比,确实是不太合适的。但是,大学生如何看待父母给出的生活费,生活费又是如何花的,在本质上仍是一个教育议题,它需要放在教育的语境下来讨论,才能有更理性的答案。
曾有媒体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有零花钱,而相当一部分孩子都存在着乱消费、高消费、理财能力差等问题。这也让财商教育的概念近年来不断升温。尽管这之中尚不乏争议,一些培训也存在规范上的问题,但就现实而言,这方面的能力培养的确越来越值得重视,且在课堂教育中也有必要引入。事实上,相关方面已经有行动,比如证监会此前就表示将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考虑根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不同的教育程度推广证券投资知识、增强风险意识。而广州在前几年就开始在一些中小学试点开设金融理财课。当然,这方面也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
颜值即成功?
——在现阶段社会上所谓“颜值即正义”的诱导下,手术刀下的“美”批量生产,仿佛不可遏阻。相比于过去学生瞒着家长去医院整容,现在却是家长主动带孩子“做脸”。由于竞争压力提前,当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相貌开始过度焦虑,倾向于改变孩子长相上的不利因素。
而从近几年的网络报道情况来看,医美事故的发生率逐年提升,原本可以有着美好未来的大学生,却在不具备职业资格的医美人员手术刀下葬送了前程,原本美好的人生就此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对此,有专家表示,对颜值过度认同的心态值得警惕,它将误导孩子不再注重内心的修炼,幻想通过整容捷径“一步登天”。家长支持孩子在容貌上的改变,看似馈赠一份礼物,实则对孩子内在能力缺乏信心。现在不少大学生认可“整容可以变美,而美丽的人更接近成功”,这其实是接受了市场引导和商家灌输的价值观。
上补习班喊救命,家长该醒醒了
——媒体报道,日前,重庆沙坪坝区新桥的一栋商务楼上,零零散散飘落许多纸团,这些从天而降的纸团差点砸中了路过的市民杨女士。打开后发现,纸上用红笔和黑笔写着“救命SOS”等字样。报警后,警察调查发现,原来是小男孩上补习班不开心,趁课间休息写上“救命SOS”字条抛出窗外。
对此,有评论指出,抛“救命”纸团反补习,值得每个学生家长反躬自省。假期和周末,莫拿焦虑“绑架”孩子,请将快乐还给孩子。不要“好心”反而扭曲和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要让孩子快乐,就该给他们快乐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