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板桥:什么难得糊涂,少一分都不行

2019-11-27孙继胜

百家讲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诗书画郑板桥

孙继胜

清代文人画家郑板桥以画竹、兰、石见长,兼工书法诗词,号称“诗书画三绝”。虽然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背出他的任何一首诗,但他有两句话流传颇广,时至今日,还经常有人挂在嘴上或者挂在墙上,一句叫“难得糊涂”,一句叫“吃亏是福”。

这几乎成了郑板桥的代言名片,不争不抢不计较,心态平和、超然洒脱的一代文人雅士形象,就这样呈现在了世人面前。然而,凡事不能只看表面。什么难得糊涂,什么吃亏是福,找他买画时你搞搞价试试,少一分钱也不行!

几乎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郑板桥小时候就是个倒霉蛋,原本出身富贵人家、书香门第,可轮到他出场,家境就开始败落,日子一天不如一天。3岁生母去世,14岁继母去世,郑板桥从小跟着父亲一起生活、读书。

郑板桥还算争气,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20岁的他考中了秀才,成了村里的文化人,在私塾当了一名教书先生,娶妻生子,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也就是在那个时候,郑板桥迷上了画画,而且越画越好。

然而,命运多舛,郑板桥30岁那年,父亲也去世了,平静的生活再次被打破,家里的日子更加拮据。毕竟祖上也是阔过的,胸怀大志的郑板桥不甘心就此平庸下去,毅然向学校递交了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之后,他带着全家漂泊到了扬州,混迹于江南书画界,以卖画为生。

这一混就是10年。

这期间,郑板桥依然没有摆脱厄运,先是唯一的儿子去世,接着老婆也去世了。更要命的是,他的画也不被市场看好,几乎无人问津。但他依然在艺术的道路上苦苦坚持,每天走在疯狂逐梦的大街上寻找买家。

那是郑板桥人生的低谷,迷茫中,隔壁老王对他说:“朋友啊,生活是很无情的,从来不会对你有一丝怜悯,你也别再像个傻瓜一样奔波了,因为像我们这样的人,生来彷徨。”郑板桥说:“别着急,总有一天,我会让你们刮目相看。”

据说,当时郑板桥的画有三不卖:“达官显贵不卖;生计够了不卖;自己不喜欢的不卖。”一副牛哄哄、很清高的样子。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什么达官显贵不卖,根本就是没人买,他才故意这样说的。

清代的扬州是著名的繁华大都市,地位类似今天的上海和深圳,城市的角落里聚集了一大批像郑板桥这样的所谓“扬漂”艺术家。跟现在北漂的命运差不多,虽然你有理想、有追求、有艺术天分,但不代表你能借此改变人生。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筹莫展的郑板桥最终决定,暂时放下手中的画笔,重新复习功课,继续参加科举考试。雍正十年(1732年),40岁的郑板桥在南京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当然,如果想求得一官半职,这个学历还不够,郑板桥又到镇江继续深造。

四年后,也就是乾隆元年(1738年),他赴北京参加礼部会试,考取贡生,获得殿试资格,喜中二甲第88名进士。

44岁金榜题名,郑板桥抑制不住心中的狂喜,发朋友圈炫耀:“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老子也有今天,哈哈!瞬间收获点赞无数。

不过,也别高兴得太早,依照大清朝《官员任用条例》,考中进士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当官,你得排队候补,等职位空缺。要等多久?这不好说,过去实行官员终身制,也没有离退休制度,空一个位置出来不容易,下面一堆人盯着,如果没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和政治背景,又合不得花钱送礼,等上个十年八年也是常有的事。

比如郑板桥,在北京逗留了一年多也没等到朝廷安排,眼看钱花得差不多了,只好又回到扬州。

这次回家就不一样了,他以进士的身份回来,这叫衣锦还乡。虽然他暂时还没有被授予官职,但这是早晚的事嘛,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郑板桥时来运转,人生掀开了新的一页。

好事一件接着一件,郑板桥先是得到天使轮投资。一个叫程羽宸的超级富商,也是他的超级粉丝,为了让他安心创作,慷慨解囊,资助他黄金千两,在扬州二环内给他买了三室一厅,又张罗着给他新娶了一个老婆,郑板桥的生活状况由此大為改观。

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反响平平的绘画作品不知道怎么回事,忽然在扬州书画界开始走俏,上门求画求字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他画的“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颇受欢迎。

难道是跟自己身份变化有关系吗?反正作品得到了业内认可,郑板桥喜出望外,每天埋头创作,乐此不疲,画技日益精进,竞自成一派。

资助过他的富商程老板一看,说:“您这是不想当官了吗?”郑板桥说:“当然想啊,我这不是在等朝廷安排嘛。”程老板说:“不能光傻等啊,你得上京城活动活动啊……”郑板桥这才放下画笔,二次进京。

没什么过硬的人脉关系,也没有太多钱上下打点,郑板桥就凭着自己在艺术界刚混出来的这点小名气,用诗书画做敲门砖。

为求得权贵们的举荐,郑板桥经常以画相赠,并附上阿谀奉承的诗词。比如《上江南大方伯晏老夫子》《谢大中丞尹伯年赠帛》《读昌黎上宰相书因呈执政》《送都转运卢工四首》等,遣词造句谄媚肉麻之程度,连他自己都不忍卒读。

以至于晚年编纂个人诗词作品集《后刻诗序》的时候,郑板桥专门在“后记”中撂下这样一段狠话:“板桥诗刻于此矣,死后若有托名翻版,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阑入,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

他也知道拍马屁丢人,怕后人耻笑,不惜立下这样的毒誓。但是,这玩意儿确实管用。

慎郡王允禧、康熙的第31个儿子,也是个书画爱好者,对,就是大家在《甄娱传》和《延禧攻略》里见过的那位贝勒爷,他原本就对郑板桥的字画颇为赏识,再加上郑板桥这一通马屁拍得全无节操,贝勒爷一高兴,举荐郑板桥到山东范县做了一个七品县令。

此时,距离他考中进士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年。

接到任命那一刻,50岁的郑板桥百感交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路坎坷,他到了这把年纪才混上个正县级,你说,官场上还能有什么前途?还不如画画来得实惠。

抱着这个思想,郑板桥在任内无所作为,倒是利用职务之便,拼命宣传自己的畫作,推广手段之另类,之奇葩,之匪夷所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比如,犯人游街示众,依照惯例,一般会在脖子上挂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杀人犯王二狗、强奸犯李大孬,诸如此类。郑板桥却别出心裁,把自己的画连同公众号二维码挂在犯人身上游街,以此吸引流量,扩大影响。

此外,在各种场合,不管是全县工作会议还是商家开业庆典,郑板桥都不忘在讲话中顺便推销自己的诗书画,称其作品广受欢迎,“索诗文者,必曰板桥”“凡王公大人,卿士大夫,骚人词伯,得其一片纸,只字书,皆珍惜藏度”。

吹牛就怕不要脸,在这种强力营销下,郑板桥的名气越来越大,书画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也是奇怪,以前特别难办的事,比如出个书卖个画什么的,自从郑板桥当上县长以后,都变得容易起来。全县百姓都以家里能挂一幅郑县长的墨宝为荣,前来求字画的人排成了长队,供不应求。

可郑板桥毕竟是官员,跟百姓讨价还价不成体统,他干脆明码标价,向社会公开,名曰《板桥润格》:“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而且只收现金白银,不接受实物兑换,更不接受赊账和无偿索取:“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

最后,他还特意附诗一首:“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啥意思?就是废话少说,别跟我拉关系扯交情,我只认钱。

郑板桥在范县任职四年、潍县任职七年期间,“日事诗酒,为上官呵斥”,职务自然一直没有升迁。但是,失之桑榆,收之东隅,郑板桥在文学艺术界却混得风生水起,如日中天,诗书画的名气越来越大。

郑板桥的名片上除了“山东潍县县令(正七品)”的官职外,下面是一大堆吓人的头衔:华语地区十大杰出人才、全国十大优秀画家、大中华区水墨竹兰石国画大师、十八世纪亚洲及泛太平洋地区文化名人……

乾隆十八年,61岁的郑板桥辞官卸任,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专职作画卖画。经过十几年的运作,此时郑板桥的诗书画已是名满天下,卖画所得比当县长的俸禄不知高到哪儿去了。

杭州太守曾出高价请郑板桥上门作画,郑板桥欣然前往,不但挣到一笔不小的酬金,还在杭州游山玩水,逗留数日,全程由太守接待。

郑板桥觉得这一趟很划算,在给表弟的信中兴奋地炫耀:“太守请酒一次,请游湖一次,送下程一次,送绸缎礼物一次,送银40两。郑分司认族谊,请酒七八次,游湖两次,送银16两。”你们看看,郑板桥身为一个正县级离退休官员,就这点儿“出息”。

不过,并不是所有买家都像杭州太守这么大方,有些身份地位很高的大人物买画,居然讨价还价,这让郑板桥心里很不爽,但又不能硬怼,郑板桥便写了许多格言警句挂在墙上,以暗示买家。比如:“打松算盘,得大自在”“吃亏是福”“难得糊涂”。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郑板桥写给自己的座右铭,其实,都是写给别人的。毕竟如果因为讨价还价伤了和气,双方面子上都不好看!

编辑/夏涵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座右铭,那你知道“座右铭”这个典故的来历吗?想get;更多字词趣事,打开抖音扫描“淘宇趣”(JD:1101844872)二维码即可,就是这么简单!

猜你喜欢

诗书画郑板桥
诗书画苑
诗书画苑
郑板桥好联不打折
诗书画苑
诗书画印
诗书画印
郑板桥劝学
诗书画苑
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