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2019-11-27孟立慧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8期
关键词:增收

孟立慧

[摘 要]本文主要以贫困成因及治理等理论为基础,对河南省农村贫困农民现状进行梳理分析,试图为提升河南省贫困农民的收入提供有效的建议,以文献调研、案例分析等方式,围绕河南省贫困农民增加收入展开深入探究。

[关键词]贫困农民;贫困原因;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1 河南省贫困人口分布区域概况

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指定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元,但各地区的收入差距还存在很大的距离。近年来河南省农村贫困人口虽然显著减少,但是“脱贫攻坚”的工作还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还有50个贫困县、3723个贫困村、221.4万农村贫困人口,在贫困比例中还是占相对大的一部分,其中深度贫困县4个,深度贫困村也是达到了1235个。这些地区不仅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而且基础条件薄弱,经济发展滞后,脱贫难度更大。

目前,河南省共有157个县及县级市,其中有50个贫困县,占据三分之一左右。21世纪以来,我国主要采用“631 指数法”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评判标准,取人均 GDP、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人均财政收入三项指标进行评定,三项指标所占权重分别为 60%、30%、10%。根据“631 指数法”我们可将河南省贫困县分为三种类型: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 26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12 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15 个。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河南省贫困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南多北少,西南、东南多而中部少的特点;其次,河南省贫困人口成片集中在豫南地区的南阳市和周口市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豫北地区的新乡市分布最为分散,明确体现了城乡经济失衡;最后,豫东、豫难、豫北、豫南、豫东五大地理区域的贫困程度差异显著,其中贫困程度最深刻的是豫南和豫东地区。

2 河南省农村贫困原因分析

2.1 自然因素

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揭示了好地与差地的收益和地租方面的差异。对农村居民而言,自然环境及相应条件的好坏跟相对收入和生活水平是息息相关的。正确地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形,也有利于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

河南省贫困地区以“三山一滩”为代表,分布于河南省的12个地市之中。“三山一滩”是大别山、伏牛山、太行深山和黄河滩区四个河南省贫困集中地区的统称,也是扶贫攻坚工作的重点核心之一。它们是14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规划面积占河南省域总面积的50.28%,总贫困人口占全省的70.08%,其中许多地区头戴“国家级贫困县”以及“省级贫困县”的帽子已有几十年,也是河南省扶贫开发的一块“硬骨头”。大多数连片贫困地区地处山区,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便利,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针对这种现象,河南省扶贫开发工作就确立了“三山一滩”这一扶贫概念,精准区域扶贫。这“三山一滩”涵盖了河南省的四个方向,也基本囊括了河南省最贫困的地区。

河南省位于大别山地区的县乡居多,可达28个左右,大别山地区东延为天柱山、张八岭,西接桐柏山可谓是依山环绕。此片区气候差异大,气候和自然条件极不稳定,雷电、暴雨、冰雹、干旱等气象灾害频发,深山区冰雪霜冻、山洪等自然灾害频发,做好相对的应对措施也是极为重要的。由于大别山片区特殊的地质地貌,容易引发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以大别山片区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如2016年河南省南部地区出现50年不遇的暴雨,强降雨造成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商城两县共有受灾人口43362人,因灾死亡人口6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3108人,直接经济损失7000余万元人民币。

另一个区域是太行山区域,此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程度差异过大。太行山区所处的8个县市如林州、济源、博爱等地发展程度较高。但是这八个地区所辖的241个贫困村生活条件又特别艰苦。

2.2 经济因素

2.2.1 农村基础设施差

随着河南省经济实力的增强,河南省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也不断增加,但是其投入量依然不足。改造提升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通村公路、景区景点连接线通行能力,提升交通通达性和游客便利度。结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成为脱贫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根据河南省扶贫办、河南省财政厅印发的《关于规范2019-2020年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工作的意见》通知,将在全省范围内修建小型公益性生产生活设施、小型农村饮水安全配套设施、村组道路等。主要包括:村组道路、小型水利工程、入户路、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动力电等项目,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2.2.2 资源分布不平衡

贫困地区始终处于发展不平衡的地区,跟“北上广”城市相比,河南省的地形大多以平原和山地为主。这样的地理环境一部分为河南省带来优越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开展能力有限,相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河南省的经济发展。中国始终是一个粮食大国,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地处中国中部,粮食的产量一直是稳居前列的。但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国家要求保留耕地面积,河南省属于内陆地区,不沿边、不靠海,仅仅占据交通优势。

河南省地质构造还是相对复杂的,并且地层非常多样。这一优越的条件形成河南省地区优越的矿产资源,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但开发矿产资源的能力不足。已发现各类矿产126种(含亚矿种为157种),资源尤为丰富;探明储量的73种(含亚矿种为81种)二者数量居多;但已开发利用的只有85种(含亚矿种为117种),这也使得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一道阻碍。

2.3 社会因素

2.3.1 教育、医疗条件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使得以农业经济为第一产业的河南并不讨好;教育相对落后,新型产业发展较慢。我们需要从源头去消灭贫困问题。切实抓好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各项惠民政策落地,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源。农村贫困人口是两项制度共同保障的对象,然而由于制度设计与投入等方面的原因使实际中两项制度的独立运行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村贫困家庭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以平頂山叶县为例——2018年叶县是省级贫困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南,被誉为“中国盐都”,目前未脱贫户7257户,其中52.93%都是因病致贫。不仅要让广大群众看得起病,更要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得从“硬件”和“软件”上下功夫,打好组合拳。在硬件建设上仍未完善。不少群众还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误区,为此,该县不断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各乡镇连续开展健康科普教育,尽力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让贫困群众尽量少生病、不生病。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许多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建设、维修义务教育学校不足。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特岗教师不足,都影响了教育。以大别山地区为例——大别山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的背后是技能素质的差距、教育公平的差距、均衡发展的差距。要深刻认识到,如期完成脱贫摘帽的重点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在教育,促进实现稳定脱贫的关键在教育,必须深入领会贯彻总书记的指示要求,通过教育扶贫加快教育发展、促进脱贫致富。

2.3.2 劳动力不足

贫困地区教育不到位,人才大量流失,缺少高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给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应大力培育职业人才,为扶贫做贡献。同时随着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男性劳动力加速向城市和企业转移,农村仅剩老人、妇女和儿童,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资源浪费。

2.3.3 管理不到位

“制度贫困”说到底是公民的权利贫困,它是不合理的制度导致的贫困。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制度根源主要表现在:一是扶贫政策存在一定缺陷。比如脱贫的标准或贫困线定得过低,从而返贫的可能性较大。二是衡量贫困的指标体系不完善。

3 促进贫困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3.1 强化政策保障,完善扶贫组织机制建设

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精准扶贫这一工作量极大的工作,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而广大人民群众可在这方面做出一些贡献,把人民群众的善心通过正确的方式用在正确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上;要让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刻的体验,需要更为具体的活动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对于社会来说,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风气,促成社会的大团结。目前社会上的一些贪污腐败等不良风气影响着这个社会,社会需要一些正能量来净化社会风气,最好的空气清新剂莫过于人性最基本的“爱”。提倡慈善精神,让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工作,全社会人都能有同一个目标,有利于促成社会的“大团结”。因此,政府要做扶贫的主体力量、转变扶贫观念。

3.2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从建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就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生产的都是一些初级产品,并没有对产品进行升级,这样就无法使得产品获得高利润,也无法使得产品的銷量得到提升。这种现象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十分不利,抑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民的农业技能不高,经营水平较低,这种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应该改变在农民心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看法,扩大规模、增加品牌效应、提升品牌知名度,开发河南省独有的项目拉动经济的发展。

3.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贫困农民收入结构

深化土地改革制度,从而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实行土地规模化管理,提高农民对土地的利用率,同时也保证了农民的整体利益;不能因什么缺少发展就只去解决什么,要学会统筹兼顾,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找出众多影响因素,从本质出发解决问题。

3.4 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投入

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基础,更是向城市输出产业工人、迅速减少农业人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文化道德素质,实现有效和稳定的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条件。提高劳动力素质教育不仅仅要立足市场需求,打造质量品牌,而且要以开展好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为关键。要牢固树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思想,用落实就业目标来衡量教育工作的成效。与此同时,也要增加农村劳动力岗位适应能力,使其接受新的岗位的挑战,从根本出发去解决贫困问题。

[参考文献]

[1] 阿马蒂亚·森. 贫困与饥荒: 论权力与剥夺[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

[2] 金璟,起建凌,李永前.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02).

[3] 林忠伟.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01).

猜你喜欢

增收
植物酵素对果菜增产效应及其作用机理
农村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安全管理办法
规范引导涉农企业参与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中西部地区效益农业的发展策略
关于内蒙古农牧民增收因素的分析
浅析铁路机务系统增收创效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疆农民增收问题分析
浅析当前农民增收问题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