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奈达对等翻译视角下的维吾尔谚语的汉译
2019-11-27古丽扎尔·阿卜杜
古丽扎尔·阿卜杜
【摘 要】 维吾尔语与汉语语系不同,各自的特点不同。所以我们维吾尔语翻译汉语或者汉语翻译维吾尔语时会遇到不少的麻烦和有些困难,但这些困难我们并非不克服的难事。我们必须把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风格忠实地表达出来。谚语翻译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那本文章首先讨论奈达先生的对等翻译理论然后探讨维吾尔谚语中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 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 维吾尔谚语 汉译
一、奈达的语言、文化观
翻译活动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和两种不同的文化,翻译理论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理论,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决定了翻译的标准不尽相同。
奈达的语言与文化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的翻译理论。奈达坚持认为, 翻译者应该像尊重源语文本那样尊重目的语文本,首先是因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交流,翻译者应该尊重每种语言的特点;其次, 他认为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当翻译者意识到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如特殊的篇章结构、构词方式等, 他就不会把源语的正式结构强加给目的语。
二、对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
“对等”翻译观是奈达翻译理论的重要观点。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被称为奈达的“对等理论”“有效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奈达理论在中国翻译理论界遭遇到了强烈的批评, 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 因为他们认为在翻译时是不可能实现对等的。
然而, 奈达的对等并不是绝对的对等。1964年, 奈达第一次提出了“动态对等”, 这是与“形式对等”不同的理论。直到1969年, 奈达意识到了给“对等”下定义的重要性, 定义如下:“翻译者必须努力争取对等而不是争取翻译的个性。在某种意义上, 这是强调信息的再生产的另一种方式, 而不是保留话语的形式。”
奈达不止一次地强调, 翻译时取得绝对的对等是不可能的,他还认为, 翻译不是要得到完全的相似, 而是要产出“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
(一) 奈达理论的“形式对等”
“形式对等”主要关注信息本身, 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翻译者关心目的语的形式和内容是否与源语相对应,从形式的取向上看, 翻译者应该关注的问题是,目的语信息要尽可能和源语不同语言元素相贴近。
“形式对等”翻译基本上是以源语为导向的,也就是说, 要尽可能翻译出源语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因此, “形式对等”翻译试图产生几种形式元素,包括:语法单位的一致性;词汇用法的一致性;源语信息的含义。语法单位的再产出应该体现在保留词汇的形式,如翻译时把名词翻译成名词, 把动词翻译成动词,保留所有短语和句子的成分完整;保留所有形式的指征, 如标点符号、段落划分, 等等。
(二) 奈达理论的“动态对等”
它以读者的反应为导向,翻译者关心的不是如何把目的语信息和源语信息相匹配,而是关注翻译时的一种动态关系,也就是目的语读者对信息的反应基本上和源语读者对信息的反应要相一致。
在这类翻译中, 翻译的中心转变了, 不再关注源语信息,而是关注目的语读者的反应。为了达到翻译的自然贴近, 以目的语读者为导向的翻译方法应该考虑词汇、语法和文化元素的改变。
三、实例解析
维吾尔谚语是维吾尔文化的中的瑰宝,既能从内容折射出维吾尔族生产生活的点滴智慧。维吾尔谚语翻译属于维吾尔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要“维吾尔谚语文化研究”这本书为参考,探讨维吾尔谚语中的翻译方法。
1.对等翻译
不同民族的谚语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与自然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民族之间长期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各民族有不少谚语都有价某些共同之处,对这部分谚语以采取对等翻译手法为宜。如 :
(1)老爹 发怒 挥棍棒,老娘 发怒 口头上。
ata qar?i?i oq, ana qar?i?i doq
上下半句词数相同,句首词ana和ata均以a开首韵,句尾词oq和doq均以q开尾韵。发音清浊对应,韵律明显,对偶工整。
(2) m?rt s?zidin qajtmas,
英雄 言從 不回
jolwas izidin qajtmas。
老虎 足迹从 不回
这则谚语若照字面翻译,则是“英雄不会从白己的话中返回,老虎不会从自己的足迹返回”。这就显得非常生硬别扭, 如果译为“老 虎走路不回头,君子说话不改日”就恰当了 。
(3) tildin h?s?l,
舌头 蜜蜂
q?lbidin z?h?r
心从 毒辣
这则谚语译为“口密腹剑”即形象又生动,且不违背原意。
(4) kynlyk i? qilsa? s?h?rdin ba?la
一天的 事情干 早晨从 开始
Jiliq i? qilsa? bahardin ba?la
一年的 事情干 春天从 开始
这则谚语字面的意思是“一天的事情,要从早晨开始干; 一年的事情,要从春天开始干”, 与汉族“一日之计在宇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谚语完全一致, 因此可从汉语。
(5)t?myrni qiziqida suq
铁 把 热时 打
这则谚语可译为“ 趁热打铁”。
(6)b?? qol t?? ?m?s
五 手 齐 不
这则谚语与汉语中的“五个指头不一般齐”完全相同。
(7) ad?mni? alisi it?id?
人的 鬼点 在肚内,
Hajwanni? alisi te?id?
兽的 斑点 在皮外。
这则谚语指认的心思往往摸不透。同“人心隔肚皮”,“人诡在心里,虎恶在外表”“知人知面不知心”
(8)a?zida kylk? - t?aqt?aq,
嘴上 说说笑笑,
qojnida palta - pit?aq
怀里 揣着快刀
这则谚语比喻表面上和颜悦色,心里暗藏杀机。形容阴谋家的阴险。
(9) pada baqqanda dost iduq
放牛 时 是朋友
Ja?aq t?aqqanda ajrilduq
享福 两分手
这则谚语比喻吃苦的时候再一块做朋友, 到了享福的时候却个奔东西。
(10) ?ulit?i tyg?p ?erit?i qaptu
一庹 已完 只剩 一拃
这则谚语比喻一件事情大部分已完成,只剩下最后一点儿,也指“寿命将尽。行将就木。”
(11) ?ti uluq , suprisi quruq
名 大 , 擀面单 空
这则谚语比喻有名无实或名声大,腹中空。
(12) su j?rni? qeni, j?r dexxanni? qeni.
水是 土地的 血脉, 地是农民的 命脉。
這则谚语比喻没有水庄嫁难以成活,没有土地农民不能够生活,难以生存。
(13) bir kyn burun terisa?, on kyn burun jigis?n
早 种 一天, 早 收 十天。
这则谚语比喻要抓紧时间, 若错过农时,所造成的损失难以弥补。
(14)mal ni baqsa? toq bolar, baqmisa? joq bolar.
多养 牲畜 , 丰衣 足食, 不养牲畜,一贫如洗。
这则谚语比喻多养畜生,可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状况。
四、小结
翻译工作是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桥梁。维吾尔谚语即时维吾尔族劳动人民生产活动的真实写照,也是其道德指向的路标。遵循对等原则,便是最大限度提供语境和语义选项,让读者自主参与谚语形象构建和语义选择,从翻译产品中获得美感。总之,谚语翻译不是简单的词汇交换,翻译谚语时不仅要译出含义和特有的风格,而且要用多种翻译手段,找出原语谚语在译中的最佳对等翻译。
维吾尔族谚语译成汉语时,要考虑到民族特点,语言特点,力求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再现原文的形式,使内容和形式在译文中辩证地统一起来。内容和形式,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影响内容。由于维汉两种语言,从词汇、语法到表达方式, 相同的方面少,相异的方面多,因此采取哪一种翻译方法,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决定 :
【参考文献】
[1] 李德凤. 2014.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马俊民,廖泽余. 2007.维汉对照维吾尔谚语[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3] 陈亮. 2018. 维吾尔谚语汉译中“等值翻译”研究[J].语言与翻译.解放军信心工程大学
[4] 刘文性.维吾尔谚语汉译琐谈[J].翻译理论与实践.西北民族学院
[5] 华锦木,刘宏宇. 2014.维吾尔语谚语文化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 马鸿坤.关于维吾尔谚语的翻译问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7] 马俊民.论维语谚语的汉译[J]语言与翻译
[8] 赵晓雪.2010.维吾尔语翻译策略[D].新疆师范大学
[9] 杨德明.2014.再论维吾尔谚语的翻译[J]. 民族翻译
[10] 郭志刚.浅谈维译汉中的正反表达[J]. 翻译理论与实践
[11] 热米拉·阿布都热合曼.2012.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维吾尔—汉语谚语翻译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简介:古丽扎尔.阿卜杜,1994年——,女,維吾尔族,新疆哈密,硕士研究生,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院,研究方向:汉维对比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