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歌背后的政治文化
2019-11-27黄斌
黄斌
【摘 要】 艺术是历史、实践的艺术,存在于特定的历史中又超越特定的历史,透过艺术可以看到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本文试图以“演歌”为视角用历史分析方法来对其背后的政治文化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 演歌 政治文化
一、概念分析和阐释
(一)艺术。马克思语境中艺术属于上层建筑,“……哲学、艺术等等这些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历史科学中,……”[1]强调艺术与经济和其他上层建筑的关系。黑格尔语境中艺术属于绝对精神产物。马克思评价黑格尔是“倒着走路的人”,“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2]黑格尔强调艺术发展轨迹,忽视了艺术的现实基础。综上,艺术是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上形成的特定文化形式。演歌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二)演歌。演歌是明治维新后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发生急剧变化后产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三)政治文化。 阿尔蒙德语境中政治文化是政治的认知、情感、和评价。“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3]政治文化可以定义为:有自身逻辑的,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受一定社会历史文化影响的人们对政治的认知、情感和评价。
(四)艺术与政治文化的关系。艺术受政治文化影响,反应政治文化的特征和发展状况,对政治文化具有反作用。
二、日本演歌与日本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和发展有密切的联系,阿尔蒙德认为它和民主发展是有关系的“……我们能够最清晰地辨别公民文化适合于一个维持稳定的、有效的民主政治程序。”[4]研究政治文化有利于解释政治现象及其运作规律,研究日本政治文化具有借鉴意义;艺术角度研究政治文化是一个新视角,目前关于演歌的研究大多為艺术鉴赏,深层的有文化分析,分析背后政治文化的很少。
(一)明治末期:民权运动之歌。演歌就在那个新旧交替,充满矛盾,急剧变动的年代产生了。这时期的演歌表演者多为维新激进派,民权运动激进派,典型代表是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植木枝盛。“按植木构想的政府和人民的关系他希望采取联邦制,削弱中央的权限,并将大权赋予一院制国会。”[5]演歌被做为民权运动的工具,是一种急剧渲染的说唱宣传方式,发挥着政治社会化作用。 这时期演歌反应出民众对保守势力的不满和对政府变革和发展社会的渴望和对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的愤怒和痛诉。
(二)大正时期:社会关切之歌。日本大正时期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明治时代末期,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欣欣向荣。”[6]演歌得到了发展。这时期演歌表演者出现扩大开始民间化,典型的左派政治家代表添田哑蝉坊。这一时期演歌政治色彩有所减弱,激进程度有所降低,民众转向关切社会。
(三)五十年代前的昭和时期:镇痛麻药之歌。明治时代和大正时代的矛盾最终在昭和时代锋芒毕露的表现出来,这时期的演歌也因政治涂上了丑陋的颜色。这时期的演歌多表现得诡异和烦闷、压抑、忧郁。演歌充当精神镇痛药剂的作用,二战前充当是现代化不适的镇痛麻药,“……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痛苦和错位的高昂代价换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前景。”[7]二战期间充当经济创伤和麻痹民众的镇痛麻药,五十年代充当医治战争创伤的镇痛麻药。这时期表现的政治文化极为复杂,二战前的日本社会虽已嗅到社会变质的气息,但是对社会的发展相对乐观。二战爆发后,政府通过演歌对民众就行麻痹,演歌变成政府的工具。五十年代,民众开始对政府行为和日本道路和制度的问题开始反思。
(四)五十年代后九十年代前的昭和时期:个人关怀之歌。从战后喘息过来后经过各方面的改革,日本迅猛发展成为亚洲强国。演歌的发展迎来繁荣。 这时期演歌表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演歌变为民众休闲娱乐的方式,政治色彩完全消退,民众开始转向自我关怀,演歌回归艺术。这时期政治文化表现为民众政治冷漠,原因是政治有自身逻辑,同时,“政治系统的运作在很大程度是不为人们所察觉的。”[8]
(五)九十年代以后:历史之歌。演歌是属于那个年代的。它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也慢慢的消逝在了历史中。
三、结论
艺术视角是可行的;通过特定的艺术发展可以得到一条政治文化发展的线索,这条线索背后是政治发展的足迹;艺术可以成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工具,通过大众传媒它的作用显得格外明显,“受控制的大众传媒可以是形成政治信仰的一种强大力量。”[9];民众是社会的风向标;改革是必要和有风险的,改革要与社会各方面发展相适应,积极防范风险;现代化是会有镇痛的,现在化过程中问题必须及时解决。“……选择迅速实现现代化的计划,对于以后保持高速度现代化阶段将会产生种种后果。”[10]
【参考文献】
[1] 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05:218.
[2] 同上.128.
[3]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曹沛林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02:30.
[4]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马殿君等译.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02:580.
[5] 〔日〕片冈龙编;郭连友等译.日本思想史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2:184.
[6] 〔日〕茂吕美耶著.大正:百花齐放的新思维、奇女子[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7.10:1.
[7] 〔美〕C·E布莱克著;段小光译.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03:38.
[8] 〔美〕谢茨施奈德著;任俊峰译.半主权的人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09:97.
[9]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朱曾汶等译.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03:48.
[10] 〔美〕西里尔·E·布莱克等著;周师铭等译.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一份进行比较研究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