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马古道研究综述

2019-11-27杨倩琼

大经贸 2019年9期
关键词:研究方向定义

【摘 要】 本文从茶马古道的起源、定义,主要研究方向出发,综合评述学者们的研究,得出研究的空白点和不足,以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 茶马古道 定义 研究方向

一、茶马古道的起源

茶马古道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遗产廊道,关于茶马古道起源的研究很多,较为典型的研究主要概括为以下内容:

格勒(2002)提到我们现在所谓的“茶马古道”,实际可以追溯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马道”或“古道”。它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区域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它以茶马互市为其主要内容,以马帮为其主要运输方式,以经商为其流通之路的重要古代要道。陈保亚(2004)指出關于茶马古道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成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木永顺(2004)通过对《汉书》中张赛奉命出使西域这个故事引申出“茶马古道”的形成,它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韩海华、周斌星(2008)指出茶马古道最早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经商互市”之说,后有“贸易古道”之路。“茶马互市”是一种传统的商业贸易往来,主要内容为“茶”、“马”两个元素之间的互换,概括为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刘青(2016)提到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期间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时期,盛于明清时代,二战中后期最为昌盛。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学者的研究都表明茶马古道的核心点是“茶马互市”。可以总结为: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是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的“古道”。

二、茶马古道的定义

茶马古道的定义颇多,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大部分学者只从一个方面出发,具有片面性和不完整性,然而以下学者兼从广义和侠义两个方面分析,代表性较强,因此本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归纳为下表: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陈文品、白文祥的定义十分广泛,比较笼统,没有突出“茶马互市”这个较为典型的特征;周重林、凌文锋的定义相比陈文品、白文祥则显得详细许多,不仅具体到地理位置,而且具体到运输物品和运输工具,但是同样的他们也没有突出“茶马互市”字样;反而张永国在侠义定义中明确指出“茶马互市”这个概括性十分强的词语,因此张永国的定义更为合理贴切,简单易懂。

三、茶马古道的主要研究方向

茶马古道历史悠久,色彩浓郁,研究方向颇多,本文分别从茶马古道线路、茶马古道文化两个方面来加以评述:

(1)茶马古道线路

罗世伟(2003)分别介绍了青藏道线路、川藏道线路和滇藏道线路三条路线。任建新(2003)在《论川藏茶马古道的形成与历史作用》中强调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道路群。它是一个系统的结合,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要线路,并结合众多的支线、附线以此为辅助而构成的道路。李旭(2003)在《世界海拨最高的古文化传播通道—茶马古道》中细分了这三条道路,总结出茶马古道是一条道路群,其主要构成部分是川藏、滇藏两条古道。孙华(2012)依据文献和前人研究,将“茶马古道”路线大致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马货贸易时期的“茶马古道”(728——1074年);第二阶段,茶马互市时期的“茶马古道”(1074——1684年);第三阶段,茶土贸易时期的“茶马古道”(1684——1950年)。彭玉娟、尹雯(2012)则从空间特征、时间特征、文化特征、角色和目的四个方面来解读茶马古道的文化线路问题。

从上可以看出罗世伟、任建新、李旭三位都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三条道路来解析茶马古道,前两位从大方向诉说,而李旭则细分到每一条道路所经过的具体地理位置,这样更具有说服力,涉及面也更广;孙华则另谋新意把线路按照时间段来分割,将茶马古道分为三个重要时段,每个时段的特点都有所不同;彭玉娟、尹雯则更胜一筹,不仅从时间段出发,甚至拓展到空间、文化,角色和目的几个方面,将茶马古道的线路描述得淋漓尽致。

(2)茶马古道文化

1、“遗传文化”。徐海韵、徐峰(2012)基于遗产廊道的研究方法,以茶马古道雅安段为例,探索对地域文化景观进行统一保护和整体规划的策略。王丽萍(2012)也提及到滇藏茶马古道是一项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廊道理念为古道完整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思路。经晶(2015)研究基于“茶马古道”及文化遗产廊道的特点,以“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创建多元维度的景观廊道网络,而不是单一的遗产廊道,并且在比较研究的情况下注重这些角度的连接性。

以上三位主要从茶马古道自身优势出发,利用茶马古道是遗产廊道的特点来研究茶马古道文化,只是研究的细微之处都有所区别:徐海韵、徐峰突出的是地域文化景观,王丽萍突出的是保护层次,经晶突出的则是多维连接性。

2、“茶文化”。敏塔敏吉(2008)从两个不同的文化出发,强调了马背上形成的茶马古道文化和普洱茶文化在西南地区与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以及商业贸易等方面产生的广泛影响。彭玉娟、邱健、昌邦(2016)主要梳理了茶文化在茶马古道上的传播,尤其强调了普洱茶的生长基地——云南银生诸山。孙冬玲(2017)也从茶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具体背景分析入手,结合茶马古道的具体内涵及资源开发背景,通过融入茶文化的思想理念,以及具体内涵和特征之后,探究茶马古道在旅游项目开发中的利与弊。

以上几位主要从茶马古道上的“茶文化”出发,其中前几位都提到了云南特有的普洱茶,将“茶文化”与茶马古道联系在一起,研究茶马古道历史上的特有文化,突出茶马古道“茶马互市”的特点;而最后一位孙冬玲则从旅游开发出发,将“茶文化”融入旅游文化之中,再次凸显“茶文化”在茶马古道中的具体内涵和特征。

3、“音乐文化”。孙英、王萍(2016)提到在时代急速变迁下,茶马古道形成了独特的马帮音乐,同时也伴随着文化的产生的发展,它在无形中推动了茶马古道音乐的传承与弘扬。宗莉加(2016)简要介绍了"茶马古道"与民歌音乐的相关概念之后,详细阐述了云南"茶马古道"的民歌音乐的主要形式(《赶马调》)、主要功能(抒情功能与实用功能)以及文化特征(包容性与民族性),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以上两位主要从音乐文化出发,孙英、王萍主要描述的是马帮音乐文化;宗莉加主要描述的是民歌音乐,其中强调了“赶马调”,意在说明马帮音乐对茶马古道的影响,可见两位都在突出“马帮音乐”的重要性。

4、“移民文化”。陈世松(2008)同样概括了邛崃市的移民文化的特点,讲述了历史渊源、经历过程、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苏东来、邛崃(2010)独辟蹊径从“移民”这个角度来述说茶马古道文化。

以上两位主要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那就是“移民”,人是历史变迁的传递者,也是事务变迁的体现者,从“移民”这个新视角出发来探讨茶马古道文化,不仅可以呈现历史的可靠性,还可以展现文化的内在性。

5、“饮食文化”。张美琳、刘仙、樊丹(2016)结合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的旅游開发现状,提出了相关的旅游开发设想。 董柳莎(2017)先对茶马古道舞蹈文化的整体情况进行介绍,针对舞蹈文化的形成和特点做出分析;其次结合目前发展现状阐述了茶马古道舞蹈文化教学的普及和未来发展策略,以期对茶马古道舞蹈文化的保存、传承有所借鉴和帮助。龙肖毅(2017)从客栈文化变迁出发,结合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内涵,以此来探究文化的传承思路。

以上几位则都没有共同点,有的从饮食文化出发,有得从舞蹈文化出发,有得从客栈文化变迁出发,意在说明茶马古道的研究颇广。

四、茶马古道研究的空白点

针对本文上述的总结和评价,本文主要从研究内容上得出茶马古道研究的空白点。在CNKI上按“主题”一词输入“茶马古道”查找文献,共有1426条结果,其中有关“普洱茶”74篇,“茶文化”63篇,“茶马互市”30篇,“马帮文化”25篇,“旅游开发”34篇,“文化线路”32篇,“文化遗产保护”26篇,“川藏茶马古道”21篇。本文将“文化线路”作为单独一个部分来分解,因为在笔者看来茶马古道线路问题是基石,路线是研究的起源,唯有理清线路方可继续下一步的研究。而“茶马互市”主要体现在茶马古道起源和定义中,并表明了“茶马互市”在茶马古道定义中的重要性。其余“茶文化”、“马帮文化”、“旅游开发”、“文化遗产保护”都在主要研究方向中一一表明和阐述。

综上可以看出,在研究内容上茶马古道涉及面普遍广泛,但是在茶马古道驿站这一方面却不多。在CNKI上按“主题”一词输入“茶马古道”查找文献直接没有“茶马古道驿站”的分类,唯有按“主题”一词输入“茶马古道驿站”,方可搜索到9条相关结果,而且没有统一面,大到川藏茶马古道上的邛崃,小到滇藏茶马古道上的牛街。驿站分点比较零散,在三条主要线路上,零零散散的分布着诸多驿站点,面对这么多的驿站,我们可以研究很多,但是唯有9条结果,相比其他研究方面来说少之又少,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往“驿站点”这方面来研究,突破点会更多。

【参考文献】

[1] 格勒.“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J].中国藏学,2002(03):59-64.

[2] 陈保亚.论茶马古道的起源[J].思想战线,2004(04):44-50.

[3] 木永顺.论“茶马古道”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04):50-52.

[4] 韩海华,周斌星.茶马古道:民族文化之路[J].茶叶,2008(03):192-195.

[5] 刘青.近年来对“茶马古道”研究的综述[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3):174+86.

[6] 陈文品,白文祥.茶马古道——中国茶文化旅游的黄金走廊[J].中国茶叶,2003(06):28-30.

[7] 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02):34-40.

[8] 周重林,凌文锋,张娟.茶马古道的范围与走向[J].中国文化遗产,2010(04):35-41.

[9] 罗世伟.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与旅游开发现实意义[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54-57.

[10] Wo

[11] Wo

[12] 孙华.“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几个问题[J].四川文物,2012(01):74-85.

[13] 彭玉娟,尹雯.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经典案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2(02):156-160.

[14] 徐海韵,徐峰.茶马古道雅安段遗产廊道文化景观构建[J].中华文化论坛,2012,6(06):100-105.

[15] 王丽萍.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保护层次研究[J].生态经济,2012(12):136-141.

[16] 经晶. 思茅“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多维连接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5.

[17] 敏塔敏吉.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文化[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25-31.

[18] 彭玉娟,邱健,昌邦.茶马古道及其对茶文化传播的交互影响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05):34-42.

[19] 孙冬玲.基于茶文化的茶马古道旅游项目开发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06):134-135.

[20] 孙英,王萍.云南茶马古道音乐文化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06):335-336.

[21] 宗莉加.云南“茶马古道”民歌音乐文化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08):331-332.

[22] 陈世松.茶马古道上的移民文化积淀[J].中华文化论坛,2008(S2):165-167.

[23] 苏东来.邛崃:茶马古道上的移民文化积淀[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0(06):58-59.

[24] 张美琳,刘仙,樊丹.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11):288+290.

[25] 董柳莎.茶马古道舞蹈文化现状及舞蹈教学普及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03):329-330.

[26] 龙肖毅.消费者行为影响下的滇藏茶马古道客栈文化变迁[J].福建茶叶,2017,39(11):277-278.

作者简介:杨倩琼,女,白族,云南大理,硕士研究生,云南省大理大学,671000,研究方向是民族地区旅游经济

猜你喜欢

研究方向定义
永远不要用“起点”定义自己
定义“风格”
大学生同辈群体研究的三个基本方向
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化课堂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
教你正确用(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