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角度浅析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问题
2019-11-27陈希
【摘 要】 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高校能否对科技成果市场产生有效供给,决定了一国或地区科技进步程度。本文从四川省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成绩着手,把握四川省高校专利转化的现状,并提出目前四川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产学研 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现状 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的竞争力体现在核心技术上。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有了大幅的提高。目前中国处于弯道超车的重要节点,产能结构升级依靠创新。四川作为西部经济和科技大省,确立了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实现发展新旧动能根本性转换,完成经济增长方式历史性转变。
四川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大胆的探索,在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四川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四川产学研成果转化现状
1、四川高校科研能力概况
四川教育资源雄厚,高等教育资源量多质优,2所985高校,3所211工程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中,8所高校入围双一流建设大学行列,2所入围世界一流大学A类,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6所,位列全国第五。2017年,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13个,其中高校65个,占总数的57.5% ;国家重点实验室共14个,其中高校9个。近年来,随着产学研的不断深入推进,大量高校教师成为了西部地区科技研究工作的引领者和佼佼者。四川省统计年鉴统计, 2016年,共507个科研机构,41233名科研人员,其中博士学位11303名。申请专利14333项,授权6297项。科技成果鉴定项目101项,23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另外项目顶尖学者和科研领军人才更是逐年递增,利用国家重大项目实施和科研倾斜扶持的需要,充分引进院士、 长江学者等各类学术带头人。目前已经引进两院院士 1 7人,长江学者 71人,省级学术带头人 7 0 0余人。
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各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不断引领了西部科技发展的走向,依托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科研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形成了具有电子信息、航空航天、 新材料、轨道交通等在内的各项前沿科技和优势项目。
2、四川省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情况
近年来,四川各高校承担了大量的科研任务,高校科研管理体制逐,高校科技成果在数量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产学研模式,让省内高校的优势学科结合优势产业,组织行业企业参与,通过校地、校企联合实验室,公司等各种形式,共建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例如四川大学的國家新药创制综合技术大平台、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川大智胜公司等;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中心、创业协同育成中心等。有效提高了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但是,整体情况并不乐观,我国年科技成果转化率相较欧美发达国家,依然较低。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高校科研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
目前,四川省高校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主要是专职教师,高校对教师绩效考核及职称评定的指标主要依据衡量教师的科研层级的重要指标是“纵向课题”和高级别刊物学术论文。高校教师必须以此为价值导向,因此,普遍存在着对应用型研究重视不够、动力不足的现象,多数科研选题倾向高端前沿理论研究,科研成果难以与市场需要有效对接,无法挖掘高校科技成果应有的商业价值。
2、高校与企业在利益分配上的不确定性
在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企业是需求方。高校能否顺利地把科技成果转移给企业,价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高校将科技成果转移给企业时,高校要求获得一定回报。企业在决定是否接受科技成果转化及高校提出的回报方案,企业需要评估科技成果的价值,选择接受转移还是自主研发。 科技成果具有时效性,转化不出去或不能及时转化出去,可能丧失潜在经济收益,对高校科技人员造成金钱以及时间、精力、机会等损失。因此,高校与企业在利益分配存在的不确定性,影响高校科技人员投入产学研的积极性。
3、高校科研机构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辅助机构
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除专业技术问题外,还涉及知识产权保护、营销、法律、财税等等问题。目前,在政策咨询、优化流程、有效协调上往往捉襟见肘,照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不连贯、转换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
4、高校科研活动水平不均衡
川内的本专科高校数量多,但开展产学研活动的高校只有79所,而科研资源丰富、科研能力强、产学研参与度高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少数学校,大量的潜在科研资源未被发掘。
【参考文献】
[1] 王欢,姜学德.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实困境和突破路径探究[J]. 产业经济,2019,17
[2] 赖举,谢婷婷,刘斌. 四川省高校专利转化的现状及问题探析[J]. 新经济,2015,8
[3] 刘宇,刘全德. 以市场为导向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7
作者简介:陈希(1982—),女,汉族,重庆。讲师,硕士,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