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技能培训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

2019-11-27史振磊孙燕鲁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技能培训就业质量农民工

史振磊 孙燕鲁

摘 要 通过对山东聊城朝城镇农民工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政府“劳动技能免费培训项目”对电气焊工、电路安装维修工、家政服务员和厨师4种职业的就业质量产生了显著影响。从收入、工作时间、养老保险和就业稳定性4个维度来看,培训对电气焊工的收入影响最大、对厨师的工作时间影响最大、对家政服务员的养老保险获得及就业稳定性影响最大。加大培训宣传力度、灵活调整培训时间和健全培训体系,有利于政府下一步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农民工;技能培训;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4-0043-06

一、 问题提出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耕作方式转变以及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普及,农村出现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实现就业。城镇化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因为农民工自身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方面的限制,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尽管一些城市存在“用工荒”现象,但农民工仍然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2003年农业部等六部委颁布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为更好地贯彻这一规划,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发布了《山东省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五年规划(2014-2018)》。朝城镇作为山东省莘县的人口大镇,从2017年5月至今,共组织了6期农民工劳动技能免费培训,每期持续60天,并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单人单桌的严格考核,为考核通过的人员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

技能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Schultz)认为,职业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远远高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经济回报,这在经济发展的贡献值上有很好的体现[1]。但是舒尔茨的这一理论更偏重宏观分析,缺乏相关的微观研究。贝克尔(Becker)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拓展,运用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职业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影响个人未来的货币收入和物质收入[2]。在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国内学者对政府培训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职业技能培训能够提高农民工的技术素质[3],提高农民工成为技术工人的概率,从而提升了农民工的就业空间,提高了农民工的收入[4]。程萍等人对调查的云南省红河州农村住户截面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加培训的农户收益为19.29%,远高于未参加培训农户的收益(12.88%)[5]。李静等人基于对宁夏农户的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培训带来的收入效应逐渐弱化:培训初期培训组的收入比非培训组高10%左右,但3年之后培训组的收入仅比非培訓组高约4%[6]。谢佳春等人对云南2006-2008年纵向数据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认为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是动态有效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培训带来的收入增幅会下降[7]。关于培训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不同观点。刘万霞研究发现,政府培训对农民工就业满意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对就业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8]。赵黎明认为,培训内容的有效性和通过培训获得的技术水平与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满意度成正相关[9]。苏兆斌、孔微巍分析了职业培训对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就业质量的影响,认为培训对这三个层面均存在积极影响[10]。樊茜等人将就业满意度和就业稳定性作为就业质量的指标,认为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对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但提高了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11]。现有文献偏重研究农民工培训的收入效应,相对缺少培训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的研究。调研发现,由于朝城镇富余劳动力中的大多数人选择参加电气焊工、家政服务员、电路安装维修工以及厨师的培训,因此,政府培训主要围绕这4个职业展开。根据对朝城镇农民工的调研数据,本文研究了培训对这4个职业的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

就业质量是衡量劳动者就业状况的综合指标,由多个指标构成。本研究的因变量包括就业质量指数与不同维度的就业质量衡量指标。在就业质量测量维度的选取上,本文参考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以及《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文件中都使用了月均收入、劳动保险、工作时间和劳动合同4个指标来分析农民工的就业特征。调查中发现,农民工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法律意识,很少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导致就业稳定性差。考虑到农民工劳动合同的低签订率与工作的高流动性,本研究选择用“两年内是否有工作转换”替代“是否签订固定或长期劳动合同”,衡量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此外,选择用“日工作时间”替代“周工作时间”,衡量农民工的工作时间,这是因为调查发现农民工群体普遍存在加班情况,日工作时间能更清楚地反映农民工的工作强度。综上,本研究选择收入、工作时间、养老保险以及就业稳定性作为就业质量的测量维度。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总结,本研究中的自变量选取了农民工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工作特征。其中,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婚姻、培训状况、受教育程度、务工年限、健康状况,家庭特征包括家庭成员数量、土地数量,工作特征包括务工地点、工作获取途径。变量具体描述见表1。

(二)就业质量指数与模型构建

1.就业质量指数的构建

本研究使用莱施克(Leschke)和瓦特(Watt)[12]构建的多维就业质量指数来测量农民工就业质量指标,其公式见(1)(2)。公式(1)为就业质量正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公式(2)为就业质量负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在得到标准化处理后的就业质量多维度指标后,进一步计算就业质量综合指数。本研究使用格林(Green)和穆斯塔法(Mostafa)[13]构建的测量框架,采用等权平均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获得客观就业质量指数,见公式(3)。

Xijnor =(Xij - minj)/(maxj-minj)                          (1)

Xijnor =(maxj - Xij)/(maxj-minj)                         (2)

Qi  = Σj=14   Xijnor / 4 * 100                                       (3)

其中,Xijnor为标准化处理后的就业质量客观指标,i为农民工个体,j为四个测量维度:工资(j=1)、工作时间(j=2)、获得养老保险(j=3)、就业稳定性(j=4)。minj为j维度指标的最小值,maxj为j维度指标的最大值。

2.模型构建

由于“就业质量指数”“工资”“工作时间”为连续变量,本研究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计,具体模型见公式(4)。由于被解释变量“是否获得养老保险”“两年内是否发生了工作转换”为二元离散变量,本研究选择Probit模型进行估计,具体模型见公式(5)。

Yi = β0 + β1 training + βiXi + εi                    (4)

Probit(P)=β0 + β1 training + βiXi + εi         (5)

其中,β0为常数项;training表示个体是否参加了劳动技能免费培训,用虚拟变量“0(未参加培训)”和“1(参加了培训)”表示;Xi分别表示性别、婚姻状况、培训状况、受教育程度、务工年限、健康状况、家庭成员数量、土地数量、务工地点、工作获取途径;εi为误差项。

(三)数据来源

朝城镇隶属于莘县,是莘县人口最多的乡镇。笔者使用抽样调查法,对朝城镇97个村庄中的10个村庄,全年从事非农业活动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进行了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在2018年1-2月进行,共发出310份调查问卷,收回287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58%。

本研究中,农民工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外出务工时间三方面。调研结果显示,从性别看,男性农民工占总量的69.69%,女性农民工占总量的30.31%,这与《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的数据(男性占65.2%、女性占34.8%)基本吻合[14]。从受教育程度看,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有50.87%的农民工为初中学历,33.10%的农民工为小学学历,高中及以上学历农民工占比不到17%。从务工年限看,农民工平均外出务工时间为10年左右,主要集中在30岁左右的劳动力群体。

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包括工作时间、工资、就业稳定性和养老保险4个维度。从就业质量指标看,农民工的整体就业质量偏低,就业质量均值仅为51.53。从工作时间维度看,农民工群体的平均工作时间为9.78小时,高于我国法定工作制中的8小时,说明农民工群体中普遍存在加班的情况。从工资维度看,农民工的工资均值为5643元,低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月平均工资6193元[15]。从就业稳定性维度看,大部分农民工在两年内没有发生工作转换,整体的就业状况比较稳定。从养老保险维度看,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达到40.07%,这可能與农民工维权意识的提高以及新农合养老保险的普及有关。

培训实施情况主要包括参训率和不同职业培训的参加人数两方面。从培训状况看,有54.36%的农民工参加了政府培训,整体参训率相对较高。从不同职业培训参加人数上看,参训农民工数量在电气焊工、厨师、家政服务员和电路安装维修工4个职业分布相对平均,这为本文分别研究培训对4个不同职业就业质量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数据基础。

参加培训农民工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3方面。从性别上看,参加培训的男性农民工数量远远高于女性农民工:男性占79.2%,女性占20.8%。从年龄上看,参训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6岁。其中,20~30岁的农民工占总量的22.1%,30~40岁的农民工占总量的49.1%,40~50岁的农民工占总量的29.8%。从受教育程度看,参训农民工大多为初中学历,占农民工总量的50.5%,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农民工占总量的33.1%,高中及中专学历的农民工占总量的15.7%,大学及大专学历的农民工占总量的0.7%。

三、回归结果分析

本研究使用Eviews7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Probit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首先研究了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培训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然后根据农民工的不同工种,进一步研究了培训对每个职业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回归估计结果见表2,具体分析如下。

(一)培训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

从就业质量指数看,实证结果表明培训、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和健康4种人力资本投资形式都对就业质量有显著影响,这与谢勇[16]、肖小勇[17]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家庭成员数量对农民工就业质量有显著的负影响:家庭成员每增加1人,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下降4.08。这可能是因为家庭成员越少,家中的事情相对越少,农民工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这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就业质量提升。工作地点对就业质量有显著的负影响:农民工务工距离越远,就业质量越低。这可能是因为农民工虽然长期离家,但家中许多事情都需要亲自处理,务工距离越远,农民工在务工地和老家往返花费的时间更长、耗费的精力更多,无法将精力完全集中在工作上,使得工作效率降低,因而降低了就业质量。

从工资维度看,培训变量在1%的统计性水平上显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培训能使参训农民工的月收入提高306元。受教育程度与工作年限也对收入有显著影响,并且工作年限的增收效果大于受教育程度。这可能是因为高学历往往代表着更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长的工作年限代表着更高的劳动技能水平。在工作中,公司更看重农民工劳动技能水平的高低,在农民工其他条件相当时,技能水平高的农民工比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工晋升更快,所以工作年限的增收效果大于受教育程度。性别对收入有显著影响:男性农民工的月收入比女性农民工高182元。这可能是因为农民工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从事的工作多为工作强度大的体力活,男性由于体力和抗压力均高于女性,更能适应高强度工作,比如长期加班,获得更高的收入。家庭成员数量对农民工的收入有正向影响,表现为家庭成员每增加1人,农民工月收入将增加78元。这可能是因为农民工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其收入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家庭人口数量多的农民工只有获得更高的收入才能维持家庭正常开支。

从工作时间维度看,培训、受教育程度与务工年限3个变量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三者均会减少农民工的日工作时间。这可能是因为培训、受教育程度与工作年限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三者中任何一种人力资本存量增加,都会提高农民工获得正规工作的机率,而正规工作的获得会减少加班情况,从而减少日工作时间。性别对日工作时间有显著影响,女性的日工作时间要长于男性。这可能是因为男性从事的多为任务型工作,技能越熟练,工作效率越高,工作时间越短,而女性从事的多是像家政这种更注重细心和耐心的工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与工作效率联系不大,因此女性工作时间相对来说较长。婚姻状况变量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已婚农民工的工作时间要短于未婚农民工,这可能是因为已婚农民工除了工作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家庭。

从养老保险维度看,受教育程度和培训这两个变量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教育和培训两种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一方面,提高了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在寻找工作机会时,受教育程度高、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提供劳动保险的正规工作;另一方面,丰富了农民工的理论知识并提高了农民工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了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因而提高了农民工获得正规工作的机率。所以受教育程度高、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更可能从事提供养老保险的工作。健康状况也对养老保险的获得有正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在劳动者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公司会优先录用身体健康的候选人,尤其是正规的大公司。因此,身体健康的农民工获得正规工作的概率越大,养老保险的获得机率也越大。家庭成员数量对养老保险的获得产生负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家庭成员越多的农民工,经济压力越大,与劳动保险相比,他们更看重薪资,因此,通常会放弃工资相对低的正规工作,从事可以赚更多外快的兼职工作。工作地点也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获得产生负影响,即在大城市工作的农民工,获得养老保险的机率更小。这可能是因为大城市聚集了更多优秀人才,就业竞争也更激烈,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农民工,由于缺乏就业竞争力,很难在大城市找到一份正规工作。

从就业稳定性维度看,培训、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与健康均降低了农民工的工作转换次数。性别对工作转换产生了正影响,即男性农民工两年内的工作转换频率高于女性。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农民工与男性农民工相比,更倾向于寻找稳定型的工作,当其对当前工作基本满意时,很少考虑寻找其他工作机会。家庭成员数量也对工作转换产生了正影响:家庭成员越多,农民工两年内工作转换频率越高。这可能是因为家庭成员多的农民工承受的经济压力较大,从事的工作多为工资较高的短期兼职工作,就业稳定性很难保证。

(二)培训对不同职业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

在对农民工群体就业质量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别就培训对4个职业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做了进一步的实证分析,以确定培训对就业质量提升影响最大的职业。由于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培训状况”变量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加上篇幅限制,笔者仅分析了培训这一个变量对不同职业农民工就業质量的影响,回归估计结果见表3,具体分析如下。

从就业质量指数来看,培训对厨师、家政服务员、电气焊工和电路安装维修工4个职业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厨师的影响最大。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参加厨师培训的农民工本身就有一定的技能基础,因此职业技能更容易在培训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与其他3个职业相比,厨师培训带来的职业技能的提高,在短期内更容易获得认可。

从工资维度来看,培训对电气焊工的影响最大。这可能是因为电气焊工作为特种作业工种,国家规定该行业从业人员需具有一定的资质,行业中大多数公司都设有准入门槛,即要求从事电气焊行业的农民工需持有电焊工证才可上岗作业,而一旦进入电焊这种对技能要求较高的行业,工资可能远高于其他三种职业。参加政府组织的电焊工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农民工可以取得全国通用的电焊工证,这为农民工提供了行业准入的“通行证”,有助于农民工进入电焊行业,获得较高的工资。

从工作时间维度来看,培训对减少电气焊工和厨师的日工作时间都有显著影响。在4种职业中,培训对厨师日工作时间减少的影响最大。这可能是因为农民工在接受厨师培训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技能基础,在该技能基础上,培训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帮助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实现更大提升,增加农民工的正规就业机会,减少加班情况和日工作时间。

从养老保险维度来看,培训对家政服务员的影响最大。这可能是因为,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家政服务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家政公司逐渐实现了正规化管理。通过家政服务员培训考核的农民工,凭借其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更容易进入正规的家政公司,获得法定的五险一金。

从就业稳定性维度来看,培训对降低电路安装维修工工作转换频率影响不大,对家政服务员、电气焊工和厨师3个职业工作转换的影响显著,其中对家政服务员的影响最大。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从事家政工作的农民工几乎全为女性,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倾向于选择长期稳定的工作,当目前的工作基本符合女性的职业发展预期时,她们会选择继续从事当前工作;另一方面,家政服务员培训提高了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增加了进入正规家政公司的机会,正规公司的薪资福利提高了家政服务员的企业忠诚度,提高了其就业稳定性。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加大培训宣传力度

调研发现,各村庄的培训宣传力度不大。在培训开始前,许多村庄的宣传形式单一,一些不了解具体培训政策的农民工,认为培训与自己无关,导致培训参与率不高。为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一是使用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app,投放劳动技能免费培训广告,借助互联网平台宣传普及培训政策,让更多的农民工知道培训、了解培训;二是定期开展培训宣讲活动,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邀请之前参加培训并实现就业的农民工进行经验分享,通过实例让农村劳动力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培训;三是在各乡镇设立培训计划咨询点,解答农民工关于培训政策的疑问、解决农民工在培训中遇到的困难、收集农民工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在向农民工普及培训相关信息的同时,收集农民工对培训的反馈,根据反馈对下一步培训计划及时作出调整。

(二)灵活调整培训时间

调研还发现,有关培训主要安排在5~7月的农忙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的整体参训率。同时,培训规定,农民工参训时间满45天才能参加考核,通过考核后,政府为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一些农民工由于参训时间不满45天,不能参加考核,因而无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为保证培训高效开展,政府应灵活调整培训时间。一方面,将培训时间安排在农民工的空闲时间段,尽可能避免在农忙时期安排培训。另一方面,增加培训次数,合理减少每期培训的持续时间。把培训分期进行,并为每期参训农民工做好留档,保证农民工参加培训的连续性。根据档案记录,确定符合培训考核标准的参训农民工名单。在提高培訓灵活性的同时,保证培训质量,让农民工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培训,并顺利通过考核。

(三)完善农民工劳动技能免费培训体系

虽然实证结果表明,在当前培训体系下,培训对于农民工实现高质量就业有显著影响,但调研发现,培训仍存在培训期数较少、培训内容偏重理论知识、培训考核内容不合理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政府应积极解决培训问题,完善农民工劳动技能免费培训体系,使更多农民工通过培训实现高质量就业。一是多设置短期内对技能提升较快的培训课程。以厨师培训为例,大多数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由于有一定的技能基础,短期内可以通过培训更快地提升职业技能,并且这种技能容易获得行业认可,有助于实现农民工的高质量就业。二是丰富培训内容。一方面,对于电气焊工这种对技能要求高的职业,除了理论知识培训外,更应注重实操技能的传授。另一方面,除了职业技能知识,培训还应包括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工会的基本职责等内容,以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使他们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三是严格落实“低进高出”理念,真正做到培训进入低门槛,培训考核高标准。技能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农民工的实操技能,可以把考核内容当前的“理论占60%、实践占40%”,调整为“理论占40%、实践占60%”。加强考核过程中的监督力度,确保考核通过的农民工能够通过培训真正实现技能提升。

参 考 文 献

[1]西奥多·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34.

[2] J.M.Human Capital.A Theor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by Gary S.Becker[J].Revue ?conomique,2010,18(1):556.

[3]杨金风,史江涛.人力资本对非农就业的影响:文献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6(3):74-79,81.

[4]李云.教育培训与农民收入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苏和湖北农村的调查[J].中国农业教育,2011(2):82-86.

[5]程萍,刘兵,谢佳春,李兴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效应评估[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5(1):100-108.

[6]李静,谢丽君,李红.农民培训工程的政策效果评估——基于宁夏农户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实证检验[J].农业技术经济,2013(3):26-35.

[7]谢佳春,向其凤,李兴绪,刘建旭.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动态效应评估——基于云南民族地区2006-2008年纵向农户数据[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7(3):381-390.

[8]刘万霞.职业教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基于对全国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3(5):64-75.

[9]赵黎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与就业质量趋同研究——基于河南省的实证调查[J].河南农业,2017(18):15-17.

[10]苏兆斌,孔微巍.职业教育培训与就业质量关联性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53-57.

[11]樊茜,金晓彤,徐尉.教育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11个省(直辖市)4030个样本的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18(3):39-45.

[12]Leschke J., Watt A.Challenges in Constructing a Multi-dimensional European Job Quality Index[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14,118(1):1-31.

[13]Green F., Mostafa T.Trends in Job Quality in Europe[J].Luxembourg, 2012.

[14]国家统计局.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OL].(2019-04-29)[2019-07-07].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4/t20190429_1662268.html.

猜你喜欢

技能培训就业质量农民工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浅谈美军士官技能培训特点及启示
关于钻井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浅谈飞机维修技能培训
士官学校优质课程建设研究与探索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