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以色列到约旦,领悟时光

2019-11-27神威熙缇

世界博览 2019年21期
关键词:佩特拉古城

神威 熙缇

天使报喜堂内部景观。视觉中国供图

约旦,是约旦哈西姆王国的简称,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位于亚洲西部边缘。在这个深藏沙漠中的国度,文化古迹处处皆是,风土人情别具魅力。安曼、杰拉什、佩特拉、阿杰隆、巴达巴等地,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韵。佩达拉神秘的“藏金洞”,杰拉什宏伟的古罗马剧场,首都安曼旖旎的山城风光,死海的神奇漂浮,都是人们向往的神奇之地。

这一次出发,我开启了一段探秘之旅,要一一探索这里的文明。

那故事就从我还在以色列时讲起……

拿撒勒,耶稣的故乡

拿撒勒,“nazareth”这个词缘于古希伯来文,意思是一枝芽或一条根,如同一颗大树被砍倒以后,在这树墩上又长出小芽,过几天长个小树条小树枝,这就是拿撒勒原文的含义。

拿撒勒这个镇很小,从古到今的名气都不大,也没有很多人家。回到圣经撰写的时代,如果你说这个年轻人是拿撒勒人,那就意味着他没有受过好的教育,因为拿撒勒没有学校;他没有很好的工作,因为拿撒勒很穷。

而就是这么一个又穷又落货的小城,却是玛丽亚生活的地方,也是圣子耶稣诞生的地方。根据新约,天使加百列在玛丽亚面前现身,告知她,她将孕育神的儿子,这件事被成为天使报喜,是宗教创作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题材。在耶稣在传福音时,门徒腓力找到拿但业,对拿但业说:“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拿但业不可思议地询问:“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他的语气有很藐视,弥赛亚没有出生在伯利恒或耶路撒冷,居然出生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这让他不能接受。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天使报喜堂。

从这段对话就能看出拿撒勒的历史地位,但耶稣不仅在这里出生、成长,还在这里成为了一名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耶稣自学成才,圣经中最励志的点便在于此,因着他是如此的低微,他能贴近所有软弱的人,体会所有遭患难之人的处境,怜恤一切在痛苦中之人的心情。无论出身如何,后天的成功还并不是个定数。

拿撒勒的天使报喜堂(Basilica of Annunciation),是曾经天使报喜的原址上,修建的教堂。石灰岩石,在艳阳的照耀下,非常漂亮。教堂内部的建筑更是大开眼界。分上下两层,上层是钢筋混凝土的现代主义材料和结构,下层是保留了历史的报喜岩洞。高耸的圆顶如同一朵倒置的百合花,下方的混凝土建筑以凹点装饰,初看以为是钉子,密密麻麻镶嵌在每一道横梁上。报喜岩洞的中间是个大坑,放了张白桌子,为教徒做弥撒时使用。教堂内正在做弥撒,两个穿着白色袍子的老年牧师站在白色台子的后方,其中一个胸前有蓝色图案的牧师高举金色的酒杯,一旁跪在地上虔诚祈祷的年轻神职人员此时将头埋在双膝。聆听牧师教诲的信徒们全部站起身,双手合十于胸前,面对着巨大的东方三圣来朝的图画,深深地低下了头,默默祷告。

当地人在老作坊里做着手工。IC photo

我曾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的展览中,见到过将意大利教堂的圣母子图,与唐伯虎绘画的观音送子图放在一起,毫无违和感。耳中的讲解提醒我仔细去比较,两位女性的形态、眼神、气质、怀抱中男孩的动态等,如出一辙。若是在西方宗教还没传入中国的朝代,圣母子的图一定会被当成观音放于寺庙。

同时还展出的还有三组三个国家的女性图画,意大利的沐浴中的女人,法国的加布里埃尔与她的姐妹,和中国的木美人。这组画画了两个女子,表情和行为大胆而出挑,眼神盯着观看的我们。东方和西方的文明,在时光的记忆中,变成了不同的故事流传开来。

此情此景看得我有些热泪盈眶。当下的世界,科技的高速发展已经将人类创造成了神。赫拉利在《未来简史》宣布将有更高级的人类出现,植入芯片就能操纵世界;刘慈欣在《赡养人类》中写到富人和穷人完全变成了两个物种,智商相差太大,就像人和狗一样,再也不用担心反抗;丹布朗在《本源》中借极客埃德蒙的话说出,地球将出现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细菌界、原是细菌界和真菌界之外的生命第七界,生物与技术融合的世界;斯皮尔伯格在2018年底用《头号玩家》为忙碌在未来的低等人类创造了美丽的幻想:名为绿洲的虚拟现实游戏;卡梅隆也在2019年春季向全世界隆重推出《阿丽塔》,人机合体的高等人类正在诞生……

这幅纪念日的壁画牵动了很多游客的思绪。

穿著古罗马时期士兵服装的乐手吹着苏格兰风笛。我在想,约旦独立前曾是英国殖民地,苏格兰风笛是不是那个时候传入杰拉什的呢?

我们的世界,真的快到临界点了吗?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终极问题,真的要被解开了吗?也许就像霍金所说,比超级人类更可怕的,是宇宙的结局,无论是大冷寂,还是大挤压,也许宇宙又会变回一个黑洞,也许这世上真的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事的存在。活在当下的我们,发生什么都不奇怪。

在教堂不远处能看到一幅壁画,这是纪念巴勒斯坦的灾难日(Nakba Day)。1948年5月15日, 以色列与周边穆斯林国家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78万巴勒斯坦人被迫迁移,500多个村庄被毁。可以看到图中把 以色列 + 巴勒斯坦 的土地均画上了巴勒斯坦国旗,旁边有个背着的男孩,名叫Handala。在穆斯林世界非常有名。他永远10岁(设计者离开家乡的年龄),刺猬头,光着脚,背着身。原因是背井离乡,如果有一天他能回到自己的故乡,他就会转过身来面对。这里现在是以色列管辖的地区,但这副画被允许画到墙上。

启程约旦,异常复杂的海关手续

“今晚你早点休息,明天一大早就出发。”司机大叔不能送我去约旦,但他可以帮我联系一个约旦的车导。到了以色列和约旦的海关边界,我才终于明白为何要早起出发。

虽然到达海关的车程只要2个多小时,但海关人员的工作效率真的就像是《疯狂动物城》里的树懒。于是,先检查行李,再去缴费窗口,然后去盖戳窗口。这三个简单的步骤,足足花费了2个小时。本以为2小时后,可以进入约旦了。错!我只是出了以色列,刚才的缴费时以色列的海关费,约旦还需要再缴一次签证费。又是2小时。

以色列海关费时可以刷卡,约旦的签证费却只能给现金,并且只受额度准确的美金或约旦币,多了不收,少了更免谈。后来从约旦回以色列也是一样手续,再交一遍费,堪称崩溃流程。

从早晨7点出发,到过了海关都快下午3点了。真是漫长的旅程。接我的约旦导游终于带我上了车,肚子也饿得不行,但还要再忍忍饿,我们要趕紧开车,到了佩特拉再吃。大约开了1个多小时,车停在停车场,我下了车,远远望见了几个土坡,那后面就是佩特拉?我疑惑。

“杰拉什,是约旦境内保存得最完好的古罗马城市了!“

破损的房屋,颠簸的尘土飞扬的公路,林立的牌匾下是各种店铺和档口,行走在土路上的从头到脚被黑色布料包裹的阿拉伯妇女……我感觉好想是行走在好莱坞大片的片场。

这一切都不重要,反正就当只是路过。尤其当杰拉什古城那座巨大的门样建筑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会觉得,一切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吧!

古罗马的圆形剧场经过岁月摧残,如今虽然已经是一片废墟,但置身其中依然让人震撼。

杰拉什,又见古罗马城

杰拉什罗马古城遗址位于海拔约600米的平原上,是世界上保存得最完好的古罗马城市之一。古城遗址被誉为“罗马之外的罗马”,古城内的建筑风格融合希腊罗马与在地阿拉伯东方特色。作为约旦北部一座古老的城市,杰拉什 轻轻拂拭掩埋了千年的黄沙,慢慢露出当年绰约风姿,所有往事已然随风而逝,唯留下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的满目苍凉。

导游带我走上高土坡,走过琥珀色的高耸拱门时,我惊叹:“这是个好地方!”

导游笑我:“带你来这里没错吧!”

嗯嗯。我拼命点头。

杰拉什Jerash始建于希腊统治时期,有许多罗马统治时期的古迹。和意大利的庞贝一样,因为地震,让这个盛极一时的城市在历史的河流中仅留下传说。直到德国旅行家发现了杰拉什后,历史学家和考古队才开始重视这里,在该城不断发掘出沉睡了几千年的文明古迹,杰拉什才得以见天日。

回忆起我去过的世界上许许多多保留完好的遗迹,庞贝、吴哥窟、婆罗浮屠、以佛所、马丘比丘……都是因为旅行家先发现,才被世界注意到。所以说,旅行家绝对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工作!

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和拜占庭、阿拉伯五麦叶王朝和阿巴斯王朝的杰拉什古城,静静站立在那里,那些曾经雄伟壮观的凯旋门、气派恢宏的赛马场、威然屹立的神庙、富丽堂皇的集会广场、整齐豪华的列柱大街,曾经这里也是一副商铺林立、商贾云集、熙来攘往的景象。如今散落的巨石,高大的古石柱,宽阔的古罗马广场,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他昔日的辉煌。

杰拉什和我想的不太一样,温暖的天气却甚是荒凉,净是枯草,仿佛经过了一场大火。但我觉得枯草很好啊,和这个历史遗迹很配,如果是郁郁葱葱,或许就没有这个感觉了。如今,挖掘出来的杰拉什古城面积达84.7万平方米,这样体量对现代城市来说微不足道,但在古代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城池,特别是规划完整的城市布局、东西南北完好的古城门遗址,和作为一座城市必须具备的各种硬件设施残骸,无不在昭示杰拉什曾经的风华和绝代。

在这群山拥抱的穆萨谷地之间,坐落着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举世闻名的佩特拉古城。

当地的贝都因人。

杰拉什东部剧场是约旦现存三个剧场中最大的一个,至今每年的杰拉什音乐节就是在这里举行。每天下午,剧场里有阿拉伯人在做表演和演奏音乐,据说一天收入不菲。毕竟这个景区除了门票就没有其他消费的地方了,连买个纪念品都找不到,更不用提找厕所了。古城很大,游览需要大半天的时间,所以建议进去前还是带上水和食物吧。

在剧场里,一群孩子坐在舞台后面的阴影中休息,看到我往这边走,她们给予热烈的问候,一个男孩羞涩的送给我们他的零食!阿拉伯世界曾经是一千零一夜故事里让我无比向往的地方,今日所见,他们的贫穷与富有都让人触目惊心,温暖了世界的,确是孩子们纯真的笑!愿他们幸福!

佩特拉,千年之谜

佩特拉古城是约旦南部的一座历史古城,它是约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约旦最负盛名的古迹区之一。2007年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到达佩特拉的时候已经是深夜11点了。导游说帮我安排了贝都因人的帐篷酒店,沿山而建的一排白色圆顶建筑外,放上了蜡烛引路,非常浪漫。在空荡漆的古城通道两旁,每隔几米放在用白色灯罩围着的蜡烛,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开其他的照明工具。几百人就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队伍在烛光中静静地行走。古城里到处都是低矮的沙墩或小山,以及几座方形的古代石棺。夜色之下的微光,仿佛一层朦胧而神秘的面纱轻轻搭在这些先人的陵墓上。

“哇!太美了!”我叫出了声。

却听到导游半睡半醒地回:“不是这里,我们还没到。”

又开了十多分钟,一个个茅草顶的小帐篷出现在视野,远远望去也没有点灯,阴冷而黑暗。终于,进入了一个大屋子,那种感觉还挺像到达了珠峰大本营似的,在升了炉火的大屋子中,我们办理了入住手续。

帐篷酒店的服务员都是贝都因人,画着深眼线,留着长头发,披着羊毛的毯子,坐在炉火边上抽着水烟。四周墙壁挂满了可以售卖的装饰品和明信片,问其有没有邮票,他们摇头,说佩特拉买不到邮票。

我有些犹豫地对导游说:“这里太冷了,我想换酒店。”

“这是最好的帐篷酒店了。”

无奈,只能默默接受了。我仅刷了牙,衣服都没脱就钻进了被子里,关灯,眼前死寂一般的黑,一点光都透不进来,就听见屋外面呼呼的风声。

第二天一早,我便迫不及待的前往佩特拉古城。古城位于約旦南部沙漠,距首都安曼约260公里的高山峡谷中。它几乎是全在岩石上雕凿而成,佩特拉遗址的岩石带有珊瑚宝石般的微红色调,在阳光照射下熠熠发亮。

因为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和《夺宝奇兵》,让这里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景点。旅行者们想来膜拜,探险者们想来淘金,网红们想来打卡发朋友圈insgram。

佩特拉为纳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的王国首都,公元前 1 世纪时极其繁荣,但公元 106年被罗马帝国军队攻陷,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所以现在还能看到很多在古罗马文化中常有的建筑。3世纪起,因红海贸易兴起代替陆上商路,佩特拉开始衰落,到了7世纪被阿拉伯军队征服时,几乎已是一座废弃的空城。直到1812年为瑞士旅行家重新发现而重见天日。

说起发现佩特拉,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在19世纪初,由于战乱,除了阿拉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外,几乎没有外人涉足此地,任何西方人对它的接近都将引来极大的危险。曾有很多西方学者曾试图“溜进”佩特拉而惨遭杀害。

1812年,一位名叫约翰·贝克哈特的瑞士探险家,热衷于对阿拉伯文明的研究,他精心准备了自己的旅行计划。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因此试图达成一个目标,来表示对亚伦(圣经中人物)的敬意,我要寻找谷地尽头的亚伦墓。”谷地应该就是传说中被群山包围的佩特拉古城。

他装扮成阿拉伯人,蓄了长须,改成当地人的姓名,说着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沿途雇了向导,一路走过狭长、险峻的峡谷,终于在1812年8月22日,一座雄伟的古城出现在他眼前。他满怀惊喜却不露声色,也未敢久留,只呆了一天就匆匆离开了佩特拉。他是第一个证实传说中的佩特拉尚还存在的西方人。

追溯历史,关于佩特拉修建的目的,到现在为止也是众说纷纭。纳巴泰人建造的佩特拉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曾经是那么的繁华与宏伟,似乎一夜之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纳巴泰人败于罗马人后,一下子无影无踪,没有尸骨,没有典籍,连一点线索都未留下,仅有的一些刻在石崖上的图案文字,至今没能破译,只有一整座石头城让现代人去探索。

行走在佩特拉,依然保留着几千年前小贩售卖的方式,和乳香、石头、占卜等生活商品。峡谷中全是砂岩,以红褐色和粉色为主,有个摊子在卖这著名的天然彩沙,并用它在一个小瓶子里面作画。居住在城镇中的人们仍保持着传统的服饰习俗,穿阿拉伯长袍,虽然都非常破旧,如果你称赞一句他们就会问你要不要买。在2000多年前定居在这里的贝都因人,使其成为连接中国的丝绸、香料和其他贸易路线的重要交汇点。在被人遗忘的数百年时间内,只有贝都因人还记得这里,他们将此地看作唯一的故乡。

在山谷中的沙漠地区,除了马车,骑上骆驼参观遗迹或许是最好的观光方式。

通往佩特拉的必经之路是一条长约1.5公里的狭长的峡谷通道。进入峡谷,可以看到在岩壁上的许多空洞,这是一些凿岩而成的墓碑群。这些墓碑群根据埋葬者身份的不同而规格不一,雕刻的图案也各不相同。

我是用马车的方式前往古城的。一路上马车所到之处,人们都拿出手机行注目礼,拉风极了,不过价格也贵极了。穿过哈兹纳赫殿堂前面的小谷,有古罗马剧场遗迹。剧场后面有一片开阔地,城市依四周山坡建筑而成,有寺院、宫殿、浴室和住宅等。马车一路穿过蛇道,两边奇峰耸立,道路回环曲折,险峻幽深。这是一座隐没于峡谷中的城市,悬崖绝壁环抱,城墙天然而成。当然现在已经风化瓦解所剩无几了。

有许多人会跑上前来,问游客需不需要导游带我们去最佳观景点看藏宝库。我看过许多攻略,都写到观景点在山顶,自己去寻找非常难,建议有个导游引路。我的导游把我送上马车后就不见了,于是我选了一个年纪不大看起来很聪明的一个男孩。他皮肤黝黑,穿着长而厚的灰袍子,拖到地的部分沾满了泥土,整体看起来,再加上他喜欢佝偻着背,远远看很像一只小猴子。

这还是一只灵活的小猴子,走山路如同平地,在我气喘吁吁地在乱石峋嶙中手脚并用的艰难爬行时,他健步如飞。看我喜欢拍照,随时抢个镜头,要我帮他拍几张。和去印度旅游时的那些抢镜头的当地人一样,我真不知道,他们把自己的照片留在陌生人的镜头里,是怎样的另类嗜好。

最终通过一线天,到藏宝库Treasury的身影在我眼前突然出现,壮丽的美景来得措手不及。猛然睁眼,哇!太壮观了,那种走过极限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不由得屏住呼吸,突然看到阳光照射下的依山雕凿的一个巨大的罗马式殿堂,震撼、惊奇一起袭来。眼看着山顶离我越来越近,我也渐渐能看清楚佩特拉真正的风景了。这座方圆20平方千米的古城,寺院、宫殿和住宅等建筑物都在岩石上开凿出来。慢慢的,藏宝库的全景已经在我们的脚下尽情展开。

站在这里,人会显得非常渺小,也会觉得格外高大,你忍不住琢磨,几千年前的古人,要有怎样的智慧和毅力,才能有这样雄伟的鬼斧神工、天造地设的建筑啊!这就是古城的核心,一个大广场,广场正面耸立着一座高约40米、宽约30米的哈兹纳赫殿堂,意为“金库”。殿门上的3个石龛中,分别雕有天使、圣母和带有翅膀的战士的石像。宫殿中有正殿和侧殿,石壁上还有壁画。石壁上的原始壁画色彩虽已暗淡,但粗犷线条勾画出的画面仍然清晰可辨。传说里面曾收藏着历代佩特拉国王的财富,也有人说它是一座陵墓。藏宝库好似一面屏风,正对着锡克峡谷出口。整面岩石上雕刻出神殿般的建筑,上下两层,上层是圆柱形的楼阁,用希腊式的石柱分隔出凹凸有致的立面,配合精美的雕像,虽然这些雕像我只能通过复原的图片看到。下层是三角形的门楣,有个很深的洞穴,里面不允许进,我本也不想进去,若真的有宝物,肯定也早就被抢光了。

佩特拉在希伯来语里是“岩石”之意,这个名字取代了《圣经》中的“塞拉”一词。据一些神话传说,这里是摩西(古代希伯莱人的领袖)点出水的地方。放眼望去,四周是天然的朱红色岩石,在晚霞的笼罩下,佩特拉古城发出妖艳的玫瑰红。佩特拉因此而被称为“玫瑰红城市”。这是源于19世纪的英国诗人威廉·伯根在一首诗里赞美它:“一座玫瑰红的城市,其历史有人类历史的一半。令我震惊的唯有东方大地,玫瑰红墙见证了整个历史。”

約旦人的主食是发面饼和玉米饼,尤其喜爱吃大饼夹肉,把烤好的羊肉夹在大饼里,再配上鹰嘴豆泥,吃起来津津有味。

我站在悬崖边上,黄沙吹过,仿佛听到阵阵驼铃,载着我穿越千年的时光。导游蹦跳着走到悬崖边,我本想跟上,却被山顶洞穴里的贝都因人给阻拦。我本想解释说我的向导在前方,他却不听我说,从柴火上的茶具中,倒了一杯红茶递给我。我接过,香味四溢。而这香并不是红茶,而是柴火旁的上好乳香,弥漫四周。

佩特拉曾是丝绸之路走过的一站,在巨大的岩石上刻有古老东方的痕迹,仿佛看见那些骑着骆驼的商人正带着中国的丝绸、茶叶、器具走向更远的地方。平地而起的神话,盛极一时的辉煌,无人问津的落寞,千秋万载的追忆。历史的车轮继续往前,有些故事还在继续上演,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本着看一出好戏的态度,不想已经成为了其中的角色。

猜你喜欢

佩特拉古城
《叠加古城》
约旦古迹“玫瑰城” 沙漠中遭水淹
走进佩特拉,漫游玫瑰城
约旦佩特拉古城
约旦古城佩特拉
翘街古城
安居古城
浅谈莎士比亚笔下的克莉奥佩特拉——一切因为爱
春秋古城一日游
频临消亡中的历史古城亟待保护——以遵化古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