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车,我帮你擦擦

2019-11-27叶培青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坐垫餐巾纸纸巾

叶培青

幼儿园有一排儿童车,是孩子们心爱的玩具。一天,孩子们得到了自己擦小车的机会,他们不但尝试了擦的方法,而且在擦的过程中成了小小的“探险家”。过程看似简单,却蕴含了劳动的价值和体验的意义。

发现问题:玩具车湿了

下午,雨后初晴,我带孩子们来到户外活动。跑道围栏下,五颜六色的咕噜车、扭扭车似乎在向孩子们招手。

教师:刚刚下过雨,你们看看小车上面有什么?

和和:上面有水!

教师:那能不能马上玩?

和和:不能玩,衣服会弄湿的。

曼曼:我们给它擦干就可以玩了。

教师:拿什么擦?

孩子们七嘴八舌:餐巾纸、毛巾……

教师的策略

教师先让孩子们感受车上的雨水,想象直接玩车的后果。结合原有生活经验,孩子们提出了“擦干才能玩”的解决方案。对孩子来说,擦车的同时可以玩水,这种双重期待,激发了他们擦车的热情。教师接下来要提供物资,以支持他们擦车的行动。

对爸爸妈妈说

天晴了,车子却不能玩,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赶紧让保育员老师擦干。但事实上,给予幼儿擦车的机会,是很好的学习与体验,而被雨水淋湿的小车,正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孩子们通过观察雨后的景象、感受雨水的湿润、考虑弄湿衣服的后果等,在操作中梳理经验,获得感受。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而懂得利用现有的资源,才是积极的教育行为。

尝试解决问题:擦拭玩具车

有孩子提出用餐巾纸擦,虽然我觉得不够环保,但不妨试试。班里还囤有旧毛巾,于是我把毛巾和餐巾纸堆在一起,供孩子选择。

“餐巾纸湿了。”洛洛的纸巾吸满了水,擦来擦去,坐垫上依旧很湿,没多大变化。“我再去拿几张。”他挺会想办法。

“老师,我擦好了!毛巾放哪里?”我回头看去,韫韫的小车坐垫上果然是干的,擦得挺快。

教师的策略

孩子们进入了初步的擦车行动,但经验还没有完全建立。此时,倾听孩子的声音,观察他们的行动很重要,教师要给予孩子们选择。孩子们通过多样尝试获得经验,并通过同伴互学、自主比较等探索两种材料擦车的结果。

对爸爸妈妈说

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我们更多的是包容孩子的多样尝试,给予自由的空间。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说:“最大限度地支持与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出现状况

问题1:裤裆湿了

“老师,我的裤子湿了。”琪琪骑着车来到我身旁。我发现其他几个孩子的裤裆也湿了,马上让他们进行了更换或吹干。

“小车已经擦过,为什么裤子还是湿了?”我提出问题。

“这个车里还有水!”和和用手压在扭扭车坐垫上,用力按下去,发现边上有水冒出来。

“咕噜车有没有这个问题?”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急忙跑去查看,他们用手压一压,也学着我的样子把车子立起来,说:“咕噜车没有水。”

我把两种车放在一起,孩子们发现原来扭扭车的坐垫边上有条缝,下雨时水通过缝隙,流进底部的“小车厢”储存了起来。孩子坐上去时,水就被压出来了。而咕噜车没有缝隙。

教师的策略

孩子们发现了问题,由此生成了由“猜测、观察、比较、验证”一系列行动构成的探究活动。关于裤裆弄湿的原因,教师引导孩子去了解小车的内部构造,以科学的态度去探寻原因。

对爸爸妈妈说

出现“意外”有时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契机,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与探究欲望。“裤裆怎么会湿?”“都是擦干的车,差距怎么这么大?”抓住这些问题,我和孩子共同探究、寻找答案,引导孩子发现事物的多样性,观察各自不同的特征,最终以解决问题。

问题2:产生大量餐巾纸垃圾

我把一大堆濕掉的纸巾给孩子们看。

“哇,好多!”孩子们发出感叹。

“纸巾碰到水会怎么样?”我继续问。

“会吸水,纸巾会破掉。”孩子们回答。

“小车上的水很多,一张纸巾够不够?”

“不够,要用好多好多。”

“纸巾我们平时怎么用?”我继续追问。

“擦鼻涕,擦嘴巴,一点点水可以用纸巾擦。”纸巾离孩子的生活近,他们能说出很多。

“擦小车用什么更适合?”

“毛巾。”

教师的策略

教师把问题抛出来与孩子们讨论,引导孩子回顾自己的生活体验,明确餐巾纸的用处。让孩子在餐巾纸与毛巾的对比使用中,感受到毛巾可回收再利用,初步对环保有一定认知。

对爸爸妈妈说

我们提倡在“生活中学”。我们要让孩子在操作中发现纸巾和毛巾不同的用处,引导孩子要懂得选择,并围绕孩子的生活展开讨论,帮助孩子自主建构生活经验。

总结经验

讨论1:哪些地方需要擦

基于对上次的经验,我观察到有的孩子擦了车轮子,导致毛巾变黑。这次刚巧又是雨后晴天,围绕“怎么擦”,我们进行了讨论。

“上次,有的小朋友擦了车轮,毛巾变黑了。”

“轮子也要擦的,上面也有水。”辰辰说。

“轮子不用擦,又不会碰到的。”凡凡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我接着说:“骑车时轮子会滚起来,地上还很湿,擦好的轮子又变得怎么样?”

“又会湿的。”其他小朋友抢着说。

“大家认为哪些地方需要擦干净?”

“坐的地方、方向盘、裤子会碰到的地方。”孩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

对爸爸妈妈说

活动后及时帮助孩子从实践中梳理经验,有利于下一次操作。擦车隐藏了许多“巧做事”的秘密,孩子们讨论后得出了许多有益经验。

讨论2:擦好的毛巾放哪里

基于上次发现有孩子乱丢毛巾的现象,我们讨论了“毛巾去哪里”的问题。

“擦过的毛巾说,我已经弄脏了,还能不能回干净毛巾的家?”我以“毛巾”的口吻说。

孩子们都认为不能回去了。

“去哪里才好?有人把我丢在路上,我好难过。”我继续扮演“毛巾”。

“擦好的毛巾交给老师,到脸盆里去洗洗。”孩子们又想出很多主意。

“好的,我们准备一个大脸盆,擦过的毛巾先都放在一起。”我们达成了一致。

于是在第二次擦车时,干净毛巾与擦过的毛巾实现了分类放置。

对爸爸妈妈说

我以毛巾的口吻与孩子对话,特别适合小班孩子“泛灵性”的心理特点,他们会在情境中感受“毛巾的遭遇”。收拾毛巾是擦小车的最后环节,孩子们养成物归原处、爱惜使用的良好习惯。

学会擦车

之后,每当雨后玩车时,孩子们会先把扭扭车头朝下立起来,靠在围栏上沥干水。有的孩子从方向盘、坐垫到车尾部有序地擦拭;有的孩子擦好这辆车又去擦下一辆;有的车两个孩子一起擦,孩子们真是好样的!

对爸爸妈妈说

雨天户外玩具上容易积水。这些司空见惯的“水”以及被水淋湿的“物”,都能成为助推孩子学习与发展的“课程”。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自主体验、亲身实践的机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身边稍纵即逝的事物成为孩子们学习与发展的可贵资源。

猜你喜欢

坐垫餐巾纸纸巾
痔疮患者千万别用“中空坐垫”
痔疮患者千万别用“中空坐垫”
撕不烂的餐巾纸
纸巾山水画
一针一线的爱心
两包餐巾纸
特殊的赌约
纸巾康乃馨
我的名字叫“红”
完形填空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