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清朝的新军何以变为军阀
2019-11-27徐焰
徐焰
在近代中国,军队是导致政权更替的决定性因素。至清朝末年,八旗、绿营的战斗力已所剩无几,模仿日本军制所建成的36镇(师)新军成为清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在辛亥革命爆發前,清政府只建成20万新军,然而这支武装却成了终结自己统治的掘墓人。武昌起义之后,南方新军纷纷拥护革命党,袁世凯统领的北洋新军又乘机逼宫,统治中国270多年的爱新觉罗王朝终于从历史舞台谢幕。
清政府出现兵权旁落,始于湘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和1901年全国兴办新军后,清政府对兵权的掌控一步步被削弱。国库财政短缺,清政府只得让各省督抚自行筹款。在募兵制下,入伍者多是破产农民和城市失业者,“端谁的碗,服谁的管”的规则逐渐形成。袁世凯在天津小站成立7000人的新建陆军,逐步发展成“北洋六镇”的8万新军,其间营中每天开饭时官长都要大声问士兵:“你们端谁的碗,吃谁的饭?”士兵要集体回答:“我们是端袁宫保的碗,吃袁大帅的饭!”这种视直属官长为衣食父母的方式,恰恰是典型的“兵为将有”的军阀传统的体现。
自小站练兵后,袁世凯一直通过个人“知遇”关系网罗各级军官。军官的个人提升、扩大军队的“水涨”,就带来下级逐步升迁的“船高”。他又通过结拜“兄弟”、收门生义子、联姻和金钱收买的方式,同北洋军将领建立起密切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他们只知效忠“袁大帅”而无视朝廷。清廷看到袁世凯功高震主,在1907年以“足疾”之名夺其兵权,让他回河南老家。北洋官兵顿时群情激奋,害怕兵变的朝廷便不敢再进一步撤换军官。
1911年10月,南方的新军第八镇发起武昌起义,清政府命北洋军前往镇压,北洋军不为所动,清廷只得再让袁世凯出山统兵。结果此人两面讹诈,先让北洋军攻下汉口、汉阳,逼迫南方革命党人拥戴自己当总统。随后,袁世凯又以革命党要挟清廷,以“尊号不变”和提供供养费迫使其退位,于1912年2月窃取了中华民国总统之位。
中华民国成立后,各省新军自行扩充,编制达33个师和97个旅,兵力超过百万,其中北洋系军队约占其中一半。此时的袁世凯仅能在名义上号令天下,多数省份并不向中央缴税且自行养兵。1915年秋,袁世凯欲称帝,云南督军蔡锷发起护国军北伐,南方许多省份的军阀纷纷响应,此时在事实上已形成同北京政府对峙的局面。
1916年袁世凯病死后,北洋军内部分裂成皖系、直系和奉系。有些省份内部又有多派割据,仅四川一省就有十几派大小军阀,并且长期相互混战。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从1912年至1928年间一直是列强所承认的中国政府,却因各派系斗争导致总统、总理如走马灯般变换,共换了9次元首和47届内阁。下野的高官往往逃到天津、上海的外国租界当寓公,寻求列强支持准备东山再起。
近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军阀和豪绅实施割据的社会基础,如许多土豪劣绅也能自购武器组建看家护院的民团。20世纪初期,德国著名的毛瑟手枪(中国国内称“驳壳枪”)的最大客户就是中国,“有枪就是草头王”成了当时国内社会面貌的写照。
当年北方老百姓大都认为,在各军阀中最野蛮的是奉系。其头领张作霖经常向手下许诺攻下一城就允许“放假三天”,可任意奸淫掳掠。这个满身匪气的“安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声称:刘邦约法三章,我就一章,不听话就枪毙。
西南军阀滇、桂、湘三派及广东军阀各自拥兵割据,在名义上拥护广州政府的“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实际上只有给钱时才听号令。广东军阀陈炯明早年加入同盟会,在孙中山无力向他发饷时就投靠北洋军,并在1922年炮轰总统府试图谋害本党“总理”。孙中山感叹道,南北军阀实为“一丘之貉”。随后,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歌》的歌声中,铲除祸国殃民的南北军阀就成了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头号任务。
(据《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