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式教育:只打击没教育
2019-11-27张兰欣
张兰欣
湖南卫视2018年出了一档节目叫《少年说》,请学生们上台,对着台下的学生和老师说出平时不敢说的真心话。
有一位小女孩上台说,她有一个闺蜜是学校里叱咤风云的学霸,两人在生活里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然而,母亲却经常拿闺蜜与她做比较:“你看你的成绩这么差,为什么人家会跟你做朋友?”小女孩在台上直接控诉母亲:“我知道别人很厉害,但是自己也很努力,为什么你就看不到呢?每次成绩发下来,你就说,哇,别人数学好厉害,英语好厉害,什么都好厉害。为什么你总是要这样打击我?”
这种打击式教育方式,是不是很熟悉?老师、家长也叫这种教育方式为“激将法”,通过不断否定孩子、跟孩子谈条件,与别人家孩子比较,来试图激发孩子去努力学习。可是,打擊式教育,大多时候只有打击没有教育。
打击式教育会让孩子感觉自卑。童年早期(3~6岁)的孩子,正处于在依靠父母对他们认同的阶段,他们最在乎的是父母的感受和看法。如果爸爸妈妈都说别人做得好,自己做不到的时候,留给他们的只能是深深的自责和内疚,导致做事缺乏主动性,最后对什么事情也没有热情,不再主动。
也许,这些话只是家长随口说说:“你看,哥哥都能爬过去,你怎么就不行。”“你看,姐姐都能画出那么美丽的画,你怎么就不行。”可是在孩子的世界里,这种随意的比较,会让他们理解成对自己能力的否定,不利于他们建立自信心。
打击式教育会伤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当父母数落自己的孩子时,孩子内心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无能感,这种无能感会让他淹没在毫无价值的自我评价中。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主要在早年形成,如果幼年时期的孩子并未在和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互动中,得到充足的自我价值感,也就很难在成年时去完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样的小孩,只会感觉到比较之后的挫败和无价值,越是比较越是深深的恐惧,这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伤害。做父母的应少一些比较,多跟随自己孩子的成长步调,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需要,而不只是成绩。即使家长说出来的赞美词汇很匮乏,但因为家长有快乐情绪的感染,孩子也会感受到那份真实的赞美,也可以帮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孩子就会获得进步。此外,家长也应该少对孩子贴标签,因为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是独一无二且丰富多样的,家长要多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独特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