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年级教学案例
——《浮力》

2019-11-27郭跃丽

儿童大世界 2019年12期
关键词:测力计浮力液体

郭跃丽

(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大交镇续鲁村晋机学校,山西 运城 043600)

一、案例背景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科学探究又是比不可少的活动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全凭教师的一张嘴来说实验,而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说教”,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组织下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获取知识。在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时,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团结合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与设计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由“浮力”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两部分内容构成,教学的重点是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好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使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接收知识的机器,让学生从实验中去探讨,得出结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教学重点:认识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有一个很深的量筒,把一个乒乓球放进去,要求不能把量筒倒过来,请问谁有办法把乒乓球取出。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问题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要想取出乒乓球可以利用浮力知识,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出示图片:轮船、鸭子为什么能浮在水面呢?并举出浮力广泛存在的例子。

(二)讲授新课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并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一门课程。同样这节课也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设计一个用手向下压塑料块时越往下压越费力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有同学认为塑料块受浮力是因为它太轻了,而重的物体不受浮力,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在此基础上我让同学们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铁块的重力和在水中弹簧测力计对它的拉力进行比较,然后再对物体受力分析得出称重法测浮力的公式。

在讲解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让学生尽猜想浮力的大小跟浸没的深度(h)有关;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V浸)有关;浮力的大小还跟液体的密度(ρ液)等有关。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的结论。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以问题引领,以探究释疑,循序渐进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的理念切实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整节课气氛热烈和谐,经预设和未经预设而生成的动态资源都被有效地利用,学生充满了热情,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等方式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2.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节课应用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

3.不足之处:一是在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时个别学生动手能力差、还有个别学生没有参与其中;二是课堂是按照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开放程度不够,对于部分探究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来说缺乏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这节课的课容量大而且学生探究又浪费时间,以至于还有一个实验内容没有探究完变成了演示实验,仓促的小结了下。以后的课程中要合理安排时间,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测力计浮力液体
液体小“桥”
测力计量检测技术的新发展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层层叠叠的液体
神奇的浮力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