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2019-11-27旦增顿珠

读与写 2019年26期
关键词:价值观初中语文传统

旦增顿珠

(西藏山南市曲松县中学 西藏 曲松 856300)

1.发挥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情感教育功能的意义

1.1 丰富学生文学知识。在初中时期,课文内容包含了许多优秀的诗词歌赋和文言文,初中时期也正是积累文学知识的关键阶段,对文学、文言感性的阶段。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诗词歌赋文言文等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通过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学底蕴和道德修养。

1.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初中阶段正是孩子们思想观念的转折点,认定事物和明辨是非的思维都是非常不成熟的。也就是在初中阶段的孩子对价值观还没有全面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经过五千年的发展与传承,汇聚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其对初中生的身心教育来说是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引导作用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1.3 抵御外来文化冲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沉淀的精华,但在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的背景下,西方的许多不良价值观和思想涌入中国,对青少年的行为观念带来了负面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价值观和思想的影响从而走上崎岖的道路。在初中课程中渗入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抵御西方不良思潮的冲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更加关注国家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

2.发挥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情感教育功能的措施

2.1 明确语文学习目标。教学之前老师应该先展开教研小组讨论,然后再根据教研小组讨论的结果制定一个语文教学目标。教师要把传统文化作为指导目标,以目标为中心,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中,对学生展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

2.2 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设老师上课死板板地给学生们念名人故事和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那么会有多少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呢?因此在语文课上老师要尽量做到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可以把名人故事和唐诗宋词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讲给学生们听,把乏味的课堂调整为轻松愉快的课堂。培养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有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那么学生们自然而然就会自愿去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

2.3 营造班级和校园环境。环境不同人的性格兴趣爱好也会不同。设身处地地想,在一个吵杂的环境里,有多少人会不被外界环境影响呢?所以营造一个有书香气息传统文化气息的环境更能影响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学校可以在校园的展板上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大多数学生对奇闻趣事比较感兴趣,所以可以在展板上展示一些我国传统文化中名人的一些奇闻趣事和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学典故和文学常识。

2.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渗透的传统文化深度更能与初中语文教材契合。优秀的教师团队可以更有效地带领学生们。(1)学校要录用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老师,老师感兴趣才会把课堂气氛营造得更加有活力。假设连授课的老师都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那么学生们又会有多大兴趣呢?(2)加强录用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意识。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学习中并非一件易事,所以对录用的老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和语文联系在一起的意识。(3)学校重视对现有的师资人员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传统文化活动,鼓励教师多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在活动中教学,让学生和老师们在活动中更透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

2.5 开设传统文化活动。课余时间可以在学校举行关于传统文化活动。可以让老师和同学一起参加活动。各式各样的活动都可以举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意识到传统文化重要性。让老师同学们在传统文化活动中感受快乐,将自己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对传统文化充满热情与好奇。当然活动需要有奖励,否则就会使许多人没有动力去参加活动或者参加了活动对活动不抱有热情与好奇,那么没有充满好奇与热情的活动都是无意义的,等同于虚设。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沉淀下来的精髓,将这种不朽的历史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到传统文化艺术。作为学生,应该充分去了解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作为本身的兴趣之一,并且好好培养这一兴趣爱好,更应该维护国家的安全不能让外来文化冲击我国传统文化。作为教师,本身应该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授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给学生们,应该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通过在活动中的亲身经历来教会学生关于传统文化,通过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育人功能,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价值观初中语文传统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我的价值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