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创新思考
2019-11-27崔艳明
崔艳明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新建学校 辽宁 盘锦 124200)
数学作业不应该是单一枯燥的写写算算,而应是充满趣味的多元复合体。教师要借助布置的作业,去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生完成作业同样是一种经历,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提升人生意义的经历,是一种积累大量愉快而幸福的学习过程的见证。因此布置作业要需要在精心设计、多样化方面下功夫。
1.设计生活化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只有兴趣,才有动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根据教材的要求,在设计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实际以及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生活性的数学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做”变成“爱做”,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在设计“小数加减法”题目时,我让学生自己去购物,自己去交钱、找钱。这样使原来枯燥、乏味的计算现象,变成具有趣味的游戏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会小数的计算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性,通过营造轻松活跃的气氛,为学生学习效率或者是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在课堂上通过引入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切实的感受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设计操作性的作业,开阔学生的思维
操作性作业是指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如试验、测量、制作等),根据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现象、实物、数据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作业。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灵感,能调动各种感官配合工作,有效地刺激大脑眼层,使大脑处于一种高度的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学活知识。
我们应经常布置操作性的作业,让小朋友们动动手,动动脑,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后,我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找出这些图形并动手摆一摆、拼一拼,拼出你喜欢的图形,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你拼的是什么?你用了几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然后互相欣赏。学生有的拼了一只鸡,有的拼了一只蝴蝶,还有的拼了一张脸,真是丰富多彩。这样的作业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操作性作业还要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灵活合理地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作业。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比例尺之后,让学生在学校与家之间走走看看,通过步测的方法,确定不同区间的距离,然后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绘制出学校与家之间的简易地图。设计这样的家庭作业既贴进学生的生活,学生在作业计、搜集信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3.分层次布置作业,调动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中,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但从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来看,优秀的学生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作业,并觉得是一件极为容易完成的学习任务。学困生却经常拖欠老师的作业,应该说他们不是不想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他们没有能力完成。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与兴趣。这些都说明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由于受思维速度、智力因素等诸方面的影响,学习数学,解答数学习题的能力是不同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的基本理念中首先就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布置数学作业时,不能按同一要求、标准来布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布置有层次性的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
一般来讲,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其掌握了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强的作业,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进一步发展其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提升其数学品质,增强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也要适当穿插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使其也能有所提高。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应布置基础性的知识,让其经常体会作业成功的喜悦,建立能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总之,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把数学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原理与实际操作中学数学,通过实际操作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使每一个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做数学作业,在数学作业这个乐园中全面发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