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策略

2019-11-27王庆广

读与写 2019年36期
关键词:篮球教学活动师生

王庆广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赵屯乡中心小学 辽宁 瓦房店 116300)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营造出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对体育精神和体育知识的理解。但目前的小学体育师生互动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调动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学生的体育热情,导致学生无法熟练地掌握体育技能。因此,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1.小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首先,许多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了解的不够,制定的教学活动无法调动起学生的互动热情,降低了小学体育师生互动的效果。其次,师生互动需要在适宜的教学氛围下进行,以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为主要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形成了一言堂的教学状态,教师为学生讲解和演示体育动作,学生机械、被动的模仿,师生没有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学生无法根据教师的思路投入体育活动中,阻碍了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最后,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开展师生互动的基础,但有些体育教师忽视了课堂秩序的维持,学生存在说小话、互相打闹的问题,无法投入到与教师的互动中。

2.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的策略

2.1 转换师生角色,拉近师生距离。由于小学体育教学对新课改认识的不全面,仍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看中教学结果的好坏,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也没有激发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师生互动的效率。体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拉进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转换师生角色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主动与教师交流互动。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开展篮球比赛,选出几个学生担任小裁判,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对篮球项目的了解,熟悉篮球的体育规则,增强学生对篮球技能和篮球知识的理解,避免了体育事故的发生,也能加强师生的互动,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体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

2.2 结合学生兴趣,开展师生活动。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和态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些学生天生有强烈的体育兴趣,喜欢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有较强的体育基础,但有些学生明显对体育不感兴趣,体育学习和运动能力较差,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体育能力存在的差异,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体育活动,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例如在不同方向的跳跃教学中,教师可以展开梅花桩的游戏,让学生体验双脚蹬地向前跳动的动作要领,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教师也能了解到学生的体育基础和学习状态,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体育动作,从而加强师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互动。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考虑到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需求。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模仿自己的体育动作,没有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发表意见、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了解不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多听取学生对体育的看法和需求,将学生的意见加入到教学中。例如在迎面接力跑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大致介绍教学内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接力跑的认识,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师生互动对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2.3 优化教学评价,激发体育热情。教学评价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展师生互动的有效方式之一,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表现心理,非常重视教师和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会评价学生最终的体育成绩或者省略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活动,没有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降低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评价开展师生互动。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可以点评学生脚内侧踢球的动作,表扬动作标准、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鼓励学习效果不高的学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为之后的体育教学提供准确的依据。教学评价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还能调动起学生的体育热情,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师生互动能够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活力和激情,而且不同的互动活动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体育项目,深化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转换师生角色,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教学活动,利用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兴趣,以此来增强小学体育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篮球教学活动师生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快乐篮球进山乡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