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初探
2019-11-27王晓明
王晓明
(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小学教育集团银苑校区,浙江 义乌 322000)
自小学道德与法治开课以来,“德”与“法”的矛盾就一直困扰着教师,近年来,一直存在着合理但未必合情、合情未必守法的事件,不仅使社会各界人士讨论不休,也给教师出了一个难题;且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溺爱孩子,不注重孩子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的纠正,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冲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时候,道德与法治课本出现与现实生活相矛盾的地方,教师无从着手,造成学生对现实的怀疑或者对课本的误解,不利于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这些都影响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呢?
一、加强道德培养,形成规则意识
道德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底线,加强小学生的道德培养,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道德会约束学生去守规则,而不守规则的学生,心中的道德观念是不强的,否则他不会轻易地破坏规则,故而加强道德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规则意识。道德是思想上的规则,是人最基本的规则;规则是道德的外像,是显性的道德。道德和规则相辅相承,道德约束规则,规则依赖道德的支持。教师要加强平时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加强道德培养,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经历并不丰富,有时候体会不到事情中包含的情感,也无法理解具体事件中的法理,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其中的情感,了解其中的法理。如可以采用体验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人物,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理;也可以采用参观式的教学方法或带领学生亲临现场,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法理,然后让学生分组辩论,通过辩论突出情与理的冲突。教师不必让学生必须在德与理中选其一,可以采用折中的办法求同存异,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道德做出决定。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形成换位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思想斗争中规范自己的道德认知。
三、加强家校沟通
加强家校沟通,达成一致的意见,家长配合教师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教师可以用打电话、微信、家坊的方式来促进家校之间的良性沟通,并与家长形成道德认同,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家长能接受的促使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小任务给学生,家长和老师共同监督,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承,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家长要关心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同时多注意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以便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道德与法治课堂
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最新时政,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促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拓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时事新闻,让学生展开讨论;也可以展示一些关于道德修养的事件、图画、录音等,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我的热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总结
总而言之,要想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需要家长、教师、学生的三方配合,教师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规则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体验式课堂、参与式课堂、亲临现场等,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情与理的矛盾与冲突,并从中找出既不违背道德,也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加强家校沟通,良好的家校沟通,有助于家校双方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并能从充分的反馈中,找到改善学生行为习惯、思想道德的方法;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能使课内课外的信息相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能让学生大量接触社会阅历和情感态度,有助于学生对具体案例中道德与法治的评判,而且加大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动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小学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社会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