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静乡村的山水雅意(外一篇)
2019-11-27刘小雷
刘小雷
10月下旬的一天,我们去往花桥村所在的长坝镇,到了镇上已是黄昏时分了。淡烟暮霭,遮不住一路满山的红叶,镇上客栈的房间里,阴冷潮湿的空气似乎能攥出水来。站在窗边,可以遥遥看到花桥一隅的红灯笼,散发着暖暖的光晕。
翌日清晨,从长坝镇出发,沿着白望公路向西行走不足千米,便到了美丽的花桥村。一幅田园山水画直扑眼帘——近处是绿茵茵的山、清粼粼的水;远处,山在云雾里显露出浓浓淡淡、虚虚实实、若有若无的羞涩。长坝河静静地抒发纯净而幽深的情怀,恬静中透出一缕雅致。
长坝河从花桥村中宛然流过,犹如母亲张开的臂膀把花桥村搂在怀里。
河两岸绿树成行,苇草轻摇,沿着河岸旧磨盘铺就的小径逆水而上,不由得想到“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诗韵。
这里树木茂密,落英缤纷,芳草萋萋,除了流水声,“万籁此俱寂”,仿佛一切生物都在静静地聆听,用平和的心体验一份幽远。村边山林在静寂中勃发着生机,绚丽多姿的各种野花,散发着松远散淡的清香。
在长坝河上有一座全长28米的铁索桥,桥很旧,建于20世纪80年代,但当地人却巧妙地装扮了它,在桥的护栏上,披拂着一拢一拢的花卉,它便有了浪漫和抒情的意味。
站在桥上眺望花桥村,传统与现代完美地衔接和交融在一起,将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多姿多彩。桥对岸,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传统康北民居掩映在绿树之中,别有一番风情。而在村庄的外缘,则是造型古朴典雅的游客接待中心和乡村宾馆,还有时尚休闲的汽车露营地和房车营地。但我们还是决定先去看一棵树,那棵树隐藏着茶马古道的秘密。
那棵千年的七叶菩提树,就生长在花桥村背面土石高坎上,它的直径约2米,树冠约160平方米。“樛枝平地虬龙走,高干半空风雨寒”,仰视这经历千年风霜的古树,古拙遒劲的枝条萌动着一簇簇新翠的叶尖,给人一份生命不息、生机勃勃的感动。
它真像一把深绿的大伞撑在那里,招徕许多过路游客,一饱眼福,并且交流彼此灵魂深处的秘密。村中的杨天禧老人告诉我,从400多年前的明朝起,菩提树下就居住着从四川迁来的一户人家。这棵菩提树从正面看,是完整的一棵树。而从背面看,只是皮,空心。菩提树,是深具佛教色彩的树。旧译“荜钵罗树”,也译成“觉树”“道树”。据花桥村的传说,很久以前有游脚僧人在此树下顿悟之后,该树就“心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也寓意着人生一半是苦,一半是甜;一半是水,一半是火;一半是披荆斩棘,一半是急流勇退。
杨天禧指着菩提树的主干说,它之所以变成今天的空壳模样,是因为300多年前的一场暴雨。那是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菩提树为了护住树下居住的几家人,不幸遭遇特大暴风雨的抽打,五雷轰顶,刀光电火抽空了菩提树的主干,折伤了它的枝叶,它遍体鳞伤,伤痕累累。那场暴风雨过后,杨天禧的祖上对菩提树根进行了填土施肥,精心养护,它竟然神奇般活了下来,至今依旧枝繁叶茂,果实飘香,荫护着整个村庄。
单是“茶马古道上知名驿站”这一条理由,就足以让人们去花桥。“山涧铃响马帮来,马放南山炊烟起”,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从窑坪起步,过大南峪(古兰皋镇)、大山岔 (古散关)、翻越险峻的乔家山到关沟门后,经寺台、大堡、巩集,过菜籽垭、长坝、到望关岔路口那棵千年菩提树下,清悠的驼铃和“嘚嘚”的马蹄声,悠悠荡荡,不知回响了多少年。
历史的喧闹,都已随着茶马古道的沉寂而远去,慢慢地,花桥村成了康县长坝镇的一个贫困村,出了名的“穷沟沟”“烂泥沟”,谁知道只用了五年时间,花桥却又一次吐露了绝世的芳华。
中午,走进村中的乡村客栈、农家乐,白墙黛瓦的院落里青石铺地,院中还栽着姿容甚佳的美树和鲜花,秋阳和煦,几张露天饭桌上的饭菜,带着山野的清香调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的胃口……
一位来花桥拍秋景的陕西汉中摄影家和我闲谈,他说已经住了一周,仍然舍不得走,谈及对花桥的印象,他这样形容:“它的山山水水带给人惊艳,它的淳朴民风为人称赞,它的故事都是美丽传说。”
花桥村党支部书记田仲虎接受我采访时,谈到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他认为这中间彰显的恰恰是乡村所特有的田园价值,2012年起,花桥村开始了风貌改造,秉承怎样的生态理念?便是这朗朗上口的“不砍一棵树、不埋一眼泉、不毁一株草、不挪一颗石”,落到实处,便是通过借助绿水生态,深挖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复活”了乡情乡愁,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
让我们记住花桥村美丽蝶变的几个重要节点:
2012年,花桥村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彻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的目标。
2013年2月8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地震灾后旧址上重建的花桥村视察,了解建房费用和政府补贴落实情况,还与村民们一起热热闹闹吃了晚饭。
2014年,花桥村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发展,政府出资征地,并且请来专业人员根据花桥村已有格局,进行合理规划。
随后,花桥村被迅速规划为两个区域,农家乐及引进公司集中在一起,组成旅游区,即中心地区,其余的村民搬迁至边缘地区,豢养家畜的村民则住在山脚边,一方面是为了村子的整洁干净,另一方面也是方便家畜的畜养。
2015年,花桥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016年12月30日,花桥村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连续摘得“2016中国最美村镇”“2017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的桂冠,更是让花桥名闻全国。
以前的花桥村主要以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核桃产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村民经济收入局限性很大,属于典型的贫困村。因此,外出打工是农民的主要出路。然而随着家乡建设的变化,尤其是各种政策的支持,“外出打工的人员基本都已经回来了”,田支书对此颇感自豪。
2014年,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政府也在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并且提出每一户农家乐店主都会得到五万元补助。
漫步花桥村,细细品鉴,无论是村落名称、景观设计,还是人居的空间布局和建筑装饰,无不体现出“诗意栖居”的情怀追求。
现代化游客中心、房车和露营地出现在花桥,田仲虎觉得一点不突兀,他说它们不仅给外地游客提供了便利,实际上当地村民也非常欢迎,因为重构乡村文化不是要守住落后,而是要实现乡村文化与现代性的融合,在文化上寻根认祖的同时,使乡村的文化意象获得现代性的表达,进而可以从中深掘出乡村旅游的致富产业。
在花桥,你可以无所顾忌地漫游或者静坐,披着阳光的温度,喝茶赏园景,或是读书、写字、发呆,用各种任性的方式消磨时光……
花桥这种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表现出的时代之美,是花桥村依托生态资源得以发展所唱出的幸福歌谣。花桥意象无疑向世人提供了这样的乡村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