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类招生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分流问题研究

2019-11-27彭志毅杨芳睿汪晓颜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23期
关键词:公共事业医科大学分流

彭志毅,杨芳睿,汪晓颜,陈 丹,冯 毅

(遵义医科大学管理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大类招生指的是高校将相同、相近学科门类,同院系或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先进行1~2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再根据学校相关要求以及培养标准进行专业大类范围内分流。“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相近专业的简单合并,降低学生选择专业时的盲目性,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专业选择的自主性,平衡热门学科与冷门学科之间的关系,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可能[1]。目前,该模式正逐渐被我国高校所采用。

分析遵义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试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等具有较大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优化培养模式。

1 对象和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向遵义医科大学管理学院2015—2017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发放自填式问卷250份,回收221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有效回收率85.20%。针对遵义医科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书记、各教研室负责人、学院教学秘书、专职辅导员、公共管理类班级各年级班主任,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方法,事先设置一个访谈提纲对其进行访谈。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调查样本的一般资料

共调查遵义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学生213人,其中2015级55人(已分流)、2016级73人(已分流)、2017级85人(未分流),分别占25.82%、34.27%、39.91%;男生78人、女生135人,分别占36.52%、63.38%;公共管理类专业85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82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服务管理方向)24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健康管理方向)9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区管理方向)18人,分别占39.91%、38.50%、11.26%、4.23%、8.45%。

2.2 学生最想选择的专业方向

根据《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类分流方案》,遵义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分流为4个方向。关于调查对象最想选择的专业方向,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人最多,占62.91%,选择医疗服务管理方向、健康管理方向、社区管理方向的人数差不多,见表1。

表1 学生最想选择的专业方向

2.3 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动机

在此次调查中,针对遵义医科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和2016级已经分流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选择动机调查。此调查选项为多选。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个人兴趣与爱好”“考研、就业前景较好”“父母、老师、朋友的意见”“比较容易完成学业”4个选项的学生人数差不多,见表2。

表2 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动机

2.4 学生对专业方向的满意度

在此次调查中,针对已经进行专业分流的2015级55名学生进行专业方向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方向的满意情况为一般,见表3。

表3 学生对专业方向的满意情况

2.5 学生对专业分流考核指标的认同情况

根据遵义医科大学关于印发《遵义医科大学大类招生专业培养与分录办法(试行)》的通知,了解到遵义医科大学专业分流考核指标分为4类:专业容量、学术特长、学生志愿、专业发展情况,此次调查将其划分为一类指标。对遵义医科大学管理学院领导及教师进行访谈发现,专业分流考核指标还有3项,分别为兴趣、成绩、兴趣+成绩,此次调查将其划分为二类指标。就专业分流考核指标,对遵义医科大学管理学院2015—2017级3个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一类指标中学生对学生志愿与专业发展情况这两项的认同度较高,见表4。

表4 学生对专业分流考核指标的认同情况(n=213)

3 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选择专业方向时“一边倒”“随大流”现象严重

关于学生最想选择的专业方向,调查发现,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医疗服务管理方向、健康管理方向与社区管理方向的选择人数分别为134人、34人、23人、22人,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62.91%、15.96%、10.80%及10.33%。对调查结果与访谈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受教育资源限制,热门专业方向难免出现“供不应求”现象,而这势必导致一部分学生选不到自己心仪的专业,进而导致其后期学习动力降低[2]。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为遵义医科大学管理学院老牌专业,选择人数较多,其余3个专业方向是新增设的,选择人数较少,在2016级,由于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方向)选择人数过少,甚至没有开设健康管理这一方向。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了选择专业方向时“一边倒”和“随大流”情况的严重性。

3.2 学生与学校关于专业分流时间的分歧较大

根据《遵义医科大学大类招生专业培养与分流暂行办法》,遵义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在第三学期(11—12月)组织学生进行专业预选,正式实行专业分流的时间为第四学期。但调查结果显示,有75.12%的学生认为实行专业分流最佳的时间应该为第二学期或者第三学期,仅有20.19%的学生看法与学校一致。对遵义医科大学管理学院领导进行访谈发现,专业分流时间定为第四学期,主要是校方考虑到学生通过前3个学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及思考,对本专业有一定的认识,能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对认为专业分流最佳时间为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的学生进行访谈发现,专业分流时间定在第四学期,会导致学生后期专业课程学习压力大,加之前期专业课程较少,基础通识课程过多,会导致学生对专业感到迷茫,专业学习欲望降低。学生与学校关于专业分流时间的分歧较大,这对以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会有影响。

3.3 学生与学校对专业分流考核指标的看法不同

根据调查结果,一类指标中学生认同度最高的是学生志愿,为39.91%;二类指标中学生认同度最高的是兴趣+成绩,为74.18%。根据学校文件,学院根据专业容量及专业发展情况等指标,设定各专业方向人数。根据对学院领导及教师的访谈结果及查阅文件得知,遵义医科大学管理学院采取的是专业填报人数少于专业人数按第一志愿直接录取,若多于专业人数则按大一综合成绩排名由高到低的顺序录取这一制度。成绩为首先考虑的因素,这与学生对专业分流考核指标应为兴趣+成绩的看法不同。

3.4 学生对专业分流培养目标的认识差异较大

在国家人才发展战略中,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分为专业型人才、学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职能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6类。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后的培养目标认识差异较大,认同度最高的是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占调查总人数的62.91%,而认为注重培养管理型人才的学生仅占调查总人数的17.84%。

3.5 新兴专业方向生存空间狭小

结合访谈数据对遵义医科大学管理学院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遵义医科大学管理学院2016级并未开设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方向)这一方向,原因为2016级学生选择该专业方向人数过少,未满足开设条件。学生对该方向的就业及发展前景评价较低,这与学校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设定的培养目标不符。反映在老牌强势专业的影响下,学生对新兴专业的认识不够全面,新兴专业生存及发展空间较小。

4 建议

4.1 专业分流前加强知识普及

学生对社会发展趋势及自身发展诉求认识不够透彻,且对各专业分流方向了解不够,致使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盲目、跟风现象严重。建议在新生入校初期,除了通识课程外,还应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程,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及对专业的认同度。在专业分流前,应开展相关专业分流方向的知识普及,从专业就业前景、覆盖学科范围及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普及与引导,使学生对各专业方向的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从而在选择专业方向时能将其与自身条件相结合,避免学生选择专业方向时的盲目性、被动性及迷茫感,减少“随大流”与“一边倒”现象发生,同时避免调剂现象出现,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4.2 专业分流时间与考核指标的制定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设置专业分流时间时,应综合考虑基础课程数量、师资力量、专业容量、专业发展情况等方面,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招生质量等,合理设置选修课、公共基础课及专业课,使得专业课程分布合理,不在后期堆积,适当减轻学生专业分流后的学习压力与教师教学压力。

专业分流考核指标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充分考虑内容的科学性及实施的有效性,实现专业分流考核指标的科学化、现代化及多样化。对学生兴趣、学校意愿、家长意见、专业容量及就业形势等进行分析,制定“兴趣为主,成绩为辅,综合考虑教学因素”的专业分流考核指标。对学生的考核包括通识基础课程考核、学习情况考核、专业基础导学课程考核3个方面,各方面所占总成绩比重不同,但以专业基础导学课程考核为主。专业基础导学课程考核设置在专业分流前,此时学生对各专业方向有一定了解,明白自己的学习优势及学习兴趣,能合理与科学地判断出自己该选择哪个专业方向继续学习。

4.3 平衡冷热专业方向的师资力量与资源

“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模式下,老牌专业方向与新兴专业方向、热门专业方向与冷门专业方向的师资力量与资源存在差异。老牌专业方向和热门专业方向经过长期发展,学生对该专业就业前景及专业发展方向认同度较高,故选择人数过多,再加上对其他新兴专业方向的不了解和对当下社会发展趋势的迷茫,使得新兴专业方向选择人数过少[3]。这些因素导致各专业方向师资力量及资源分布极为不平衡。长此以往新兴专业方向生存空间必然受到挤压乃至消失。学校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向学生阐明各专业方向设置的意义及其发展方向与就业形势,做好专业方向知识普及,平衡冷热专业方向之间的师资力量和资源,避免新兴专业方向“胎死腹中”与“营养不良”现象出现[4]。

4.4 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身所具备的专业技能的复合性、专业内容的广泛性以及专业培养的时效性等学科特点,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动态发展型、多维培养型模式转变。在专业分流的基础上,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专业技能出众、理论基础扎实、政治素质高的高素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5]。

猜你喜欢

公共事业医科大学分流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1期英文目次
关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及问题探究
大渗水隧道清污分流排水及泥浆处理施工技术研究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模式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的方法初探
长江河口南北槽分流口工程及瑞丰沙地形变化对分流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