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落实劳动育人应畅通“六个渠道”

2019-11-27李敏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

教书育人 2019年24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大学生

李敏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最新论述,进一步传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深刻丰富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对于完善学校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 劳动教育的内涵及作用

劳动的含义是人们运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劳动在人类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通过某个具体的体力活动达到教育目的的行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指体力劳动教育,也包括脑力劳动教育;既有物质生产劳动教育,也有精神生产劳动教育;既有诚实劳动交育,又有创造性劳动教育,它内涵丰富,不可一概而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就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五育并举,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这也是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内在联系,不能将劳动教育孤立起来。加强高校劳动教育,需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时代意蕴,从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积极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品德、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技能等方面着手,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第一,当前大学生属于00 后,他们思想活跃、思维超前、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快,容易受到各类不同思潮的影响,他们逐渐走向成熟但又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形成并逐渐定型的时期。劳动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性的面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良风气和现象,深刻理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正确的劳动技能,历练劳动能力,形成优秀的品德修养,培育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对于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劳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劳动教育是联系专业课教学与实践锻炼的重要纽带,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可以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达到掌握一技之长的培养目标,同时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领悟专业知识。

第四,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是启迪学生创造能力的源泉,通过各类社会实践、创业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提升创造能力。

二 目前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和弱化

第一,一直以来,整个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讨论和实施更多地集中在中小学阶段,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关注明显不足。大学生作为直接面向劳动、直接对接职业的劳动后备军,比中小学生更迫切的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主要是以体验、认识为主,高校劳动教育不仅是要让大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理”,高校劳动教育必须要通盘考虑,但是在现行教育背景下,重智育轻德育、美育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劳动教育空白面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被边缘化和弱化的倾向。

第二,在高校专业课程设计上,大部分高校均未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同时也没有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课教学中也缺少劳动教育的渗透。即使有些高校设置了劳动教育课,也仍然停留在理论教学表面化和形式化的劳动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劳动教育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也降低了大学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并未形成融会贯通。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精神教育、劳动习惯养成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教育、劳动法律法规教育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教育,这些方面的教育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相互融合和渗透的,只有五育并举,形成合力,才能推进劳动育人工作的推进和实施。

第四,劳动教育存在边缘化、片面化、分离化的现象,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分别是单打独斗,并未形成育人合力。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我们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打破学校、社会、家庭界限,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网络,共同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的劳动育人环境。

(二)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素养相对缺乏,劳动情怀相对缺失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生活越来越方便和快捷,但同时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们,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们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贪图安逸、好逸恶劳的思想观念在一部分学生的头脑中占了主流。现在的大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问题很突出。由于传统文化中消极片面劳动观念以及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由于当前大学生大多数是00 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有加,不忍心让子女接受各种锻炼,造成部分大学生劳动技能欠缺;由于社会对脑力劳动工作的推崇程度高于体力劳动工作等多种原因,使得部分大学生崇尚安逸享乐,渴望一夜暴富;部分学生不愿意劳动,不会劳动,不打扫宿舍卫生,甚至花钱雇人洗衣服;部分学生不去食堂打饭,叫外卖成为常态;部分学生不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不爱护公物,浪费水电粮食.......虽然这些现象不是主流,但依然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存在劳动观念淡薄,劳动能力欠缺,缺乏艰苦奋斗、创业创新的能力。

(三)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受到冲击

首先,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体力劳动的岗位会被机器操作所代替,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让大学生误认为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劳动和劳动教育了,但事实上,创造性劳动是机器所代替不了的,劳动教育的功能也是人工智能所无法替代的;其次,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主要面对群体是00 后大学生,他们伴随互联网长大,对劳动的认识更是与80后90 后不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必须直面00 后大学生特点,更新教育形式,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三 高校落实劳动育人应畅通“六个渠道”

(一)坚持劳动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

其一,加强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加大学校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并制定学校层面的关于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相关制度和文件,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的途径;其二,加强劳动思想观念的教育,充分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要渠道,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阐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史观、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学习,学习各行各业劳动模范的优秀事迹和先进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筑劳劳动育人的思想基石;其三,定期开展专题会议,研究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整体推进情况,及时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以劳动教育筑牢立德树人的基石;其四,将劳动育人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学生处、教务处合力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将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情况纳入评优评先指标中,并定期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建立劳动教育考核体系,确保劳动教育成效,防止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其五,将劳动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军训管理、毕业生离校教育等教育活动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间节点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劳动,深刻认识劳动的意义,端正劳动态度,努力克服自理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劳动意识淡薄,心理成熟能力差的缺点。

(二)坚持劳动育人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

其一,学校要加大对劳动育人的重视程度,要出台劳动育人的实施办法并完善相关制度,把劳动育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统筹校内各部门资源,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劳动育人因素,开足实践课程,保证实践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百分之多少,将劳动教育落实到教学设计和课程安排上;其二,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课技术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为目的,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训等探究性劳动教育,有条件的学院和专业可以开设专业实践劳动课程,并计入专业课学分中,分散或集中安排专业劳动,鼓励学生在勤奋劳动和学习中养成认真敬业、自信自律的良好素质;其三,目前,研究劳动的各个学科分散在不同学科门类下,导致高校很难有一个集中的培养劳动人才的学科平台,大力加强劳动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加强劳动学科的建设是推动劳动育人的基础性工作;其四,大力推动以劳动育人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目标,完善课程设计,梳理各类专业课中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元素,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课元素有机融合;其五,将劳动教育与职业精神教育相结合。专业技术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显现其价值,没有辛勤劳动的付出,就不可能收获职业技能,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执着的职业钻研精神,在职业道路上进行探索。

(三)坚持劳动育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可以赋予大学生广阔的劳动空间,是学生展示自我能力和挖掘创新精神的舞台。在推动劳动育人的过程中,应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学校、企业等各类资源,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其一,依托社区和校团委志愿者团,建立劳动教育基地,以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目的,做好各类社会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其二,依托校友会、校基金会,充分发挥校友企业的作用,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拓宽劳动育人的社会实践途径,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见习、实习中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培养职业兴趣,明确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塑造岗位需要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其三,依托学校教务处和校团委科技协会,做好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和自主创业活动,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创业的艰难,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涵养劳动情怀;其四,依托校院两级各类社团,将劳动实践融入各类社团活动中,在培养学生社团工作能力、团体协作能力中强化劳动育人。

(四)坚持劳动育人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高校进行劳动教育,就要与学生的日常管理相结合,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其一,坚持劳动育人与学校资助工作相结合。做好校内勤工助学、研究生助教助管助研的管理工作,增加岗位设置,给更多的学生有勤工助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劳动中达到育人效果并且实现劳有所得;其二,充分发挥后勤集团宿舍管理中心的作用,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为目的,做好宿舍、教室卫生清洁等学生生活劳动教育,结合五星文明宿舍评选活动,将生活劳动教育与评优评先相挂钩;其三,划分校园卫生区域,组织学生参与到校园卫生维护、绿化美化等工作,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到美好校园环境的来之不易和劳动者的辛苦,学会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其四,充分发挥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的作用,引导学生在食堂义务帮厨、就餐完主动收拾碗筷,维护就餐环境,从细节入手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品德;其五,建立学生劳动教育综合考评体系,结合学生综合测评进行考核,把学生日常参与劳动的情况作为学生日常表现的重要考核内容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五)坚持劳动育人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

其一,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题团日、党日活动和主题班会活动,将劳动教育常态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精神,通过举办讲座、论坛、开展慰问劳动者等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其二,利用校园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宣传不同类型的学生奋斗的励志故事和感人事迹,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其三,模范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聆听模范故事,近距离地感受榜样的力量,观摩精湛匠艺、分享工匠情怀,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好品质,形成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好作风。

(六)坚持劳动育人与健全劳动教育保障制度相结合

其一,健全劳动教育保障制度,从国家、学校、家庭三方面明确责任、达成共识、通力合作;其二,做好学生劳动法律教育,开设相关法律课程,指导学生学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职业教育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国家的法律法规,引导学生学会在劳动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其三,做好学生劳动伦理学教育,开设劳动伦理学选修课,对学生在劳动活动、劳动过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其四,做好学生劳动安全教育,适度合理的安排生活劳动、家务劳动、专业课实习、社会实践、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习惯和,确保劳动的安全和质量。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