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2019-11-27刘小其
刘小其
(江苏省睢宁县梁集镇中心小学,江苏 徐州221245)
小学的数学概念是非常基础性的知识,它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关键性条件,学好数学的基本概念是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就比如说是高楼大厦的地基,同时有好的概念基础才能形成较好的空间概念,良好点的概念基础也是学生提升数学素养的必经之路,比如说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基本知识概念的依托,因而概念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教师要重视概念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场景中,教师对于概念的教学往往只是给出学生相应的理论,然后通过练习进行强化,这就导致学生不理解概念的含义,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练习时可能还需要翻书查找概念、公式,然后教师讲解错题时再把概念读一遍,最终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概念的含义,使得学习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失去了数学的本源——理解。
小学的数学概念包括数的定义、运算式的含义、计量数之间的关系、几何物质的相关理论、比例关系的阐述,方程式的基础理论以及一些数学常用的能力,这些概念一般是较为抽象、复杂的定理或者知识点,然而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以形象感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来说非常的难以消化,因而教师就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从而使得学生提高相应的数学知识,增进与数学之间的亲密情感。对此笔者认为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善于利用直观教学
概念教学包括概念的引入、学生理解概念、从而学会运用概念,因而首先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一些好的教学背景进行教学的引入,其中最为有效直观的教学方法就是合理的利用直观教学,包括直观的教具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熟知的实物,直观教学使得学生可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概念、定理,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重新整合联系建立起新的数学概念。比如说在学习平均数概念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直观教学环节。
教师:同学们,你们现在每一个小组都有8颗糖,那么你们自己动手和同桌分一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发?然后比较以下哪种分发最好呢?
学生:两两一组动手分糖,
学生回答:老师我们总共分了种,包括(8,0)、(7,1)、(6,2)、(5,3)、(4,4)等。
教师:你们有没有发现哪一组的分发更加的公平呀,为什么?
学生:最后一种最合理,因为我们两个拿到的糖是一样多的。
教师:因而我们就把这一种现象叫做平均分,4就是8的平均数,接着教师在讲解平均数的具体含义。
在这里教师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借助学生的动作思维从而形成平均数的表象,这样的直观教学更加利于概念的建立,而且减少了传统教学的枯燥的弊端。
二、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概念的理解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本质属性和现实中的数学关系建立起联系的过程,也是概念学习的中心过程,为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这些概念的本质内容首先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因为有些概念是有几个关键的词组组成,而且这些关键词能够精准的表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因而老师的第一手工作就是帮助学生拎出这些词组,让学生抓住本质不放手,从而更容易去理解相关的概念。就比如说上文提到的平均数的概念,教师就得让学生先理解什么是平均分从而建立了平均的思维,再结合已有的知识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弄懂这些专业术语的实际意义。
比如说在分析下列概念的含义时要对其中的关键词加以解释,在学习单位化成“1”应用题时,帮助学生理解“1”表示的含义时什么,而且这里面的“1”只是主观的认知,同时帮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平均分配的含义,以及某个成分所占的份数是什么意思只有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概念才能更好的理解题目中的含义。
三、自举实例运用概念
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学会应用概念,也就是我们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最好能够让学生练习实际的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性,而这其中教师们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自举实例,从而强化概念的学习。在举例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进一步认识概念的过程,通过自举实例,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理解在实际案列中运用到了概念的那一部分内容从而使得学生提高判断、推导、作图等能力。
比如说在学习三角形认识时可以设置如下认知场景。
教师:PPT展示或者实物展示一些三个角的物质,比如说红领巾、三角尺等等,请学生们观察有什么特点?
学生:都有三个角,而且都是闭合的图形
教师:引出三角形概念,请问同学们能不能举出生活中其他三角形的物质?
学生:根据三角形概念举例,从而强化概念的理解。
教师:那同学们有没有想一想为什么有的建筑物要造成三角形的?
学生:讨论,总结三角形的性质。
总结:总之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构建起概念表象,其次解释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最后说明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得学生学会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