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2019-11-27吴晓阳
吴晓阳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第十五小学,浙江 乐清 325619)
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指出:“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可见,语言文字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还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我们正是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来学习文化、传承文明的。从这个角度说,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如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让语文学习变得“绿色”“低碳”,笔者结合名师课堂实践,浅谈几点认识:
一、文化渗透,语文味纯
一次难得的机会参加了浙江省小学语文最新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峰会,一位位名师通过扎扎实实教学字词显露出了语文学科的本色,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强化了正音、析形、解义等过程,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如金华的朱柏烽老师在教学《坐井观天》时,要求学生理解“井沿”,课件出示一口井请学生指指“井沿”指井的哪个部位?
由此延伸出意思相关的一系列词:帽沿、桌沿、河沿等,引导学生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在理解字义后,老师又引导学生用多种办法识记,并用生动的课件,演示“沿”的造字规律,然后老师在黑板上一板一眼地示范,并反复强调“沿”的右上方是没有钩的,书写时要特别注意;衢州的郑亚君老师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教学“删”字时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用课件展现“删”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知道“册”是绳子横穿竹简的象形,“删”是用刀削去竹简上的错字重写,学生就很容易明白“删改”、“删除”等“删”字为什么是“册”字加个立刀旁。这样学习汉字,记得牢,忘不掉。循着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的思路,还原汉字的字理,体现汉字的表意性,加入汉字文化内涵,可以收到识字明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与热爱之情。
二、夯实基础,语文味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丰富语言积累”。因此,语文课在读的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只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言语仓库里积淀了大量的文字材料,何愁笔下枯涩,何愁不“出口成章”!
在理解和积累词语方面各位名师真是下了一番工夫,如张敏华老师在《纸船和风筝》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乐坏了”时,首先让学生从表情、动作展开想象: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得——(补充说话)如:乐得手舞足蹈,乐得直跳、乐得合不拢嘴……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乐坏了”,你能把小熊乐坏了的样子读出来吗?在朗读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感悟,我想“乐坏了”一词已经“深入人心”了。
又如王慧琴老师在《燕子专列》一课中对“长途跋涉”一词的教学也颇有意味: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如高山、沙漠、海洋等,老师深情旁白:燕子飞呀飞,飞过……飞过……飞过……,这就是“长途跋涉”,没有生硬的释词,词语的教学立体而丰满,语文味浓。课末,王老师还将整堂课中出现的描写冬天天气寒冷的词语:“皑皑白雪、料峭的春寒、风雪不止”等再一次呈现,并用这些词语说话。同样的理念在施燕红老师的作文课《抢糖果》中也有体现,课前热身,施老师出示与课内游戏有关的表示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学生做出相对应的动作或神态,并张贴词卡积累词语,如:瞪大眼睛、得意洋洋、垂头丧气、目不转睛地盯着……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积累,为阅读和写作奠定基础,这正是叶圣陶说的“积累丰富而为文始饶”。
三、言语习得,语文味实
语言的学习,是口耳之学,它更离不开言语的实践,这正如张世禄说的那样,“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是注重于言语活动的教育;它的每一环节都是富有实践性的……”如张敏华老师在教学生正确书写“幸福”一词时,还让学生说说:你想把“幸福”送给谁,说一句祝福语,如:有一天,小熊听说松鼠生病了,于是小熊又放飞了一只风筝,写上:祝你早日康复,生活幸福。
在言语实践中灵活运用学过的新词,又是对文本内涵的提升。华伟中老师在《亲近对联》一课的精彩教学中,几乎处处留有言语实践的痕迹: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针对这一问联,华老师请学生猜猜该怎么回答,填什么字?出示:泉自——时冷起,峰从——处飞来。学生滔滔不绝,引经论典,真可谓才思敏捷,叫人折服。如:“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
更有肖绍国老师在《姥姥的剪纸》中的巧妙处理:姥姥除了剪动物还会剪植物、人物、器物等等,你能学着乡亲们说话的样子,啧啧赞叹一番吗?出示: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个——,剪个——。还有课末安排的写话:姥姥给我的剪纸单单只是“牛驮小兔”这一幅吗?还有什么,请生写下来。将文本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学生在不断实践中习得言语,语文学习扎扎实实。
“酒是陈的香,课是纯的浓!”语文教学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渗透着文化及精神的熏陶与感染的。正可谓:“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反观名师的课堂,处处洋溢着“低碳”的气息,句句饱含着浓浓的语文味,如果我们都能遵循“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那么语文教学达到真、纯、实、活的境界就不是一句空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