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课堂
——对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思考
2019-11-27刘志勇
刘志勇
(甘肃省会宁县八里湾乡中心小学,甘肃 白银 730716)
在小学各科教学中,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也是一门引导学生运用审美感官去发现生活之“美”的学科。传统语文教学以板书配合教师口头讲课为主,教学形式单一,授课内容难免枯燥乏味,尤其教学生涩难懂的古文诗词时,更难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随着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中普及,语文课堂开始变得生动有趣,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在本文中,笔者就围绕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一番探讨。
一、以灵动的多媒体影像拉近学生与课本内容的距离
以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为例:
教师导语:同学们,谁来告诉老师西沙群岛属于哪个省?那里的气候是怎么样的?
学生举手抢答:是海南省的。在祖国最南面。海南省一年四季都是暖和的!
教师:(边说边点开多媒体视频课件)这就是富饶的西沙群岛。喜欢海水的同学,看到海水了吗?
当学生看到视频课件中波光粼粼的海面时,都会被这生动的画面吸引,不约而同地发出赞叹:“哇~海面闪闪的,是彩色的!”“阳光看着很暖和哦!”“海里应该有大鱼!”… …
教师: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上看,色彩就不同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和同桌讨论一个问题:海水为什么这么美?
跟随教师的引导,学生会踊跃举手发言,通过读课文或自述来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在这节课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影像展示课文中的情景,有助于拉近课文情景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以音乐、图文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的“美”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通常要求“发音准确,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后,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配上图文和音乐,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播放图文、音乐来提高学生的代入感,引导其去发现、感受课文的“美”。比如讲《望庐山瀑布》(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时,可以按下面的思路设计教案:
首先打开多媒体课件,播放与课文内容契合的音乐和烟雾缭绕的山峰,带领学生朗读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教师:如果你站在峰顶,周围烟雾缭绕白茫茫一片,你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那真是像西游记里的天庭一样,仙境!
教师再点开第二幅瀑布画面,带领学生读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教师:现在你又来到距离瀑布有一段距离的桥上,看到眼前的瀑布你会觉得它像什么?
学生:像一条白龙,它正在从山顶向下俯冲!
学生:它像妈妈经常围着的白纱围脖,轻柔的,飘飘的,很美!
… …
借助多媒体影像,烟雾缭绕的香炉峰和壮阔的白色瀑布仿佛跃然眼前,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更容易体会到诗词中的“美”,这能够帮助其加深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三、以多媒体图文再现课文内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更深刻的感悟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往往是根据课文的描写、教师的引导形成对课文的理解,有很多东西单凭凭空想象是很难达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境,学生理解时也会有偏差。比如在讲《半截蜡烛》(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时,笔者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课本剧《半截蜡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后提问:“作者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文章题目?”“你认为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联系刚才看的课本剧,你认为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结合多媒体课本剧,学生经过朗读后很容易回答出全文内容,并且课文的主旨大意。
再比如讲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时,由于我国南方与北方存在气候差异,学生对秋天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课文内容。教案设计思路如下:
教师:(用多媒体导入图片)你们中有很多同学喜欢在周末跟随爸爸妈妈去野外郊游,置身于大自然中会感到身心舒畅,那么这节课老师也带你们去郊外,去看看秋天的美景。
教师:(播放展示秋季景色的图片位同学知道刚才画面里展示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是秋天,因为树叶黄了!
教师:(板书“树叶黄了”四个字)对,树叶黄了,秋天来了。
接下来就带领学生学习生词“树叶”,认识偏旁:木字旁、口字旁,取出提前准备的黄色树叶,让学生观看和触摸,更深切地感受秋天。
四、结语
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应用是学校教育践行新课改要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本文仅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实践方法,其他学科教学可以作为参考,必要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以丰富多媒体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