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方法探究
2019-11-27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张京云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索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突出主题教学,彰显家国情怀教育
历史主题是统摄一节课的立意,是蕴含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灵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一节历史课,突出主题教学,不仅能反映出设计者的思想高度和学术水平,更能彰显家国情怀教育。
例如,学生特别喜欢“岳家军抗金”的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突出抗金的教育主题,从爱家的角度,让学生体会到,没有家,就没有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家国情怀。
通过主题教学设计,让学生明白中外交往的主流是和平交往,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尤其是现在的“合作共赢”外交战略。但当外敌入侵时,我们则要坚决捍卫人民的安全和国家的主权,以此来彰显家国情怀。
二、利用史料,升华家国情怀教育
初中历史教材是由理论和史料组成的课程体系。史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史料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史料具有真实性和直观性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爱家爱国教育最生动有效的教育素材。历史教育中需要一定的理论教育,但不能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必须让学生能自觉地去接受。利用史料的真实性和直观性,能很好地达到教育性和接受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讲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还要通过大量的真实可靠的史料辅助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例如,在介绍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时,就要利用史料去展示他们爱国爱家的行为。
例如,在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收集本地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或实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利用民间流传的大量的关于抗战的史料渗透情感教育。
课堂教学中,通过史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在九一八事变后面临的危机,以及中华儿女在大敌当前,勇于抗争的无畏精神,渗透家国情怀。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精心进行课堂设计,通过恰当地运用历史细节,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选取乡土素材,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乡土素材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根据民间大量流传的故事和传说,经过整理和加工,编写的乡土教材。这些乡土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乡土气息,描写的是在民间流传的地方历史人物事迹。由于乡土历史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可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传递家国情怀。每当提起历史,有人就会认为那是离我们很久远的事情。其实,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只要认真地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和了解,就会发现历史就在身边。身边的人、事、物最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乡土素材,用地方历史人物的伟大事迹,传递家国情怀,为历史教育服务。
例如,在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本地流传很广的《给日本鬼子送礼》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在东海本地,在抗战初期,有一个教书先生在家乡被占领后,就组织当地的人民进行抗日活动。在春节前夕,他组织了本村的10多人在当地保长的带领下去给驻地的日军送礼。当他们把驻军的排长灌醉后,当晚就烧掉了日军的据点。
乡土素材经过加工整理后,就成为很好的家国情怀教育的资料,在历史教学中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使学生不仅能得到教育,而且能被家乡的这些事迹深深感动。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史料和乡土素材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历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