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中解决问题之我见
2019-11-27钟小青
⦿钟小青
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我针对《吨的认识》一课中的解决问题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注重思路的培养
解答解决问题时,在了解了题意,分析了数量间的相依关系之后,就应当有一个正确的思路。思路是否正确,反应是否迅速,是衡量解答解决问题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只有思路有根有据,有条有理,才能列出正确表达思路的算式,只有达到这种程度,学生才真正理解了。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还注意培养学生假设的思想。
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33页例9:用下面两辆车运煤,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附条件:一辆车载质量2吨,一辆车载质量3吨。)
题目一展示,学生面面相觑,一脸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我让学生齐声读题,理清题意,然后加以点拨,假设我们全部用载质量2吨的车运,几次能恰好全部运完?学生们马上茅塞顿开。有的用乘法解决(2×4=8吨),有的用除法解决(8÷2﹦4次)。我随机又问,假设我们全部用载质量3吨的车运,几次能恰好全部运完?学生们赶紧埋头算起来,通过计算,他们发现用载质量3吨的车运,要么不能装满,要么不能运完。怎么办呢?载质量3吨的司机总不能空手而归吧!那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呢?同学们各抒所见,最后得出用载质量2吨的车与载质量3吨的车一起运(即合运)。方案出来了,那到底怎么运?有的学生课前作了预习,立该说出来用列表的方法。于是我带领同学们用列表的方法一一计算。计算完毕之后,我又抛出问题,我们能用算术方法解决吗?我让同学们交流讨论。通过交流讨论,我们得到算式:2×( )+3×( )﹦8(吨)
二、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注重四则计算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是靠加减乘除等方法来解答的,而四则计算正好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当然要讲清计算的法则,还要讲究计算的技巧。如在解答2×( )+3×( )﹦8(吨)时,我先让学生假设2吨的所运次数,学生马上回答最多运3次,我紧跟着问道:为什么不能是4次?生答道,因为这样就是单独运了,已经没有剩余了,达不到合运的效果了,也失去了算式的意义了。哦!我再问道,那2吨的车能运5次吗?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更不行,这样就超过了总质量8吨。接下来,我又让学生假设3吨的所运次数,同学们根据上面的经验,很快得出最多运2次。通过几轮的交流讨论,我们得到答案:2吨×(1)次+3吨×(2)次﹦8(吨),最后我让同学们对解题方法和计算方法进行优劣比较,从而有效地渗透了比较的思想。
所谓比较,有倍数的比较,有数量多少的比较。在倍数的比较中,掌握“1”倍数是核心,在数量多少的比较中,“同样多”是关键。
在派车方案中,列表法和算术方法两种方法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列表法比较麻烦,而算术方法相应的就容易多了;其次在解答2×( )+3×( )﹦8(吨)时,通过比较同学们也发现从3吨的车(大数)着手假设所运次数,会更简便合理解决问题。
三、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必须注重能力的培养
学生掌握某些解决问题的规律不是目的,把他们学到的本领运用于实践,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目的。看一个学生能力高低的标志,主要看他能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不是学生天生就有的,也不是单纯的多练就能达到目的的。灵活的关键在于懂,他对于某些问题懂得越透彻,对于这些知识的本质认识得越深刻,运用起来也就越灵活。因此,我们要把知识教活,就必须在懂字上下功夫,就必须在揭示知识本质上下功夫。在学完例9后,我让学生做书中33页的做一做:小明有5元和2元面值的人民币各6张。如果要买一个30元的书包,他可以怎样付钱?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学生找出本题中的条件与例题9中的哪些条件是对应的?通过读题,同学们得出结论:5元对应3吨,2元对应2吨,6张对应运车次数,30元对应8吨,通过一一对应,同学们很快对本题有了深刻的理解,由刚开始的无从下笔一下子迎刃而解。孩子们纷纷把自己的付钱方案给我检查。方案一:5×(6)张=30(元);方案二:5×(4)张+2×(5)张=30(元);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同学们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更高了。所以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是很关键的。
总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艰巨的任务,学生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只有重视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良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