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生活教育理论
——数学课堂中如何凸显情境创设之价值
2019-11-27⦿徐芳
⦿徐 芳
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要活的书、要真的书、要动的和有用的书这一理念让我感触颇深,我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如何让孩子们能活用教科书,让教科书发挥真正的作用。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从情境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悟到蕴涵的道理的一种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一、情境活动环节的有效价值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枯燥的计算、重复的练习是有弊无利的。孩子们感兴趣的是什么?千篇一律的课堂更加应该给孩子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对情境角色的认知和扮演,在模拟的环境中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了一节数学课——校本活动“椅子工坊”。这位老师和孩子们谈古论今,从椅子的起源,到手工业时代的椅子,再到早期工业时代的椅子,以及工业化成熟的椅子设计,让孩子们回顾了整个椅子的发展过程。然后让学生探讨,怎样的椅子会更舒适?学生讨论后,得出一些观点,比如椅子的宽度、高度等。随后请孩子们设计,展示设计的作品。紧接着,老师再出示“人体工程学”方面的知识术语,把孩子们刚才得出的观点进行“重命名”,比如椅宽、椅深等,然后让孩子们再修改,再展示。然后,又出示一些艺术家们设计的漂亮作品,让学生设计。最后,再出示兼美观与实用的作品,孩子再自己设计。如此反复多次。在不断的加深认识中,孩子们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得到新的进步。
数学活动在学习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形成、应用、创造……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活动要花在必要之处,并非所有环节都得操作,要视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定。从情境导入,到尝试操作,都应该从实际运用出发,才能发挥数学情境活动的价值。
《认识人民币》是一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虽然孩子们再生活中经常接触“钱”,但是由于孩子年龄小,缺乏购物的经验,对人民币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因此,这一课需要借助现实情境,联系已有生活经验。为了满足孩子们对人民币的直观认识,丰富币种的认识,我给孩子们创设了换币活动和购物小游戏。当然,这样的活动“真金白银”是不可或缺的。为此,我兑换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果然,孩子们的兴趣高涨。认识进率后,真正需要重点进行的环节是“换币”活动。为了让每个孩子真正体验到各个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关系,我设计了这样的故事情境:小熊在银行工作,经常会有居民来换币,孩子们分别扮演小熊和居民来进行换币活动。例如怎么拿出8角钱?学生拿出信封,里面是硬币和纸币学具:5个1角,2个5角,5个2角,1个1元。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方案。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易操作的材料,活动过程迅速有效,学生找到了多样化的付币方式,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创编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策略
【策略一】借助情境创设“活”的书。
不同年段的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设计大不相同,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强,他们学习主要出于兴趣。高年级学生比较羞涩,大部分学生不敢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时,要抓住年龄特征,对生施教,注重活动性和趣味性。例如,三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学校载了一些盆花,如果每个教室放3盆,可以放24个教室。如果每个教室放4盆,可以放多少个教室?这样的题目太普通,而且也不够形象,无法勾起学生的兴趣。于是我稍加改动:懒羊羊又在和喜羊羊掐架了,他想给朋友们分蛋糕,但是喜羊羊说他分得不对,我们一起来帮他们看看吧!这样的改动,增加了孩子的参与感,学生跟题目的距离被拉近,学生更感兴趣,也更愿意去探究解答。再比如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运算律(a+b)×c=a×c+b×c时,经常有学生在计算时写成a×c+b,于是我请学生们说说如何才能不忘记呢,有学生是这样说的:我把他们看成三个好伙伴,我、沈军和李凯,如果我生日了,当然会邀请两位好朋友一起来,不会漏掉任何一个人的。听学生这么一说,其他同学频频点头,学生通过一个小故事,思考之后有了自己的理解,以后使用便不容易出错了。
【策略二】借助情境创设“真”的书。
情境教学在课堂中的开展是丰富多彩的,更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要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价值,都离不开体验和感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孩子们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例如在教学《克的认识》这一课时,给孩子们讲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孩子们对曹冲十分佩服,顺势引导孩子可以和他比一比,此时他们兴趣高涨,个个跃跃欲试。于是让学生估计重量,不接近就继续估继续称,如此反复多次,操作演示,引领学生不断体悟,建立“克”的单位表象。例如1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在学生估计的基础上,一粒一粒的加,一粒一粒的数,在学生宁静的外表下,是质量单位的观念在学生脑海中的建立和扎根。当我们抱怨1克的质量太抽象时,可想而知对于孩子来说1克更是难以理解;当我们抱怨孩子的生活经验太少时,给予他们正确的体会和感悟不正是我们应该做的嘛!书上得来终觉浅,像这样的情境活动给学生多一些体验和感悟,多一些时间和空间,去完整地经历这一活动过程。
【策略三】借助情境创设“动”的书。
情境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形成新概念,掌握新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因此,在这样的活
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例如《角的认识》是一节比较难上的课,我给学生安排了一个活动环节:在复习时,我让学生找出已学平面图形上的角,然后直接让学生根据信封袋里提供的材料——吸管、牙签、硬纸条、毛线,自己做出一个角。活动过后结果让我震惊,本以为学生肯定不太会做,没想到孩子们展示出的成果让我惊讶:又把吸管折成一个角;有把牙签搭成一个角;有用毛线弯折后再拉成一个角;有硬纸条拼成一个三角形(虽然要求只做一个角,而上面有3个角),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很容易归纳出角的两个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在活动中依靠大量的操作、丰富的感知,不经意间就化解了本课的难点。在前面操作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角的两条边张开或合拢积累了经验,所以认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时,我们看到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和表达了: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数学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当一成不变的教材有时候不太适应教学目标时,我们就要改变策略。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故事情境活动不仅仅是活动,活用教材,用活教材,在数学课课中适时的、恰当的选用或穿插情境教学手法,追求更高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