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评语,点亮语文课堂
2019-11-27⦿张萍
⦿张 萍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评价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课堂评价语言呢?这就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巧妙、灵活地运用评价性语言,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不断激励学生,让其在感受到我们关怀的同时明确学习目标,不骄不躁,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逐步提升学科素养,为深远学习奠定基础。
一、适度——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小学课堂,恰如其分的评价已然成为不可忽缺的部分。意识到这一点,就要加强重视,并在语文教学中善于运用评价,以此体现评价语言的激励性、针对性、生成性,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课堂上,激励性的语文教学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还能用直观的语言让学生看到学习的成绩和进步,以此明确方向与目标,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都要尽可能地使用一些蕴含赏识和鼓励的评价,以此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其在被认可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时,先让学生朗读,之后在班级展示,这时班上有一位女同学读得非常到位,不仅音质优美,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而且情感投入,十分有感染力,几乎打动了所有人的心。这时,为了表扬并激励孩子,就可适度评价:“原来在我们班卧虎藏龙,竟有这样一位高手,出人意料啊!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一边,可以再次朗读吗?”这时话音刚落,学生马上给朗读的女同学热烈的掌声,这一评价不仅激励了学生,更带动了课堂,将教学氛围推向高潮。可见,适度及时的评价是多么重要,不仅能成全一个学生,更能成就一堂课。
通过这样的设计,就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受到激励,进而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积极表达。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学会适度评价,不要过于夸张,避免让学生受到同学的嘲笑,让其自卑,得不偿失。
二、适宜——针对实施,强化指导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多角度、多创意的评价”。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评价的适宜,尝试多元展开,让其在原有基础上更具独特性和针对性,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来自我们的关怀,进而充满兴趣地学习,积极落实课堂目标。
有些特技教师在评价学生方面很有方法,语言上不仅准确得体,而且很具针对性,能因人而异,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作出客观的评价,这些评价不仅是表扬的,更多能够给学生提醒和纠正,像“我还没有教,你就已经会读了,真棒!但如果能读得再慢一些,再有感情些,就更好了!”由此,学生就知道自己在朗读时,好在能超前学习,自主完成任务,不足在于读快了,缺乏感情,进而及时改善,无形中提升朗读能力。或者,可以是“读得真好听,老师已经快见到作者了呢!但如果声音再响亮一点就好了,想再试一试吗?”“朗读课文时应该落落大方,充分自信,小小男子汉千万并不能害怕!”这种适宜的评价不仅能让学生舒服,更能激励其不断改善,以此提升学科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帮助,在关键处给予积极评价,帮助其增强信心,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逐步对语文学习改观,以此落实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这样一来,就能提高评价的针对性,使得评语在课堂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此推动教学,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评价,更要延续评价,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促使其获得突破性提升,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三、适当——促进生成,展现活力
生动、高效的课堂离不开生成,只有不断激发学生,促使其思维发散,才能带动教学,达到预期目标。意识到这一点,就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课堂,积极运用生成资源,以此激励学生,让其在评价中看到自身前潜能,进而持续努力。
有一次,在听写词语时,让几位能力不一的学生上台板演。听写结束后,大家对照课文相互寻找错误,其中有一个男生在写“习武练功”时发生了错误,将“武”的斜构加上了一撇,其他同学未曾发现。于是,就可这样评价:“今天的听写大家都完成得非常好,有的同学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你想被你写错的字得多难过呀!”这时,大部分学生开始寻找错误,随即发现了,这时,我继续评价:“这个‘武’多痛苦呀!平白无故被人在大腿上砍了一刀,血流不止,这还怎么习武练功呀?”这话刚说完,学生就笑了,期间马上改正,正确书写。虽然是写错字,但是如何能巧妙运用,就能充分激发学生,将其变作新的教学资源,借助适当的语言,不仅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能促进课堂生成,以此推动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学生印象。长此以往,就能充分激发学生,让其在兴趣驱动下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以此深化重要内容,积极落实课堂目标。
由此,便能借助评价活跃课堂氛围,让语文教学摆脱枯、燥单一的困境,呈现其应有的活力。同时,让学生自主发现错误,在生成中优化学习,深化探究,无形中培养认知能力,为深远的学科探究树立信心,明确方向。
总之,评语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灵活、有效的评语就好比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此提升教学,让其在被激励的同时能得到中肯的意见,以此促进自身发展,实现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