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具,实现实效课堂
2019-11-27⦿蔡静
⦿蔡 静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学生思考、灵动思维的有效途径。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看作贮存知识的容器,课堂完全被教师主宰,教学中,教师一股脑儿将知识“倾囊相授”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无法真正理解和吸收。因此,教师要扭转这一现状,将课堂还给学生,面对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学具,手脑并用,在实践中体验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一、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运用学具,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手脑并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主动探索的内驱力。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运用学具辅助学习,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了很多的圆形物品,如1角、5角、1元的硬币,光盘、象棋、镜子等。新课伊始,教师在屏幕上出示圆形物品,让学生估一估它的周长是多少?学生们由于视角差异,所估的结果相差很大。教师趁势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直径”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教师追问:“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存在什么关系呢?”学生们拿出了自己准备的圆形物品、细线、直尺等,有的学生用细线将圆形物品绕一圈,然后在接头处剪下来,所用的细线长度就是圆形物品的周长。也有的学生将圆形物品在直尺上滚动一圈,圆形物品滚动一周的长度,就是圆形物品的周长。然后,学生们又测量出了相应圆形物品的直径。然后进行了计算,投入了新一轮的探索中……
上述案例,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巧用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鲜活的、更是有温度的,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学具,促进学生理解
数学知识复杂、难懂,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影响,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就形成了矛盾,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和负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运用学具进行操作,让学生发挥指尖智慧,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发现很多学生经常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和周长计算公式搞混淆,究其原因,是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未能真正理解。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很多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然后看所拼的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几厘米,一共运用了多少个小正方形,所拼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这样的操作活动,很简单,学生们很快拼出了长方形,学生们在操作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他们发现所拼长方形的面积,应该用所拼长方形的长乘长方形的宽。在学生们有了这样的发现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了论证,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上述案例,面对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学具,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比教师单纯的讲解、告知,效果要好得多。
三、运用学具,完成知识建构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行为,在这样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学具的支撑和辅助,很难在坚实的感性经验和丰富的表象基础之上,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研读教材,挖掘数学的魅力,充分运用学具演示,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进而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并没有将体积的计算公式直接告知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先进行了猜想,然后拿出学具(等分的圆柱体)。学生们进行动手操作后,发现运用等分的圆柱体,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拼的长方体进行观察,并提了以下几个问题:①所拼长方体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大小怎样?②所拼长方体的底面积和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着怎样的关系?它们的高又有着怎样的关系?③根据已经掌握的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该怎样求?学生们有了先前动手操作的经验,加上这几个问题的有效引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性、目的性。问题层层深入,很快便探索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上述案例,教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没有直接“全盘拖出”,而是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加快新知内化的历程,完成了知识体系的构建,灵动了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沟通了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总之,学具是促进学生思考、完成知识构建的有效途径,也是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渠道。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引入学具,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调动多重感官融入数学学习,积累感性经验,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提升思维能力,让数学课堂变得更有实效、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