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与应用
2019-11-27李祁山
李祁山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石嘴小学,甘肃武威 733007)
引 言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如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难以激发学习兴趣等,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其既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值得大力推广。
一、小学数学探究模式的内涵
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合作交流、相互借鉴等方法,对数学课本内容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这是一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诞生的全新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相一致[1]。探究教学由五部分组成,包括情景教学、启发式思考、自主交流探究、写作学习、总结提升。这五个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可全方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使小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
二、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一)探究问题设计的依据
在小学数学探究模式教学中,问题设计是重中之重,教师只有保证探究问题的合理性、针对性,才能充分利用该教学模式的优势,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的主要依据是以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判断的。小学生在问题理解上还停留在图像发展阶段,探究问题设计要以学生可以理解的普遍问题为依据。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学中,教师可在黑板上借助教学工具,画出多个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并提出问题,如黑板上都有哪些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样的特点、生活中有哪些图形和圆相同或相似、哪些图形和三角形相似,这些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可提升学生参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在小学教学探究问题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结构、思维方式,针对探究问题的设计过程,结合小学教学问题解决的认知框架,为应用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二)探究问题设计的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在设计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问题设计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对数学课程进行启发式引导和教育[2]。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校的布置图为教学材料,为学生设计如下探究问题:早上来到学校门口后,应如何走才能快速达到教室?教学楼位于学校的什么位置?学校在学生家的什么方向?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既能让学生快速掌握位置和方向的知识,又能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积极探讨问题。
第二,科学性和教育性原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以素质教育为主要教学目标,问题设计要严格遵循科学性原则,问题设计的内容和思路都要符合小学生的成长特性,并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主要规律,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三,创新性原则。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还要充分重视创新性原则,既要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又要鼓励学生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方法的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小学生对个性化教学的发展需求。
三、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模式的应用途径
(一)重视启发引导,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合理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教师要在一旁观察和倾听,不能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如果学生遇到问题,教师可适当提醒,以启发和引动为主,确保学生探究问题思路的正确性。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多边形的具体形象,如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最相似,都由四条边组成,引导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解过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总结多边形面积的求法。
(二)开放课堂,积极倡导合作探究
开放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下的主要教学模式,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开放课堂可使学生思维更发散,课堂气氛更活跃,可以使小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试验分析等方法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沟通交流,相互学习。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人数控制在3~4人,引导学生认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如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多少日,一年有多少日,哪几个月是30天,哪几个月是31天,2月是28天或29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年月日。教师可通过合理创设情境的方法,把年月日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如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并分析小组中谁的年纪比较大,谁的年纪比较小,加深学生对年月日的理解。
(三)符合认知能力,合理设计探究问题的难度
在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中,教师必须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如低年级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缺乏自控能力,思维发展停留在图像发展阶段,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设计的问题要尽量简单,并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钟表为教学道具,让学生探讨和观察“秒”,秒针转一圈是1分钟,从而使学生掌握1分钟等于60秒的知识。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认知能力,但自控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仍然比较差。因此,在设计探究问题时,教师可适当提升难度,否则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问题设置不宜太过复杂,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让学生从探究问题中发挥自我效能。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置难度适中的探究性问题。
结 语
本文结合理论实践,研究了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与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的认知度比较低,难以准确认识学习的价值和重要性。在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应用情境教学、开放式教学等方式,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融入探究问题设计中,为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运用探究的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教师设计合理的探究性问题,有利于学生更积极踊跃地参与数学教学,不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